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浅析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
专业从事高考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邮编054001.邮箱:*********************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们篇幅短小、文辞优美、内容健康、琅琅上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形象性和音乐性特征,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熏陶。
其中相当部分的诗词作品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地理元素。
这些诗词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一、古诗词中的自然地理知识在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诗人的诗句,大多描绘自然景物,或山川或田园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其中,有许多诗句就饱含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气候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中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兼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几个不同的温度带。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
对于季风气候描写的诗词,如唐朝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
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故而杨柳不青。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唐·白居易)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人间四月正是大地回春,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
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
即可反映物候的垂直分布。
其原因是水热状况随山体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变化规律属于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
还有“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俗语)反映温带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
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2.古诗词与地貌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地貌类型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
对于地貌描写的诗词有很多,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东坡)的诗句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各个角度来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身在此山中。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
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
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又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则可理解为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青山相对出”。
而在对喀斯特地貌的描写中,唐代著名诗人卢纶的“巴路绿云出,蛮乡入洞深”则贴切地表现出了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特色,即经地表和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
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描述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谁中分白鹭洲”(李白)、“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
俗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唐·皇甫松)可说明河流冲积形成的河心洲沉积地貌。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斛律金)又展现出我国内蒙古高原辽阔壮丽的草原地貌,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和谐牧区图景。
3.古诗词与水能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并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始终参与地球地理地形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所有自然地理过程中都不可或缺。
并且水从来不是静止的,而且是不断地进行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的循环过程。
而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即水能。
狭义的水能是指河流水能.人们目前最易开发和利用的比较成熟的水能也是河流能源.而描写水能的诗句亦不少。
例如,李白《将进酒》中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反映了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海水经蒸发变成水汽,水汽通过季风环流(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水的主要补给,即“黄河之水天上来”。
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不够严谨。
因为流到海洋中的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又有可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黄河水可再参与海陆间水循环。
如果“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的话,那么黄河早就干涸了。
这里“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
而从“奔流”二字则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因为黄河流经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的落差很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目前,已在黄河干支流上相继建立了多个水电站和水利枢纽。
提到黄河,长江亦是不可不提的。
李白另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既展示了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景象,有反映出了三峡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功能,给长江流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4.古诗词与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自转产生的运动自然是地物向东,天物向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南宋·谢枋得)等,能恰如其分地用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及昏线来临的万千景象。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5.古诗词与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它和海洋的潮汐有关系,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故有刘禹锡的“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之句。
月相有多个种类,如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残月、峨眉月等等。
像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描述的都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位于太阳以东约90°,日落时出现于南方天空,升落时间分别是中午和半夜,可见部位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状为一大写的“D”形。
将以上两首诗中的月相判定为上弦月的主要依据分别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们“正堪眠”,即睡意正浓,寓意夜已深。
深夜而“月落”应是上弦月,此乃用时间点月相)。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
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
”(陆龟蒙《月成弦》)描述的则是下弦月。
描述满月的则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鹕啼。
”(刘禹锡《踏歌行》)、“白日沦河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其二》)、“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等等。
二、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在古诗中,除了一些对自然地理方面的精彩描述外,有的诗句亦很贴切地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古诗词与人口“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此诗说明建国初期我国人口接近5亿。
如今,我国的人口已达13亿多。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体现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农村包围城市”“孔雀东南飞”以上两句能反映出我国人口迁移的状况。
现在我国人口主要由农村涌往城市,这叫做“农村包围城市”;人才从内地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这叫“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