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权属争议(纠纷)调查处理有关问题释义

土地权属争议(纠纷)调查处理有关问题释义

土地权属争议(纠纷)调查处理有关问题释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供需矛盾以及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争议(纠纷)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合理解决土地权属争议,国务院、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办法,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我州是一个农业和牧业大州,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土地(草场)权属争议(纠纷)。

虽然各县(市)都做了积极的调处,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因为部分县(市)处理土地草场权属争议机构不健全、处理程序不当、方法欠缺、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等,使得因土地草场纠纷得不到圆满解决致使群众集体或个人越级上访的问题时有发生。

对此,州党委、州人民政府和各级业务部门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就州直各县市成立处理土地草场纠纷机构等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并要求人员、经费、交通工具等落实到位。

为进一步规范州直各级人民政府在处理土地草场权属争议工作中的行为,预防和杜绝群众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做到责权分明、依法行政,按程序办事,州国土资源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7号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处理土地纠纷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1990年第20号令)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州实际,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专门研究制定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土地纠纷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并经伊犁州人民政府2007年第51次州长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已印发直属各县(市)执行。

下面,我就土地权属争议(纠纷)调查处理的要求、程序、土地草场权属争议会审制度、土地权属争议调查统计表的填写要求以及国土资源部就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有关表格填写要求等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土地草场权属争议(纠纷)的含义、调查处理的原则、依据及要求、范围及责权区分(一)土地、草场权属争议的概念1、土地权属的含义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权利的归属,即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及他项权利。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有以下特性: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依法取得。

土地权属的取得方式和程度,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有严格的规定,违反规定取得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受法律保护。

2、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依法确定。

《土地管理法》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第十一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所有权”。

“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确定的土地权属必须达到权属来源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土地利用合理。

3、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依法行使。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集体土地所有者不能凭借土地所有权而阻碍国家对其所有的土地进行征用。

该法第九条还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

”法律规定: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不得非法买卖和转让土地;不得荒废和长期闲置土地或不按批准用途使用土地;禁止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上挖土、挖沙、采石、采矿等破坏耕地的非法行为;行使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还应遵守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的规定,等等。

4、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依法登记的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国家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拥有者应当享有的权利。

如集体土地所有者在国家征用(收)其所有的土地时,有接受补偿和安置的权利,土地使用者有依法利用土地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一定条件下,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抵押和出租,这些权利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阻碍这些权利的实现。

2、土地权属争议(纠纷)的概念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归属争议。

它包括耕地、山地、草原、水域、矿山等因所有权、使用权受到侵害而引起的争执。

权属纠纷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界址不清、土地权属紊乱、政策和体制的变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等造成的。

具体的说,土地权属争议是指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同时对未经确权的同一地块各据理由主张权属,根据各方理由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矛盾。

土地权属争议也称土地权属纠纷。

土地所有人及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以成为权属争议的当事人。

因涉及争议双方的利益,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因此,认真研究、掌握真实可靠的权属资料是调处解决土地纠纷的基础。

3、土地权属争议的特征(1)土地权属争议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土地所有权的争议一般发生在国家和集体之间,集体和集体之间;土地使用权的争议则是发生在国家和集体之间、集体和集体之间,也发生在国家或集体和个人以及个人和个人之间。

由此形成土地权属争议主体的多样性。

因此,应在查清事实基础上,依照土地法律、法规、规章进行调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维护社会主义的土地公有制。

(2)土地权属争议在客体上具有特定性这种争议主要的或者说大量是指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谁所有,由谁来行使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而土地相邻关系纠纷如地上通行、滴水、排水纠纷等不属于土地权属争议的范筹。

(3)土地权属争议大都表现为情况复杂、年代久远、查证难度大以及政策性强等特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土地权属争议标的跨越了从土地私有制到公有制两种不同年代,而且进行过多次调整和确权。

即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1962年的“四固定”、1982年宪法颁布前后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遗留的土地纠纷,所以在处理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权属问题时,适用法律和政策也不尽相同。

(4)在处理方法上,土地权属争议须经人民政府的调处(就是说调处是政府行为),作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先决条件。

