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8级组长:苏碟琴组员:欧肖钰、高敏、刘艳君、陈锦艳、李秋兰、陈洁芳、高敏红、肖骁、张中宁人在改造中的小公园——对小公园拆迁重建与居民生活、商业活动的民族志研究目录1. 研究的缘起 (1)2.小公园的介绍 (2)3.小公园改造项目的进展 (2)商业行为与居民生活状态 (3)4.小公园的商业行为状况 (3)5. 小公园居民的生活状态 (5)小公园中的人的情感、经验与看法 (9)6.搬与不搬的两难 (9)7.人在小公园的足迹 (11)8.人对小公园发展的看法 (15)9.小公园的卫生和治安影响居民情感与看法 (19)讨论和思考 (23)1. 研究的缘起自1932年南生公司建成以来,在小公园一带引起了商业的相互依赖和竞争关系,从此小公园一直是汕头城区的中心,素有“百载商埠”之称。
几十年以来,小公园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骑楼和繁华的独特风貌而在汕头的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建筑和人都对汕头市民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市民心中也有着特别的地位。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商业网点的变迁,骑楼建筑也因各种安全和发展问题,急需拆迁重建,小公园开始衰落。
因此里面的居民也随着老城区的变迁和改造表现出多种多样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现状。
课题研究员曾多次走访小公园,游览小公园的骑楼建筑,与小公园的居民聊天。
小公园作为汕头的历史印记,当看到小公园日益破败的楼房以及屡有抱怨的居民,引发了研究员关于小公园的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的改造,关于其中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如此独特的骑楼,是拆迁还是改造?拆迁与改造对小公园的商业有何影响?在改造过程中,小公园居民的日常活动、生活习惯、邻里关系与交通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小公园居民对小公园感情究竟有多深,他们对小公园的未来持有怎样的看法?而又是怎样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看法?那么小公园今后究竟何去何从?通过研究员接近两个月的资料搜集、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获得了大量关于小公园改造及其居民生存状态的相关信息,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从而揭示课题研究的主题。
2.小公园的介绍1929年,因着商业的发展和市政的建设,国平路和安平路相继拆迁改建,政府规划以小公园为汕头市的商业中心,以“四永一升平”(即永安街、永泰街、永和街、永平街和升平路)的格局来发展。
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当时的大商号有:照相业的介仁、昆明相馆;钟表业的亨达利;百货业的南生公司(后改百货大楼)、华强百货;糖果饼乾业的李益大、太阳光以及联华西药房、秦盛电器等。
[1]而中山纪念亭更是作为小公园的标志而上个世纪30年代屹立至今。
小公园地形呈现扇形,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呈放射状,呈现出具有中西合璧的骑楼的建筑特色,展现了潮汕地区特有的多元复合的地缘文化1。
但由于小公园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小公园以前依托港口,是经济中心,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公路的发展,小公园的地理位置的局限凸显出来,小公园往西是梅溪河,再往西是牛田洋,属于滩涂。
因此交通地位日益显微,汕头的经济发展向东移,所以导致了城市中心的东移和小公园的相对衰落,但因此小公园的特殊格局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3.小公园改造项目的进展1987年,小公园被定为危房而进行改造,改造地区总占地约270亩,但由于没有很好的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没有跟上,继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1994年,政府重新研究计划,侧重于建设配套设施。
1999年,汕头人大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汕头规划设计院主要负责的《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
2002年汕头人大又通过了新的《小公园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区规划》,市政局与开发商签定改造合同,中美建筑设计院负责建筑设计,汕头市规划局还专门成立小公园改造规划协调小组,规定其片区性质。
2004年人大又通过了建设规划。
根据汕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对小公园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决议》,决定采用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好的特色建筑进行加固维修原貌保护,对特色建筑因严重损坏等各种情况不能进行加固维修的,结合与其相连新建筑和周1“地缘文化学”,文化学研究中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探讨地理区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中国地理区域文化研究中有“东西”、“南北”等模式,比如,典型的徽商、晋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竞争的展开,也形成了不同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不同区域的城市群,比如,勃海湾、泛珠江与长三角等。
边的情况进行原貌重建,对较有特色但难以保留的建筑,移位重建于潮汕风情区。
小公园改造项目是汕头市首宗实行土地挂牌预约出让,拆建分离的旧城改造项目。
由金平区政府包干拆迁补偿改造将分期分5批改造。
