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我校部分教师也曾自发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往往热热闹闹讨论半天,发言的、汇报的、执笔的还都是强势学生,弱势学生在小组中更加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并未有效地理解合作学习的理念,并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那么,如何通过合作学习的活动让教师掌握合作学习方法,进而在课堂中有效地使用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于是,决定在我校原先部分教师自主试验所总结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宜川中学的经验,在四年级以上所有基础课课堂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管理试行自主管理。
问题三:合作学习的要素是什么?关于合作学习的要素,各小组的认识不尽一致且差别较大,个别组认为有两个要素(相互依赖、个人责任),大多数组认为有五个或六个要素,而且具体的表述又不尽相同,为形成统一认识。笔者认为如果合作学习的要素过多的话,就难以把握,甚至抓不住重点,这样就如同没有要素一样。合作学习中应主要抓住两个要素:“分工”与“同学”。“分工”就是按一定的规则给小组内成员分配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基础;“同学”就是让小组成员一起学习,而非独自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目标、方法、过程。这两个因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问题五: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这是一个实践性的研究内容,因而目前理论界较缺乏相关的研究。个小组根据不同学科的课堂实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归纳起来,基本趋向与“明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分工——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互相评价”这样一个流程。
另外,大家还认为,在合作学习方法的使用中,需要把握以下五点:
问题二:为什么要倡导合作学习?对于这一问题,个小组均是从合作学习的意义的角度予以阐述。集中起来有三点:一是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培养学生兴趣、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三是.在教学活动中能有效的让学生了解、参与、体验学习活动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相互合作。以上三条完全与“三维目标”相吻合,“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个别组对合作学习意义的认识更高,他们认为:“不应把小组合作学习只能看成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应看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新的人生态度”。
3.交流与共享。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三节课时间进行集体交流与共享。这一环节首先由9个小组分别报告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和上述六个问题的基本观点,然后全体参研教师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通过广泛的交流,大家基本上对上述六个问题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和观点。
问题一:什么是合作学习?对于这个问题,虽然个小组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对两个关键点认识比较一致,即首先这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次是“分工与协作”。就是说,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开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第三组(初中语文组)对合作学习的概念在一般表述后又结合学校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给出了更为具体的表述。
Hale Waihona Puke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四天时间,即在这4天内各小组自由安排时间组织本组教师讨论上述六个问题并形成共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有两个:一个是明确的责任分工,另一个是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即“同学”。首先是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梳理大家的观点并形成文本材料,交流后交回教务处存档;推选一名报告人,负责交流时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其次是同学,即在分工完成各自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讨论,最终力争达成共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校本培训
2012年第二学期初,我们先由教务处牵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校本研修方式,利用两周时间,对四至九年级基础学科的53位教师进行了合作学习校本研修培训,让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掌握合作学习方法。
(一)研修活动的设计
为了让教师真实地感受与体验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我们将53位教师按学段、学科为原则分为九个小组,每组五至六人,每组指定一名组长同时明确提出本次研修活动的主要任务,即理解合作学习的六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合作学习?为什么要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要素是什么?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哪些?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如何评价?
问题四: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哪些?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标准或维度下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各小组普遍认为目前应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分组后要注意小组的建设和文化管理,特别要注重对小组长的培训,使小组长在合作学习扮演小组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师助教的双重角色。第三组还特别提出“应把握合作形式的科学性、合作目的和责任的明确性,合作内容和时间的恰当性,合作环境的创建性”。
为了使本次研修活动取得实效性,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参研人员、研修模式、研修内容及时间安排等。
(二)研修活动的过程、方法、成果。
本次研修活动采用先个体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共享的方式。
1.个体学习与体验。
个体学习安排一周时间(两天听课并学习文本材料,三天回答问题)。首先组织教师观摩了本校合作学习应用的比较好的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九年级李香老师的语文课、乔志慧老师的数学课)和观看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杨敏老师的数学录相课,然后给教师印发了《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基于“米的认识”的解读》(载《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8期)的文本学习材料。要求教师在听课、学习文本材料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思考,回答上述六个问题,并将答案写出来。其目的是让教师表达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观点。在答题的三天时间里,小组长分别检查本组教师的学习情况,对答题有困难的教师组织同组教师互相帮助。三天中,所有参加研训的教师都对上述六个问题写出了自己的答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