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引述,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材料二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中写道:“1984年,35岁的张瑞敏被派到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器厂做厂长,欢迎他的是53张请调报告,(工人)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

”请回答:(1)材料一中引起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2)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中心环节是?【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十一届三中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2)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材料二中当时这一企业的共性问题,国家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2.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人民自己的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 ”材料二: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

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

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

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次会议通过了什么纲领?(2)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有何意义?(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

(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围绕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据材料二“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及所学知识可知,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建设国家,所以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实现了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向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学习,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

材料二:“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上有这样一段颁奖: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收获丰富。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远离饥饿。

请回答:(1)被誉为“两弹元勋”的著名科学家是谁?(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谁?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什么?(3)我们应从这些老科学家身上学习什么精神?【答案】(1)邓稼先(2)袁隆平杂交水稻(3)学生答出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等具有积极上进等思想的认识的答案即可得分【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到祖国。

1959年,我国决心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

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为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2)依据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东魔稻”。

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邓稼先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

袁隆平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所以他们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等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圆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为白色明亮美面,四颗小五角里各有一共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关于国旗国歌和车号》材料二下午3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政府委员会委员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军乐队高奏国歌。

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并亲手启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材料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创业三十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的,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盛况,“本日”指的是哪年哪一天。

(3)根据材料三中“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一个新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答案】(1)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或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盛况:开国大典;“本日”:1949年10月1日(3)【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此次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本日”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所以答案应是:人民命运当家作主5.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

依据所学知识回答:(1)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请列举一例这一时期体现“中国声音”的史实,并说明其产生的国际影响。

(2)观察下图,写出一条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分析图示现象出现的原因。

(3)进入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综上,就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3)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外交政策的制定依据综合国力;国际形势变化影响着外交政策制定。

【解析】【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

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时,三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三国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依据图片场景可知是毛泽东回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结合课本所学,1972年尼克松访华。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改善,开始走向正常化。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谁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依据前面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每个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同,我国采取的对外政策不同;由中美关系的改善,得出:国际形势变化影响着我国外交政策制定。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大事年表材料二 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