根据此规定,土地权属争议首先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再申请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请行政复议或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4、土地权属争议分类(1)按照土地权属争议当事人的特征划分A、国有企业、国家行政事业、城市集体单位及其他应当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此类争议一般是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

B、农民集体与非农村集体单位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一般是国家与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争议,也存在国家土地所用权争议。

C、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通常属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也有部分国有土地使用权争议。

D、单位与个人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这种争议为使用权争议,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争议。

(2)按照争议起因划分A、因相邻单位或个人之间权属界线不清发生的土地权属争议。

B、因实地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一般是测量技术、精度问题或是超过批准数量占用问题。

C、因用地手续不完备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主要是征用(征收)土地和买卖土地时未按规定办理或土地转移时交接手续不清等原因造成的。

D、因有关补偿、安置等措施未落实而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指土地权属已经转移,只是有关协议未兑现而导致的争议问题。

E、由于国家政策变动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如非原用地单位原因使用土地权属转移,而后政策发生变化或落实政策而产生的土地权属问题。

F、因土地租赁、借用或者重复征用、划拨等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3)按照争议发生的起源时间划分A、历史遗留问题。

一般包括1982年《宪法》及《国家建设用征用土地条例》和《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以前形成的土地权属问题,其间又以1962年人民公社《六十条》公布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B、1982年至1987年,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前产生的土地权属问题。

C、1987年以后发生的土地权属问题。

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土地权属问题有着不同的特点,相应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政策。

(4)按照土地权属争议的内容划分A、土地所有权争议。

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争议,即国家与农民集体之间、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争议。

B、土地使用权争议。

包括国有土地作用者之间、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者之间的土地权属争议。

对土地权属争议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土地权属争议的性质、特点,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妥善处理土地权属争议。

对以上所述进行归纳后,可将土地权属争议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类:(一)土改、合作化时留下来的土地权属未定,地界无明显的标志或土地证上规定得不够明确。

(二)公社化时期体制调整,新划地界不清或调整不合理,协议书订得不明确。

(三)因过去无偿占有或平调而变动的土地。

(四)因历年集体搞水利建设、平整土地造成地界变更,土地原有状况或新队之间归并,原有田界铲除,无原始记载,现在恢复乡村原建制无历史依据可查考的土地。

(五)因行政区划变更,原社队之间、社队与国有土地之间因插花地互越地界以致地界不清的土地。

(六)因移民开荒,侵占他队的荒山、荒坡、荒地和原权属不清的公共土地。

(七)因其他各种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土地瓜葛问题。

(八)因土地的征用、承包等引起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更而产生的权属争议等。

(九)乡镇集体企业建设用地,由于过去没有具体规定,需要重新给予核定。

(十)乡村公共事业或公益事业占有的土地,过去没有给过补偿,群众后来提出要补偿等问题。

(十一)1950年无偿划拨的荒山、荒坡、荒地等,当时未计算面积,并无规定地界,几经变迁,从而引起地权、地界的争议。

(十二)1982年《宪法》及《国家建设用征用土地条例》和《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施行以前形成的土地权属问题,其间又以1962年人民公社《六十条》公布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十三)1982年至1987年,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前产生的土地权属问题。

(十四)1987年以后发生的土地权属问题(十五)有的单位征用土地的证据遗失,无据可查,从而引起的土地争议。

(十六)农民使用的宅基地,因地界不清,从而引起的土地争议及城镇个人因地界不清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

(十七)企业与企业之间因土地权属不清引起的土地属争议。

总之,土地纠纷的调处应先搞清发生纠纷的原因及争议的性质和关键问题,再根据双方就争议问题所持的意见、理由,研究确定土地纠纷的实质。

(二)调查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纠纷)的原则调查处理土地、草场争议(纠纷),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7号令)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处理土地纠纷暂行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0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公正、及时处理;二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有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实行属地管理,就地解决;四是,土地纠纷解决前,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破坏地上附着物;五是,对有纠纷的土地、草场、矿山、林地、水域不予办理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用地手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