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临床应用

浓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这类药物的杀菌作用与时间 关系不密切,而取决于峰浓度:即血药峰浓度越高,其杀 菌效果越好 。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 Cmax/MIC> 10 氨基糖苷类 Cmax/MIC > 8-10 达托霉素 Cmax/MIC > 59-94 硝基咪唑类 棘白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利奈唑胺 85% f T>MIC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具有较长的PAE和首剂效应 ( The first exposure effect ) 。用于评价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作用 PK/PD的参数:主要有Cmax/MIC、AUC/MIC。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菌清除: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与抗菌
药物的最低抑菌度(MIC)和给药方案有关。 •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更为重要。 • 感染部位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造成感染的迁延、
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抗菌药物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可以 更有效地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时间-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特点是杀菌效应对浓度依赖很小,具有时间依赖性
,并表现一定的PAE ( 抗生素后效应 )。临床上的依据指 标为AUC/MIC。该类药物由于PAE较长,因此在给药 时,通过增加药剂量或者适当缩短给药间隔时间来提高 AUC/MIC。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峰浓度(Cmax)、谷浓度(Cmin)、达峰时间
峰浓度(Cmax):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上的最大血药浓 度值,即用药后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浆药物浓度。
谷浓度 (Cmin):给药期间的最低浓度,通常根据多次 给药达稳态时给药后初始时刻至下次给药前的最低浓 度得到。
达峰时间:指单次服药以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 间。
时间依赖型:f T>MIC或 T>4MIC 浓度依赖型:Cmax/MIC 时间-浓度依赖型:AUC/MIC(AUIC)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浓度大于病原菌MIC的时间相关, 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药效学 ( PD,pharmacodynamics ) 主要是研究药物对 临床疾病的效果以及药物剂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的是药物浓度与抗菌效应的关系
PK/PD参数
药代动力学(PK)
Cmax(血药峰浓度) Cmin(血药谷浓度) AUC0-24 T1/2 Vd(表观分布容积) CL(清除率)
Time >MIC
T>MIC :在稳态药代动力学情况下药物浓度超过MIC的 时间占24h给药间隔百分率
如给药间隔超过24h,必须明确注明 如给药途径为口服,应考虑吸收相期间低于 MIC的时间段 游离药物部分:fT>MIC 单位:%
2.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的分类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 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TDM时要求100% f T>MIC ) 青霉素类 50% f T>MIC 100% f T>MIC (重症) 头孢菌素类 40%-70% f T>MIC 100% f T>MIC (重症) 碳青霉烯类 40% f T>MIC 100% f T>MIC (重症) 氨曲南 50% f T>MIC
耐药菌株的可能性越小。
MSW理论
防突变浓度
突变选择窗MSW
防突变浓度
Cmax/MIC
Cmax/MIC Cmax (mg/L, μg/mL) 应说明样本量、给药途径、计算方法(实测、估算)以及
和感染部位的关系。 如果为分布相时测得浓度, 特别明确 分布相和消除相 一般情况下,只要取样正确,血管外给药获得的峰浓度与 理论峰浓度相似 游离药物部分fPeak/MIC 或fCmax/MIC.
减少肾、耳毒性
氟喹诺酮类PK/PD特性与给IC、AUC24h/MIC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max/MIC > 10
AUC24h/MIC:100~125或更高
良 好

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
细 菌
Cmax/MIC > 5
学 疗
AUC24h/MIC:25~63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主要内容
1. 抗菌药物PK/PD理论的基本概念 2.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
1. 抗菌药物PK/PD理论的基本概念
药动学/药效学(PK/PD)概念
药动学 (PK,pharmacokineties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或生物转化)和排泄。 研究的是体内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
时间-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 AUIC ≥400(Cmin 10-20mg/L) 利奈唑胺 AUIC >80-120( Cmin 2-7mg/L) 喹诺酮类 AUIC >125(针对革兰阴性菌) 达托霉素 AUIC >666 三唑类(氟康唑、伏立康唑)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88
不同类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与合理用药
氨基苷类抗生素 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Cmax/MIC 比值达到8~12倍时,该抗生素可以达到
最大杀菌率,治疗有效率可以高达90%。
氨基糖苷类PK/PD特性与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给药和1日量3次给药比较
Cmax/MIC: 8-10 PAE:0.75~7.5h 有效率>90% 耐药突株↓
稳态血药浓度
C
Cpav
t
Four half lives to reach steady state
• 入=出 • 5个半衰期
负荷剂量
Dose = Cp(Target) x VD
快速达目标治疗浓度 一般不考虑代谢/排泄异常 针对半衰期长的药物 半衰期短的药物很快达到稳态
首次给药,负荷剂量您给了吗? 替考拉宁/氟康唑?
3.4
4.8
7.6
14.4
21.9
38.3
左氧氟沙星500mg qd是治疗CAP的合理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 霉烯类、单酰胺环类等,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对于一些半衰期比较长的此类抗生素,为增加疗效而增 加给药次数是没有效果的,如头孢曲松,它的半衰期为 8. 5 h,在12~24h中,给药1次就能持续维持有效血 药浓度,而且治疗效果也不会降低。
抗菌药物PD参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生素后效应(PAE) Cmax/MIC AUC/MIC Time >MIC
PD参数
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最低抑菌浓度) :抑制细菌生长所需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
防突变浓度(Mutation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PC)
定义:防止耐药突变菌株选择性增殖所需的最低抗菌药 浓度。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 MSW)
定义: 对受试菌的MIC和MPC间浓度范围。 治疗药物浓度>MPC时可限制突变耐药株产生 在此范围内,耐药菌株可以被选择性富集。 MSW越宽,越容易出现耐药菌株;反之,MSW越窄,产生
TDM 测峰/谷浓度如何采血?
表观分布容积(Vd)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游离血药浓度的比值( Vd或 V)。
意义: 1. Vd值越大,表示其分布越广或与生物大分子大量结合 2. Vd为药动学参数,并非药物真实在身体中的容积 3. Vd=5L, 表示药物基本分布于血浆
抗菌药物的PAE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 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 利福平
抗菌机制 细菌
干扰细菌细 革兰阳性球菌 胞壁的合成 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阳性球菌 影响细菌蛋 白质的合成 革兰阴性杆菌
PAE(h)
in vitro in vivo
1~2 <1
2~6 <1
2~6
4~10
2~6
2~8
半衰期(t1/2)
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意义:
1. 根据t 1/2确定给药间隔,一般略等于或接近该药的t1/2 2. 反映药物消除快慢和间接反映肝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3. 预测连续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水平或称坪值的时间,即需 经过该药的4~5个t1/2才能达到。相反,停药后经过4~5个 t1/2后,血药浓度约下降95%。
PK/PD特性必须结合目标菌
磷霉素: 革兰阴性菌:浓度依赖型 革兰阳性菌:时间依赖型
抗菌药物PK/PD临床应用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增加单次给药剂量,提高血药 峰浓度与MIC比值(Cmax/MIC)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T > MIC 选择MIC值低的药物 增加药物剂量 不增加药物剂量 • 缩短给药间隔/增加给药频率 • 延长点滴时间或持续给药
AUC/MIC
MIC (mg/L, μg/mL) : NCCLS或BSAC MIC结果在培养后18~24 h 读取 AUC (mg.h/L, μg.h/mL) :根据梯形法或剂量、清除率和
生物利用度计算 多剂稳态时0-24h的AUC(AUC 0-24h) 单剂时0-∞的AUC (AUC 0-∞) fAUC:游离部分药物(同类药物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