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稻水象甲

一、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识别 及控制对策
自贡市植物检疫站 詹俊良
一、发生概况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属鞘翅目,象虫科(Curculionidae),沼泽象亚科 (Erirrhininae),稻水象属Lissorhoptrus,20世纪初 为美国普遍发生的稻作害虫,传入亚洲等水稻主 产区后,对全世界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988 年在中国首次发现,是中国法定内、外检疫对象, 也是“九五”以来全国粮食作物上重点治理的检 疫性害虫之一。
• 老熟幼虫:
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头
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 面有成对向前的钩状气门。
稻水蟓甲幼虫及危害状
• 蛹:
白色,大小近似成虫,在似 绿豆形的土茧内。
三、寄主范围和危害特性点 稻水象甲食性复杂,寄主范围广。 目前已查明成虫能取食13科104种植物, 幼虫能在6科30余种植物上完成生活史。 在南方,稻水象甲除危害水稻外, 还危害茭白和春玉米等作物。稻水象甲以 幼虫取食稻根致害为主,危害后一般减产 10~20%,严重时超过60%。 稻水象甲寄主范围广,防治难度大。
● 被动传播:
• •
— 借助风、雨、水流等扩散; — 由运输工具及装载的货物 (秧苗、稻草、蟹苗、鱼苗)等携 带远距离传播。 • 现已查明:远距离扩散的新疫 区,主要是借助于人为传播。
五、检疫对策
目标:严密监测、一但入川,及
早发现,及时消灭,防止定植。
陕西省发现稻水象甲,其 危害面积就达3000多亩。
田产卵,新一代成虫在水稻穗期羽化,
绝大部分第一代成虫生殖滞育迁飞至
山坡、田边、草地等场所越夏或越冬。
趋性:水稻、稗草和马唐等禾本科植物 吸引稻水象甲成虫的主要物质是 2-甲基-苯丙酮,
水稻及多数禾本科植物苗期和生长期含该种物质。
稗草、马唐整个生育期含2-甲基-苯丙酮浓度均 较高,因此对稻水象甲成虫具有很强的引诱力。 试验表明:利用稻苗或稗草等的捣碎乙醇浸 泡液喷施于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均可以大量吸
48
33 43 56 22
182.4
83.3 186.7 273.3 21.2
204.54
78.84 210.03 320.05 -----
• 危害特点:
• 稻水象甲成虫危害田边重 于田中央。
四、传播途径
● 主动传播:通过自身的活动
(爬行、飞翔等),特别是在稻田
与越冬场所之间的季节性迁飞,
使发生区不断向相邻地区扩展。
谢 谢!
不同 2-甲基-苯丙酮类似物对稻水象甲成虫诱集比较试验效果
处 理
苯丙氨酸 药前平均虫量 (头/百丛) 药后日均虫量 (头/百丛) 虫量增长 (%) 比对照虫量 增长(%)
19
37
85.0
80.95
间甲基苯丙氨酸
2-甲基,5-苯丙醇 2-甲基,5-苯丙酸 苯丙酮 清水对照 CK
17
18 15 15 17
在中国,稻水象甲于1988年6月在河 北省唐山市唐海县首次发现时。1990年在 天津、北京,1991年在辽宁省丹东,1992 年在山东省东营市,1993年在吉林省集安 县 、浙江省台州市等地稻田先后发现稻 水象甲危害。近年来,又先后在湖南、陕 西、云南发现。 2011年5月12日,我省在内江市隆昌 县首次发现稻水象甲。
引成虫。2-甲基-苯丙酮的类似物以一定剂量喷
施于水稻植株上,也可大量吸引稻水象甲成虫。
不同种类植物上稻水象甲成虫调查结果
不同植物上幼虫量(头/植物株或丛数) 地点 稗草 东港 大洼 东港 盘山 14.69 11.50 14.14 14.27 芦苇 0.19 0.21 0.18 0.18 水葱 2.44 3.00 2.08 2.00 其他 植物 0.01 0 0 0.05 调查情况说明 每点5块沼泽 地,每地块约 15~50m2,均 在稻田附近约 100~200m范 围内,远离稻 田的沼泽地几 无幼虫。其他 植物未查尽。
稻水蟓甲成虫及危害状
