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浅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学年论文课程名称:学年论文(1)课程代码: 5001811 题目:浅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学院: XX学院专业年级:XX级法学学生姓名:XXX学号: 31200903010XXX 指导教师: XXX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 1 日目录摘要 (2)引言 (3)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3)(一)目的和功能的多样性 (3)(二)公私法混合的特征 (3)(三)注重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3)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由来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4)三、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萌芽 (5)四、现阶段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5)结束语 (6)参考文献 (7)摘要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那些危害到我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非法行为,我们可以从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处罚。

在英美法系中有损害赔偿制度,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事实上,我国民事赔偿制度中已出现损害赔偿制度的萌芽。

200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对于侵权责任领域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尤其是“产品责任”一章对“惩罚性赔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从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特征,发展由来,在我国的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惩罚性赔偿制度。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制度民事诉讼制度侵权责任法引言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从几年前的三聚氰胺到现今的染色馒头、毒生姜、毒豆芽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

有的行为可能会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条之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或是更严重的第一百一十四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

但更多的行为是处于一种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灰色地带。

即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但仅靠简单的民事赔偿有不能有效地遏制这些行为。

我们可以从英美法系中借鉴惩罚性赔偿制度或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又称示范性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

但是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性质,究竟是民事还是刑事上的问题,尚存在较大的争议。

或许可通过研究其特点来探寻它的性质。

惩罚性赔偿是与补偿性赔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弥补补偿性损害赔偿而产生的,与之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目的和功能的多样性对于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欧文列举惩罚性赔偿的功能有四项:惩罚、遏制、使私人协助执法、补偿。

查普曼等人则认为有三种功能,即补偿、报应和遏制。

王利民教授认为惩罚性赔偿实际上是补偿和惩罚的功能,通过补偿和惩罚的结合,而产生了遏制等其他功能。

综上几大学者所言,毋庸置疑,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远多于补偿性赔偿制度。

(二)公私法混合的特性惩罚性赔偿的注意啊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处以金额较大的赔偿惩罚,其最终目的是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但是惩罚性赔偿当然包含着对受害人的一定补偿。

故惩罚性赔偿不仅具有公法上惩戒的性质,也具有民法领域上的私法属性。

(三)注重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一般的民事赔偿中,损害结果是影响赔偿实际数额的主要标准。

但惩罚性赔偿由于它具有“惩罚”这样一个功能,单纯靠造成损害的程度难以有这样的效果,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反之,如果行为人没有主观上的恶意,仅仅出于过失,那么对其使用惩罚性赔偿就显得太不公平了。

因为一旦处以惩罚性赔偿,将面临的是一个巨额的赔偿。

当然,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非常大,虽其造成的损害结果有限,而只用补偿性赔偿,那肯定无法达到惩戒和预防的目的。

此外,惩罚性赔偿还有补充补偿性赔偿适用的不足、赔偿数额法定等特点。

从惩罚与预防的目的与功能,可认为其具有“准刑法”性质。

但从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果上看,则应该把它看做一种民事救济机制。

总的来说,惩罚性赔偿应当属于民事赔偿制度的一种特殊状态,应当把它看做一种私法上的民事诉讼的补充制度,尽管它也具有公法上的一些特征。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由来及其在国外的发展惩罚性赔偿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最初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在 Hucklev .Money一案中的判决。

在美国,1784年的Genay V. Norris一案中最早确认这一制度。

早期英国普通法对于非具体损害,例如精神痛苦与情绪受挫,无法以金钱计算,认为不得请求损害赔偿。

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即在于补其不足。

17至18世纪,惩罚性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诬告、不法侵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誉损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件。

19世纪以来,惩罚性赔偿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而开始转向惩罚不法行为。

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惩罚性赔偿主要用于产品责任上,特别是在美国。

惩罚性赔偿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现在,不少人都质疑过它的合理性。

缺陷是肯定存在的,这一点不容置疑。

例如陪审团的恣意判决可能存在赔偿金额过大而导致被告不堪重负的情况、不太符合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能等。

但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阻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说,似乎值得商榷。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并不像补偿性制度那样广泛。

从另一角度来讲,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虽然让某一行为人有较大的经济负担,但能够起到广泛的警示作用,从而规范了大多数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经济行为。

有序、规范的经济秩序是显然不会使经济滞后的。

以一个人的大额赔偿为代价来换取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从合理性来讲,并无不妥之处。

但这是否是公平的呢,前面提到的惩罚性赔偿的主观状态中提到了公平性的问题。

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公平的,那么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

当行为人的行为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时,仅仅用补偿性赔偿,对其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在做到对大多数人的公平,就是一种公平。

三、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萌芽2009年12月26日通过,2010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第五章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这是我国在立法上首次出现“惩罚性赔偿”这一词。

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首次出现了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该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4月作出的《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也提到了惩罚性赔偿的问题。

2009年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专门针对食品领域做出了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从以上的法律条款可以看出,在《侵权责任方式》颁布实施之前,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用于合同责任中,特别是在经营者有欺诈情节的时候。

(尽管《食品安全法》中有类似于侵权行为的规定,但该法中的规定并不详尽且适用领域极为有限)侵权责任法的实施,才在侵权领域做明确做出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相关规定。

在我国的立法层面上,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上均用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前面提到,惩罚性赔偿制度有着非常明确的作用,惩罚和警示。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以争取最大利益而罔顾法律的行为屡见不鲜。

有些行为虽然有一定的危害结果,但尚未达到入刑的标准,仅靠简单的民事赔偿又难以遏制这些非法行为。

因此,惩罚性赔偿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食品安全法》就是在三鹿奶粉时间后颁布实施的,该法里有惩罚性赔偿的相关规定,或许立法者的目的就在于此。

四、现阶段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民事立法中出现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但仅仅是一个萌芽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下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立法上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定。

我国现阶段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食品安全法》、《侵权责任法》等为数不多的几部法律中有所体现,分布极为零星,未形成一个全面、结构体系完备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此外,惩罚性赔偿制度只在实体法上有所体现,程序法上丝毫没有提及。

到底惩罚性赔偿制度应该在诉讼的哪个阶段提起,实施的具体过程如何等都需要待具体的规范。

当然,这也是由于实体法上的规定不够。

当实体法上的规定完备后,自然就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程序法。

其次,在司法层面上,缺乏一个可操作的标准。

究其原因,立法上的不明确,肯定会导致具体司法实践过程中的混乱局面。

例如,对于赔偿金额数的不明确,惩罚性赔偿与精神赔偿之间的关系,具体赔偿标准。

明确提出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侵权责任法》也只是比较原则性和概括性的条款,在指导司法实践上作用不大,亟需进一步的司法解释或实施细则予以具体明确。

结束语总的来说,尽管我国在立法层面上有了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但还是很难用于具体司法实践中,这样这种规定就形同虚设。

要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惩罚性赔偿制度,首先就要解决立法上的问题。

当然,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要一个过程,期待在以后的民事立法即司法上,有与革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1]王利民.惩罚性赔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4期[2]史辉民.事责任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cn/newsdetail[3]戚海龙阳小芳.我国新闻民事侵权借鉴惩罚性赔偿之探究[J].《新闻记者》2004年第4期[4]黄鸿图.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D]. 中国政法大学2006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5]关淑芳.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