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广西科技成果登记项目简介畜禽健康养殖及疫病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平台建设登记号:201713326分类号:S;Q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兴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博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陆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灵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灵山县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要完成人员:庞耀珊、黄和明、龙罡、汪艳华、何国青、劳永任、唐海亮、覃军、周锐、刘加镇、劳志林、张伟、梁廷文、赖春英、何春慧、庞寿容、邓朝鸿、范晴、滕有登、邓显文、张艳芳、宋诗川、张民秀、王盛、覃敏、尤愉任务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推荐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登记日期:2017年11月2日一、项目来源与背景本项目为2014年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畜禽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重大专项)”,合同编号:桂科重14121003-5。
广西是畜禽养殖大省,集约化程度高,养殖密度大,疫病风险高,是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隐患。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业务部门,维护着当地畜禽养殖健康安全。
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这些单位无论是在实验条件还是人员技术水平上都远远滞后于产业发展,是畜牧业中的短板。
如何加大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力度,及时应对各种动物疫病,一直是各级政府致力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从实验仪器设备配置和人员实验技术能力培训两个关键要素入手,通过在广西4个科技示范县建设动物疫病检测诊断技术平台,系统地提高这些县级单位的检测诊断技术水平和条件能力,同时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应用平台,实现高端实验技术前移至最需要的养殖一线。
既解决了我区兽医行业科研成果转化难题,又破解了基层兽医部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的瓶颈,使大量积压的先进科研成果成了基层临床强有力的技术工具,进一步加强了春秋两防及日常疫病防控技术能力。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一)技术原理通过实验条件建设和技术培训,整合现有资源,在县级兽医业务单位建立一个畜禽健康养殖与动物疫病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平台,并集成一批先进实用的兽医新技术在平台上进行应用示范,以推动基层兽医部门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面的科技进步,为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后盾。
(二)技术性能指标1、分别在四个科技养殖示范县:兴业县、陆川县、灵山县和博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畜禽健康养殖及疫病快速检测诊断技术平台各1个,各平台建成后具备了独立开展动物病原基因检测诊断和血清学检测技术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2、为上述4个平台分别采购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微量移液器、普通高速离心机、冷冻高速离心机、微型离心机、生物安全柜、高速分散器、酶标仪等开展疫病检测工作必需的先进配套仪器设备及试剂和耗材,满足各平台建设单位开展工作所需的技术条件。
项目实施期间,根据当地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特点,编制教材,举办培训班18期,培训人员81人次。
为平台建设单位开展系统的技能培训,使各平台实验技术人员掌握了相关检测诊断技术的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开展疫病检测诊断的技术水平。
3、针对多种危害严重的重大和常见动物疫病,如:布鲁氏杆菌病、牛结核、猪瘟、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等,共集成12项病原基因检测技术和14项血清学检测技术,分别在4个技术平台进行应用示范。
结合当地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开展日常检测诊断和疫病防控指导。
项目实施其间(2014-2016),每年为当地两亿多头畜禽(项目实施的4个县,家禽年饲养量2.23亿羽、生猪年饲养量980多万头、牛年存栏量35多万头)的健康进行保驾护航。
解决了养殖企业动物疫病有效防控的后顾之忧,对维护当地畜牧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4、结合项目要求,选派9名科技特派员为当地养殖业开展技术服务。
举办技术培训18次,培训人数954人次,有效指导养殖企业及基层兽医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5、针对广西奶水牛养殖业相对落后的现状,项目组织有关专家,精心录制了《奶水牛的饲养与疾病预防》科普视频,为促进广西奶水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首次在我区4个县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建设兽医技术服务平台,集成多种先进兽医检测诊断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创建了基层兽医动物疫病实验检测诊断技术能力建设模式,突破性地提高了建设单位相关技术水平,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
在提高我区、乃至全国县级基层兽医部门条件能力建设方面有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具有创新性。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集成示范的各项技术分别来源于项目牵头单位近年来取得的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大部分为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技术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国家技术标准及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
