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趋势[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发展因节目的本身制作,我国法制化社会的法制进程及节目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其中节目形式古板陈旧,受众对法制信息的需求量变大以及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最终去解决我国法制节目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电视法制节目人文化未来发展概念分析:从节目制作的形式和我国法制化社会的变化以及从受众的角度分析,找出当今法制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在问题中以节目本身的形式和节目的传播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对论点加以论证电视法制节目作为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一个投影,在20多年的发展中,从单一普法到贴近服务,从简单宣教到多样呈现,从单个栏目到专业化频道,经历很多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其在推进法制建设完善、法制意识深入人心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法制电视节目在我国法制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满足了社会转型期维护个体和群体利益需求, 促进了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各类法律法规的日益丰富、完善, 推动了我国法治进程, 也更进一步拉进了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法制电视节目已成为观众经常收看, 且满意度较高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
新时期法制电视节目正经历不断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选题范围较窄、节目深度挖掘不够、制作手段较为单一等。
法制电视节目只有适应社会发展、法制建设大众的需求,不断完善、创新, 才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一、当前电视法制节目面临的生存环境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成长与中国社会、法律、政治等大的环境因素和媒介生存与发展的自身因素都密不可分。
需求决定着生存的价值需求决定着成长的速度, 当前中国社会、法律政治及媒介等几个领域的发展需求直接形成了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社会需求近年来伴随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多元蓬勃发展原有的单纯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阶层遭遇着罕见的剧烈变动。
党中央最近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这种剧烈震荡的社会阶层变动状况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思路。
从个体的意义来看百姓公民意识的觉醒直接提高了公民对自身权利、责任与义务的认识人们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现实权利和利益进行维护的自觉性可以说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
从群体的利益来看, 社会的强势群体、中间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对于自己群体利益的要求也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像农民工、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艾滋病人等各种相对弱势的群体不断提出自己群体利益的吁求。
这无疑给电视法制节目内容、选题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素材。
、法律需求沂月年“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政府, 从社会管理层到普通民众, 从社会组织到家庭社区从传统的法律部门到各个事业行业领域各种法律法规的建构日益丰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法律的建设与宣传离不开媒体的强力支持尤其是在当代中国这几年的实际发展证明依靠电视这一强势媒体来推动法制建设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事实上一五‘’、“二五‘’、三五普法到现在,全面开展的法制宣传中电视法制节目对中国法治进程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政治需求不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实, 还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思想的贯彻, 当代中国的整体政治理念更加体现出浓厚的“以人为本’的色彩。
这种政治理念体现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意、民情以及人民的利益和权利进而成为人们普遍的政治诉求而电视法制节目的关注点也恰恰是与这种政治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媒介需求在一三贴近”宣传思想指导下,当前中国的大众传媒对广大受众的需求高度关注。
不论是纸质平面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媒体哪一个媒体能够真正实现三贴近“哪一种媒体就会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 百姓最关注与他们的利益权利、情感需求紧密相联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具有相当的实效性、相关性和悬念性, 而电视法制节目’合恰在这几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二、近年来电视法制节目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中国电视法制节目在近几年取得了业内外公认的突出成绩不论是节目数量还是质量不论是社会效益, 还是经济效益不论是社会影响, 还是媒体自身的品牌建设其成就都是可圈可点的主要表现在、节目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 各级各类电视媒体推出的电视法制节目层出不穷专题节目、特别节目以及常规播出的法制节目专栏乃至专业法制频道, 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往十几年、二十几年的总和。
同时节目质量的提高也是有目共睹的选题之丰富、视角之独到叙事之流畅、结构之精巧、制作之精良主持水平之纯熟、法律含量与艺术含量之饱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创作与经营开发并重在创作、制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一大批优秀的法制节目、栏目开始了经营开发的成功探索。
