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

浅议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
【摘要】转换层是建筑物受力的主要部位,既是下部结构的封顶,又是上部结构的基础,在整个建筑结构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连结作用。

转换层结构主要特点为结构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大,钢筋含量大并且排布密集互相穿插,砼的强度等级高,混凝土一次灌入
量大,施工缝留置难度大,模板、模架支承体系要求高。

所以,在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较多,施工前应对各技术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精心计划、精心组织,所以周密、合理的采用施工措施,能保证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质量控制
一、转换层概述
由于高层建筑下部结构受力较大,上部结构受力较小,正常合理的布置应是下部柱网密、墙多,上部柱网疏、墙少。

这样建筑功能要求就与常规结构布置之间产生了矛盾。

为了满足建筑多功能的要求,就必须在结构中设置转换结构构件,以实现自上而下结构形式,轴线布置的自然过渡。

转换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就是转换层。

按转换层所实现的结构转换可分为三类。

上、下层结构类型的转换:这种转换层广泛应用于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它将上部剪力墙转化为下部的框架,以创造一个较大的内部自由空间。

上、下层柱网、轴线改变:转换层上、下结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
通过转换层使下层的柱距扩大,形成大柱网。

常用于外框筒的下层,形成较大的入口。

同时转换结构形式和结构轴线位置:即上部楼层剪力墙结构通过转换层轴线错开,形成上、下结构不对齐的布置。

实际工程应用中转换层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多样,转换层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梁式、柑架式、空腹析架式、箱式和板式。

从跨数上,可分为单跨、双跨及多跨;从上部墙体形式上,可分为满跨和不满跨、开洞和不开洞、开门洞和开窗洞;从转换梁功能上,可分为托墙和托柱:从转换梁形式上。

从转换梁结构采用材料上,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等。

二、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工程
1. 进行模板及支撑系统的配置设计,画出模板排列图。

必须对模板支承、排列、施工顺序、拆装方法向班组人员作详细交底。

对运到现场的模板及配件应按规定、数量逐次清点及检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使用。

2. 模板安装按排版图,控制轴线位置及截面尺寸必须正确、模板不得扭曲、拱裂, 模板拼缝要紧密。

3. 梁模板支撑的变形控制,由于大跨度梁模板支撑受力后可能会产生压缩变形而造成砼结构变形,为保证梁截面尺寸的准确,在
梁底模安装时,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起拱。

模板安装后,用水平仪检测模板的起拱程度,保证拱度达到要求。

4. 梁、板的模板安装,为保证大截面梁模板的刚度和强度符合
要求,梁下支撑的立杆间距必须按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后确定,并用钢管作好水平拉杆及剪刀撑。

5. 模板支撑系统要横平竖直,支撑点必须牢固,扣件及螺栓必须拧紧。

浇混凝土前对模板的支撑、螺栓、扣件等紧固件派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6. 正确留置孔洞、埋件等,在翻样图上自行编号,防止漏放。

安装要牢固, 经复核无误后方能封闭模板。

7. 每层模板施工完毕后,要进行技术复核工作,达到要求方可浇捣混凝土。

8. 针对模板和支撑体系,必须做如下验算:转换层模板及支撑体系的计算、转换层以下结构层的承载力验算、分层浇筑时确定第一次浇筑混凝土高度后验算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承载力等。

9.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板可考虑设置回顶支撑卸荷,上下对齐,在转换层受荷后可将荷载传到下层楼板,使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面能逐层卸荷。

三、钢筋工程
1. 钢筋抽料应严格按施工图及规范的要求计算。

柱梁节点处钢筋密集、交错的部位必须先给出钢筋布置图后再严格按规范设置。

钢筋下料前必须严格对钢筋抽料表进行复核。

2. 超密集部位的钢筋施工,应在施工现场先放样后进行安装,做到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

为保证保护层厚度,采用坚硬的花岗
岩石板碎块作垫块,统一垫在箍筋下,在梁骨架就位前放置。

3. 由于转换层的梁截面一般较大,钢筋特别密集,钢筋自重很大,所以梁钢筋在梁底模铺设完后进行绑扎,梁底纵筋铺设一排即安放长度同梁宽的φ25钢筋垫铁,垫铁每1.5 m设一个,再铺设第二排;上部纵筋先在顶层横杆上铺面层钢筋,依次类推, 将面筋逐层挂起;主筋铺设完后,套箍筋、放吊筋;由上而下逐根拆除搁架下横杆,同时将下部纵筋与箍筋绑扎固定;放置梁底保护层垫铁。

最后,穿负筋、腰筋、拉筋,绑扎梁上柱插筋及洞口加强筋。

梁的侧模应在钢筋安装完毕并经验收合格后才安装。

4. 安装梁柱节点箍筋时,按事先确定的位置和数量,在主筋铺设的同时将柱箍放置在各层主筋之间,待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后,按由上而下的顺序将柱箍同柱主筋绑固定。

梁柱节点箍筋不得不放、漏放。

5. 大直径钢筋的连接,一般采用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由于钢筋排列密集、交叉,机械连接安装的难度较大,而接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所以必须严格把好验收关。

6. 转换梁的上下几排钢筋在绑扎就位时要保证其上下对齐形成垂直的钢筋间隙,以利于砼浇筑。

7. 转换层主、次梁的上层承重结构的柱、薄壁柱或剪力墙等,其结构钢筋必须插入转换层的梁、柱内,并与梁、柱内的钢筋焊牢固定,且在距楼面50 mm处设置二道箍筋,以确保上部结构钢筋位置
正确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

1. 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施工气候及现场条件,预测监控混凝土在浇筑后1个月内的各部位温度的变化情况。

2. 应采用以下方法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蓄热保温法,即常规保温方法;内降外保法,即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埋管通水冷却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上表面及面采取保湿措施;蓄水养护法,即在混凝土初凝后先洒水养护,随后进行蓄水养护,蓄高度100。

3. 水泥的选用:采用水化热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掺用沸石粉代替部分水泥,降低水泥用量,使水化热相应降低;掺入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使升温延长,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的表面温度梯度减小。

4. 施工方法:先施工转换结构周围结构或墙体,防止混凝土表面散热过快,内外温差过大;在夏季高温气候施工时,采用冰水搅拌,以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分层浇筑混凝土,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采用叠合梁原理浇筑转换结构,可缓解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高、温度过大对控制裂缝的不利影响。

结论
高层建筑结构的多样性势必带来转换层形式的多样性,对各技术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精心计划、精心组织,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同时充分创造有利条件变不利施工为有利因素,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对保证结构转换层的质量及整个高层主体工程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