其中涉及的国家技术标准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其余技术已在研发阶段完成了小批量或小范围推广应用。
技术成熟度高,适用范围广,特别是在市、县一级基层兽医部门及养殖生产企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技术安全性高,无安全隐患。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应用情况:本项目为先进的兽医技术在科研与生产应用中搭建了一道桥梁,实现了先进技术应用转化。
3年来,4个合作单位一共从当地畜禽动物养殖场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样品30640份,其中活体血清样品29164份、动物病原样品1476份,利用平台进行检测诊断。
根据结果,指导养殖场做好相关疫病预防接种、药物治疗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
项目实施期间,各地均无重大疫情,有效保证了畜禽养殖生产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本项目技术要在我区乃至我国广泛推广,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以引导推进. 六、历年获奖情况无。
一种澳洲坚果树采后修剪方法登记号:201713357分类号:S66;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郑树芳、王文林、覃振师、陈海生、唐君海、韦持章、赵大宣、汤秀华、黄锡云、徐健、韦巧云、莫庆道、何铣扬任务来源:计划外(自选)推荐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登记日期:2017年11月14日一、专利来源与背景目前,果树、园林、花卉等进行驳枝繁殖种苗时,常用小刀剥树皮,小刀操作不方便,力度难以掌控,剥口不平,且剥皮处不干净,影响枝条生根发芽。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巧、操作简单、省力,适于果树、园林、花卉等驳枝育苗钳。
二、发明内容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澳洲坚果采后修剪方法,其操作简单,效率高,成本低,可实现澳洲坚果园持续丰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1)修剪下垂枝条:每年10月份,对果实采收后的澳洲坚果树,将下垂贴近地面的枝条剪去,保留树冠底部枝条离地面50厘米以上;(2)疏大枝:每株澳洲坚果树选留分布均匀的2-5个主枝,主枝上相距30-50厘米留1-2条大侧枝;基部直径小于2.5厘米的细小侧枝保留;(3)开天窗:对生长茂盛,树冠密集的澳洲坚果树,将树冠顶端最强的直立大枝从枝条基部剪除,使树冠顶端成“V”字形,截顶控制树高度在4-5米;(4)修剪徒长枝:澳洲坚果树抽生能力强,生长旺盛,树冠内部及剪口处容易抽生徒长枝,从基部剪去。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步骤(2)中大侧枝基部直径大于2.5厘米,且小于主枝直径三分之二,大侧枝生长方向朝树冠外侧。
对于多余的大侧枝从主枝基部剪去,根据不同树势荫蔽度,在主枝上疏剪去2-5个大侧枝,保持树冠内部通风透光。
三、创新性本发明澳洲坚果采后修剪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适合专业及非专业栽培者参考使用。
比传统的修剪方法,缩短修剪时间约1.5倍,效率提高150%,来年单穗挂果率比未经过修剪的提高20%左右,株产量比未经过修剪的提高20%-25%,每亩增加产值1000元左右。
一种山黄皮苗培育方法登记号:201713358分类号:S66;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郑树芳、王文林、陈海生、韦持章、覃振师、赵大宣、何铣扬、莫庆道、汤秀华、黄锡云、许鹏、肖海艳、谭秋锦、宋海云、徐健、韦巧云任务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推荐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登记日期:2017年11月14日一、专利来源与背景山黄皮俗称鸡皮果,又名细叶黄皮,学名C .anisum-olena Merr,为芸香科黄皮属多年生常绿小乔木。
山黄皮果是夏令水果,也是我国特、稀、优的果品之一。
其果实为浆果,果皮、果肉可食,酸甜且香气怡人。
果肉含17种氨基酸每100g总含量1.029g,维生素C 含量为66-82 mg,总糖含量为9.8%-10%,固形物含量为17.5%-18.3%。
蛋白质为1.3%,总酸度为2.28%,可食率达75%-80%以上,烘干率为11%-14%。
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铁、钙等各种营养元素,营养价值高。
山黄皮枝叶、果实、根茎还具有祛痰化气、消积消滞等药效,有很好的保健药用功效。
山黄皮以其可口的酸甜味及香气在芸香科水果中独具一格,可加工成山黄皮干、果脯、果酱、饮料等制品。
其产品消腻开胃,风味独特。
山黄皮果实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又是肉类调料精品,深受民众的喜爱。
目前山黄皮育苗从种子至嫁接苗出圃一般需要3-3.5年,周期长,出苗不整齐,管理不方便,成本高。
二、发明内容(1)采种选择适应性广、抗性强、生长快的山黄皮树进行采种,选择无病虫危害,果实大小均匀,果实光滑呈黄白半透明,鸡皮腺点明显、充分成熟的果实。
(2)种子处理将采收的果实,用清水或温水(40℃)浸泡半天或1天,用两手指捻压果实,使种子破皮溢出,种子表面附有胶质,用清水漂洗干净沥干水分,待播种用。
(3)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在800-1000倍液的甲基托布津液3-5分钟,然后捞出种子滤干水后放入ABT3 20000倍液中浸泡2小时,取出滤干水后进行播种。
7-8月份,选择土地肥沃、排水灌溉方便地块作为苗床,搭棚盖上遮阳网,每畦整成宽1米,高0.2米,在苗床上均匀撒播山黄皮种子,播后用细土覆盖1厘米,覆盖后淋透水,用薄膜覆盖,待7-10天后便可萌芽出根,有20%芽苗露出土面时,即可掀开薄膜,出苗率达98%。
每亩用种子25-30公斤。
(4)间苗间苗分2次进行,10-11月份,进行第1次间苗,待幼苗生长到10-15厘米,叶片老化后,挑选较大苗30-35%(2.5-3.0万株),移苗前淋透水,移出的苗摆放成堆,用剪刀剪去叶片三分之二,每扎约50株,用预先配置的浆根液(将ABT3 1克用100ml酒精溶解后加水5kg,再加入泥土混合搅拌成泥糊状)处理根部,浆根后定植到营养袋中,移栽后淋透水,成活率达95-98%,苗床留下的70-65%小苗就地培育,待来年1-2月份,进行第2次间苗,操作步骤与第1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