在这方面体现出主流媒体和民营电视媒体共同推进的特征或素材购买或整体节目包装, 形式多样。
不少栏目在常规播出之外, 还在发行推广中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各级政府的许多负责同志、法律界的专家学者以及许多社会名流都纷纷参与到了电视法制节目的生产、创作与传播中,尤其是广大百姓观众, 他们或者现身说法或者口耳相传, 使法制节目的影响力得以充分扩张。
纵观20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日益繁盛,不仅增强了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也推动了民主、法制建设。
但不可否认,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不完善,以及电视自身发展的弊端,影响了电视应有作用的发挥。
在承担法律启蒙功能的同时,电视法制节目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题材窄化。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刺激性题材的报道。
为追求收视率,过多追求案例的故事性、曲折性、悬念性。
观众看到更多的是曲折复杂的犯罪案例、刺激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关于案例本身的悬念。
由于对刺激性题材及相应的刑事、民事案过多关注,对行政法、合同法、国际法等方面关注的很少,忽视了许多虽小但却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
最终导致了题材范围越来越窄化,且有向庸俗化发展的趋势。
(2)内容硬伤。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栏目负责人、编导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在没搞清新闻、案件与法律法规关系的情况下做出了错误的报道。
一些编导、记者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养不高,侵害了报道对象隐私权,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的权利。
内容硬伤还体现在一些法制节目报道的深度不够。
节目往往对拍摄的事件作浅层次的描述,之后用某法律条文去套具体的案例,而对发生的社会背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心路历程等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媒体的功能只停留在传播法律知识上,而对法律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系统本身关注不够,人文关怀意识也有待提高。
同时系列化节目策划不足,观众难以形成连贯的法律认知。
(3)专业频道不专。
虽然法制节目拥有广阔的市场,但并不意味每个市场都能支撑起一个专业的法制频道。
从各法制频道的播出情况来看,多数只是戴了顶“法制”的帽子而已。
真正靠法制节目支撑的只有央视的社会与法频道和长沙电视台的政法频道,其中前者的法制节目播出比例为57.67%,播出时间为整个频道的一半以上,比影视剧的播出比例高出24.34 个百分点,后者的法制节目播出比例为48.96%,虽然离50% 还差1.04 个百分点,但该频道并未播出影视剧,因此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
其他法制频道基本上靠影视剧来支撑,其播出比例远远高于法制节目的播出比例,其中有3 个法制频道的影视剧播出比例超过5 0 % 。
(4)雷同化与同质化倾向明显。
在一些优秀的品牌栏目的带动和影响下许多电视法制节目在创办与运作中往往对这些优秀的节目、栏目进行简单的“克隆和模仿从选题到叙事,从创作到制作甚至是片头、片尾的音乐, 主持人的语气语调,整体的节奏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的倾向。
似乎电视法制节目就应当是警钟长鸣大案要案、追捕追踪、伤痕累累, 总给人一种紧张、沉重、压抑的感觉千人一面的现象值得警惕。
(5)在处理”法理”、情理’‘与道理“的三者关系上仍欠缺平衡。
法制节目首先要强调法律的严肃和严谨但作为一种电视节目就需要用适当的“情理“去打动人、感染人同时还需要符合现实世俗的若干道理。
如何协调好这三者的关系长期以来电视法制节目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手法和技巧,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6)在处理电视媒介与执法司法的关系的时候仍需要细心斟酌。
电视法制节目与法律法治的关系总会存在介入超前或者介入滞后的现象。
过于超前可能伤害和干扰司法公正, 而过于滞后则无法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电视媒介对法律法治的介入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即电视媒介的介入是必然的但什么时机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介入方式如何表现发挥怎样的效果要进行准确的把握。
如何处理好电视媒介和执法司法这两者的关系并掌握好这个“度”是目前电视法制节目尚不能纯熟掌握的不足之处,仍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改进。
三、新时期法制电视节目的发展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节目题材内容扩展深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阶层构成的不断变化, 人们对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维护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对于各种法律法规构建的了解表现出更多的渴望。
新时期法制电视节目关注的题材和选择的内容应力争照顾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农民、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应增加介绍涉及房地产、税收、劳动用工等民事、经济等方面常用法律的比例, 还应更加关注法律系统本身, 积极探讨法律与社会法律与人的关系, 并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等多个领域。
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关注农民题材为例: 2006 年1月和2 月期间播出的49 期日常节目中, 与农民有关的案例只有2 期, 所占比例仅为4.1% ; 2007 年1、2 月间播出的48期日常节目中, 也只有5 期与农民有关的案例, 所占比例仅为10.4% ; 2007 年9、10 月间播出的42 期日常节目中, 与农民有关的案例为9 期, 所占比例提高至21.4% , 题材也较为广泛, 如反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老板出走之后》、反映房产纠纷的《老子、儿子和房子》、反映社会医疗保障的《我拿什么拯救你》、反映经济诈骗的《“奥运”大订单》、反映讨还债的《房子烧掉之后》、反映医疗事故的《回家》、反映婚姻习俗的《招来的负心人》、反映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