2004年,小公园一期”旧城改造项目系我市对外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但后来由于后续拆迁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等原因,使拆迁工作严重受阻,至2006年11月,在完成百货大楼背后13.2亩用地移交台商后,拆迁工作趋于半停顿状况。
直至2009年7月30日金平区政府重新发布《房屋拆迁补偿公告》,实行对房屋补偿价格重新评估,适度提高补偿标准,使拆迁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保护区31亩范围内还需拆迁房屋10240平方米,居民(单位)136户。
[2]回迁安置区28亩范围内已全部完成拆迁工作,进入工程建设施工阶段。
商业行为与居民生活状态4.小公园的商业行为状况小公园最发达的路段是以安平路为商业,骑楼下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生意非常好,大部分的商店都是国营的。
尤其是到了年底,汕头各地的群众都前来办年货。
无论是卖什么商品的商店都是人头攒动,一派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受访人提到的安平夜市、南生百货大楼的兴衰与汕头商业活动的兴衰是紧密相连的。
而升平路和国平路的商铺则以食店为主,飘香小食、福合埕牛肉丸、西天巷蚝烙、爱西干面等知名食店莫不起源于此。
那么小公园改造进程中对曾经的“百载商埠”究竟带来怎样的改变,给商铺生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以下表格是根据时间维度和商业内容维度,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绘制的。
表格中列举的陈述来自各研究员(特别是对商业行为进行对应研究的研究员)的观察笔记,观点引述自受访者的原话。
鉴于80年代市区城心中心开始的转移与1987年小公园开始有改造计划,我们把时间维度就划分为“拆迁改造前”和“拆迁改造中”。
根据观察和访谈所得,商业内容维度划分为“商铺生意”和“商铺类型”。
商业行为商铺生意商铺类型时间拆迁改造前1)以前小公园生意都很好的,人来人往。
——李先生(摘自高敏红的访谈记录)2)那里的百货大楼当时很远地方的人都去那里买东西,很多东西都卖。
——刘先生(摘自高敏红的访谈记录)3)以前很多人的,一天至少一百个要理发。
这里的人几乎都认识我。
我以前住在民族路那边,道路两旁都挤满了人啊。
尤其是老妈宫,一到初一和十五,人真是多得不得了。
升平路那边也很热闹,都是商都,公路两旁都摆满了东西,人都挤不过来的。
——陈伯(摘自李秋兰的访谈记录)4)以前汕头经济好嘛,想过来多赚点钱,总比在乡下种田好啊。
那边很多房子都是这些年建的,那个时候生意是比较好的。
——唐伯(摘自肖骁的访谈记录)5)好几年前,安平夜市开业的时候,生意很红火。
我有一个亲戚在那里卖衣服的,他说在这里做生意赚了不少。
当时这里做童装生意的店少,我的生意还是挺好的。
——小皇童装女店主(摘自刘艳君的访谈记录)6)当时南生百货公司呢,就相当于现在的大型超市,人们买东西都喜欢往那跑,可能觉得那里的东西比较好吧。
——通信特约代理维修手机的男店主(摘自刘艳君的访谈记录)7)以前的南生百货公司可谓是客源滚滚呀,大时大节,那些人都会去那里买东西。
楼梯挤满了,人们就去坐那部上了年纪的电梯。
那部电梯虽然经常会坏,但听人说它是当时汕头最早的电梯。
——陈伯(摘自刘艳君的访谈记录)8) 以前政府重视,小公园发展得很好,外面的人听说小公园,都说不错。
——印尼华侨(摘自陈锦艳的访谈记录)1)以前比较多地摊。
——唐伯(摘自肖骁的访谈记录)2)以前这段路的店铺都是小食店多。
就西天巷里面的西天巷蚝烙,很出名的,还有卖粿条的店、升平饺面店,米油店(同平粮油店)还有卖称的店(后来在阿伯指点下得知是香山衡器),以前是国营的店。
——翁先生(摘自张中宁的访谈记录)拆迁改造中1)肯定是受到影响的啦,现在都没有人来这里买东西了,这里的生意快做不下去了。
——刘女士(摘自高敏红的访谈记录)2)我在这里抽了一个下午的烟,他的店都没有什么进来买东西。
——李先生(摘自高敏红的访谈记录)百货大楼没有人来了,就倒闭了,现在没人来了。
1)流动摊贩减少,生意冷清。
一位中年妇女,骑着一辆三轮车进入小巷,上面放了一个桶,其他东西被布盖住了,她边骑边喊“糕粿”,但无人搭——刘先生(摘自高敏红的访谈记录)3)但是现在,除了几个熟人之外,都很久没有帮人理过发了。
现在小公园很冷清了。
——陈伯(摘自李秋兰的访谈记录)4)现在就不行了,经济不好嘛。
——唐伯(摘自肖骁的访谈记录)5)后来就不行了,来的人多,多的是来看那些旧建筑的人,买的人少。
前后围起一大片,无论是客流还是车流都减少了很多,安平夜市的生意很受影响,我这边就更不用说了。
——小皇童装女店主(摘自刘艳君的访谈记录)6)你说当年那么辉煌有什么用?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通信特约代理维修手机的男店主(摘自刘艳君的访谈记录)7)现在商业中心转移了,政府也不重视,小公园渐渐没落了。
——印尼华侨(摘自陈锦艳的访谈记录)理。
——摘自欧肖钰的观察笔记2)客源主要是街坊。
还是旧店铺生意好,老街坊嘛,都有感情。
——翁先生(摘自张中宁的访谈记录)3)店铺很杂,现在都是私人承包了。
——翁先生(摘自张中宁的访谈记录)综合以上表格中观察和访谈所得,小公园商业行为在拆迁改造前和中期的变化主要是:(1)商铺生意由盛转衰;(2)商铺组成由以食店为主,部分摊贩为辅转变成的各类商铺并存;(3)客源由汕头各地居民转变为小公园街坊邻里;(4)商铺销售的商品由高档年货转变成低档日用品。
根据初步的资料整合分析可知,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1)拆迁改造工程进度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交通不便又导致了非小公园居民客源的减少。
(2)随着市中心的东移,很多居民迁出了小公园。
他们把房子出租,廉价的房租吸引了很多低收入的外地人入住。
外地人的经营理念与本地居民的经营理念有所不同,逐渐发展成为商铺种类繁多的集市。
(3)非小公园居民客源的减少导致商铺生意转变为倚重街坊邻里的生活消费。
(4)目前小公园的居民组成是留守的原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和低收入的外地人。
消费能力低下的居民组成决定了商铺转变成为以销售低档商品为主的杂货店。
5. 小公园居民的生活状态(1)小公园的交通情况既然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铺的生意,那么我们进而对小公园的交通现象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观察的内容涉及交通工具的类型、使用频率与使用者性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