成虫危害状
三、发生世代与生物学特性 发生世代:在北方单季稻区,稻水象 甲一年发生一代;在南方双季稻区以一年 发生一代为主,少数个体在早稻上完成一 代发育后迁入晚稻田,在晚稻上完成第二 代,其发生期与晚季水稻生育期基本一致。 稻水象甲的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第一代大 均于第二代,即早稻明显重于晚稻;同季 稻中,早栽田重于迟栽田。
二、形态特征
• 成虫: 体长2.6~3.8mm,体壁褐色,密布 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喙与前胸背板几 等长,稍弯,扁圆筒形。前胸背板宽。 鞘翅侧缘平行,比前胸背板宽;雌虫后 足胫节有前锐突,长而尖;雄虫仅具短 粗的两叉形锐突。
稻水象甲成虫
稻水象甲及与Lsimplex的区别 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卵:
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圆, 略弯,珍珠白色。
• 生物学特性:
半水生昆虫,成虫在地面枯草上越冬, 3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浸水的叶鞘 内。初孵幼虫仅在叶鞘内取食,后进入 根部取食。羽化成虫从附着在根部上面 的蛹室爬出,取食稻叶或杂草的叶片。 成虫平均寿命76天,雌虫寿命更长,可 达156天。危害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方米 200头以上。
稻水象甲在国内稻区均以孤雌生 殖繁殖,以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在 四、五月水稻移栽前后迁入秧田或本
云南省发现稻水象甲,危
害面积已达12000多亩。
1、监测
• 场所:货物集散地、交通要道
• 时间:秧田期~移栽后15天
• 方法:看成虫危害状、查找成虫, 黑光灯诱集成虫
2、防治措施
(1) 检疫控制措施
● 非疫区:要通过行政手段,设立检疫检 查站,对应检植物和植物产品严格施行 检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秧苗、稻草、稻 谷、鱼苗和其他寄主植物及其制品,防 止用寄主植物做填充材料等。将稻水象 甲封锁在疫区之外。
② 疫区 农业防治措施
● 适期晚插,避免秧苗移栽期与 越冬成虫迁入高峰期相遇。
● 水稻移栽后,前期浅水灌溉。
药剂防治
● 苗床带药移栽。水稻移栽前一周左右, 苗床施用阿克泰等药剂带药移栽,能有效地杀死 移栽初期迁入稻田的越冬成虫。 ● 边际施用防治。针对水稻移栽初期,稻 田周边,湿地周边聚集了大量的成虫,实施边际 药剂防治,可大幅度降低药剂防治面积。 ● 关键期施药防治:栽秧后7~10天是越冬 成虫的迁入高峰期,也是防治成虫的最佳时期。
● 疫区:加强扑杀,尽最大可能
降低疫区虫口密度,并对疫区周边的 适生区、适生场所、嗜好寄主植物, 开展普查、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防 治,实施法规控制。在国内稻水象甲 的检疫防治中,除密切监视虫情动态、 严格检疫防止扩散外,应对发生区使 用化学农药加强灭杀。
(2)防治技术
① 非疫区 药剂防治:发现稻水象甲,及 时使用化学农药进行扑杀。药剂 可选:福戈、阿克泰、醚菊酯、 毒死蜱、除虫脲等。
稻水象甲国内分布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山东 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
山西省、湖南省、陕西省、云南
省、四川省。
目前,全国有14个省(市)约3000万亩稻田 发生危害。其中以浙江、山东、天津、河北、 辽宁、吉林等地发生危害最重。 稻水象甲以每年10~15km的速度向外扩 展。 该虫的发生与河流、道路等密切相关。新 的疫点大多发生在公路、水域附近。 在不远的将来,稻水象甲可能会成为国内 各主要稻区的重要水稻害虫。对此,应引起高 度重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