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概论论文

毛中特概论论文

农村义务教育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勿庸讳言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却呈不断滑坡势。

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辍学,以及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甚至几乎没有就业能力。

这些都因为目前农利教育主要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急需我们解决。

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但农村的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且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其它社会问题。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国家教育的投入,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强国战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改革教育。

一、农村教育改革回顾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法规政策作简要的回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整十年的时间,这个时期的教育政策,重心在“两基”目标和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

第二阶段是本世纪头五年,义务教育政策的重点是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阶段是在2005年之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政策法规内容上体现出“多予”、“少取”的方针,重点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和扶持。

不难发现,这段时间农村义务教育整体上的进步与发展仍然是不可抹灭的,取得了不少的骄人成绩,但将视角触及政策的具体措施条例,结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仍可窥见具体政策设计的不足和缺失。

【1】二、农村教育问题1.在体制问题上,一切统一,与实际脱离,没有个性,更没有发展性。

现在的教育大多还是升学教育,考核评价认可的还是只看升学率。

对于我们农村贫困县来说,升学教育是脱离实际的教育,对于一个县来说全县所有的教职工,和国家上亿的投入不可能只盯着几百个能升大学的学生。

这样的教育没有效益(产出/投入)意识。

而学生读书的目的都是“鲤鱼跳农门”,80%的落榜生,回到家里肩不能挑, 手不能提,文不能写,口不能说,连体力都没了,成了真正的“废物”。

这样的状况并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2.在管理问题上,传统守旧,部门之见突出。

现在的管理只重视行政管理和惯性管理,缺乏对社会大背景的理解和把握,缺乏长远规划,缺乏整体构架,怕担风险,追求平衡的有序。

部分机关工作人员、校长、学校管理干部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心事素质大多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管理的方法也有很多问题。

3.在教材问题上,现在使用的教材没有地方特色,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无关。

小学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在就业上基本没有差别,劳动意识、致富意识没有从娃娃抓起。

4.在学生的家庭因素上。

近年来,广大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读书无用论”有所泛滥。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直接影响了农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3)二元对立的经济制度。

5.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6.农村教育质量低下,难如人意。

突出表现在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师资力量比较差。

教育政策不平等。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教育政策优先甚至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市民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强度都远胜于农民,他们凭着政治上的优势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利益。

除了教师素质不高外,农村教育还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等问题。

7.教材问题,现在使用的教材没有地方特色,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基本无关。

小学毕业生与初中毕业生在就业上基本没有差别,劳动意识、致富意识没有从娃娃抓起。

【2】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无论中外都大同小异。

然而,20世纪末中国农村教育出现混乱的原因则由于改革过程本身所引起的。

自七十年代以来教育、经济和财政改革给中国教育体系的其他部分带来了利益,同时却为中国的农村教育带来重创。

在忙于追逐被视为重要或更紧急的目标的同时,忽略了将为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因素。

制度改革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来自三方面:贯彻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城市为中心、为上大学作准备的教育制度;为农村市场经济的逐步引入;为农村教育资金筹积及其管理的全面下放到基层。

【3】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措施(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经济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

政府要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措施,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

要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财政支持。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大致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教学改革,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二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以城带乡”的教育模式。

(3)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

首先要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教育意识和法制观念。

其次要做到依法治教,认真实施,执法严格,违法必究。

(4)加大政府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没有钱,什么事也办不成,更不用讲教育。

各级政府必须保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以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

教育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

各级政府不向学校伸手,不向学校摊派。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足够数量的合格师资,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必须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实行优胜劣汰,同时对中小学校教师要长期有效地抓好继续教育,采取组织交流教学经验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

【4】结束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公认的,我国农村教育从未停止过改革,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农村教育取得的成果,但我们也要正视农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正确认识,并找到解决办法。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农村教育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

参考文献:【1】余孟辉 .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缺陷分析与改革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2】杨柄伟.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下的问题与解决[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8-40【3】李思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07)【4】胡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1(14)附录1、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从当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即“两免一补”,这意味着中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约1400万农村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将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全免费义务教育,并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免费义务教育开始正式起步。

2005年11月10日,教育部负责人在答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在拟定的“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农村地区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2015年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05年11月28日和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和接受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6年开始,中国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2、1997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有关数据显示,平均值为4.8%,发达国家为5.4%,发展中国家为3.3%。

而我国在2003年的时候才仅为2.8%,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3、199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79%,往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国家教育性经费所占比重下降为60%。

这段时期中,非财政经费的来源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包括: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其他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以及来源于受教育者的学费和杂费。

4、从1992年以来,至2003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43%,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69%,财政性教育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33%。

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我国教育均衡发展走上了更加理性的阶段。

今天,“两基”、“普九”的推进,“希望工程”、“春蕾计划”、“薄弱学校改善工程”等的实施。

使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不断深入。

到1997年全国小学62.9万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孩子有小学上的目标;全国初中6.6万所,有94%的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初中,高中阶段教育学校3.1万所,有50%的初中毕业生可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全国高等学校2000多所,年招生能力200多万人,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5%。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78年的94%提高到1997年的98.9%,初中毛入学率从66.4%提高到87.1%。

全国67%的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九”验收的县(市、区)总数达到1882个,六个省区已实现“两基”,有七个省则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总人口文盲率已从1982年的22.8%下降到1995年的12.01%,青壮年文盲率下降互6%。

6、据有关资料统计,普通中学专职教师中,教育部系统的占83%,其他部门的占10%,集体办的占7%;小学专职教师中吗,教育部系统的占59%,其他部门占6%,集体办的占35%。

据估计,不同系统之间的办学条件高低差距至少在1倍以上。

7、,1993年全国小学男童入学率为98.62%,女童则为96.82%。

据统计1992年甘肃省6个贫困县女童入学率为50%;四川的阿坝、凉山、甘孜3个省自治州的5个分别贫困县女童入学率为26.3%,其他贫困地区的女童入学率也普遍低于男童入学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