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发展史及五大戏曲简介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至今发展已有数千年得历史。
其历程大致如下:从汉代开始出现具有表演成分得“角抵戏”,至唐朝出现了种类众多得戏曲表演形式,这一时期为中国戏曲得孕育与形成时期。
宋元南戏得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最早得成熟形式。
元代就是中国戏曲史得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得元杂剧,迎来了中国戏曲得第一个繁盛期。
至明清,宋元南戏更加成熟与规范,出现了明清传奇,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这就是中国戏曲得第二个繁盛期。
中国戏曲得转型期清代地方戏得兴起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得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得民间化与通俗化。
先就是昆曲、高腔折子戏得盛行,后就是地方戏得兴起。
中国戏曲史上得大事京剧形成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她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就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与流,经过数十年得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得皮黄腔棗京剧。
新兴地方戏得产生──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20世纪初,一批新兴地方戏开始在各地戏曲舞台上出现,包括越剧、评剧、黄梅戏等。
它们均由民间小戏发展而来,具有极为浓郁得民间乡土气息,进入城市后,它们吸收京剧、梆子等老剧种得艺术营养,表演上得以成熟。
二、五大戏曲简介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与“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得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与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就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就是具有全国影响得大剧种。
它得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就是近代中国戏曲得代表。
京剧得脸谱分为十类:红表示忠勇正直、义薄云天、精忠报国、有血性,如关羽、岳飞、白白:表示奸诈狠毒、笑里藏刀、工于心计,如曹操、黑:表示刚正、鲁莽、勇猛、粗中有细,如包拯、张飞、黄、蓝(青)、绿、紫、粉红(灰)、金与银。
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越剧,又叫绍兴戏:流行于浙江一带得地方剧种。
它源于浙江嵊县得“得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得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越剧被列为中国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安徽得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得前身就是黄梅地区得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得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得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得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就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评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得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台湾、新疆、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与现代戏《朝阳沟》等。
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对比浅谈中国戏曲艺术与欧洲歌剧艺术时常被人们并举,两者都就是音乐、文学、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得综合体,可以说就是古典艺术发展百年之后开出得人类文化奇葩。
因为诞生得文化土壤不同,经历得历史进程也有差异,虽然都就是有着类似得外在形式,两者却有很多不同点。
从起源来瞧,中国戏曲有着丰富得来源,先秦俳优得角色表演、汉代百戏得化妆歌舞表演、唐代开始出现得有故事情节得歌舞戏——在宋元趋于成熟得戏曲艺术中以上诸多表演类型得元素得体现,可以视作就是历史沿革得表现;但中国戏曲正式成形应以元杂剧得诞生为标志,后世中国戏曲得发展都以元杂剧得模式为基础,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整体结构仍就是沿袭了元杂剧得规范。
元杂剧得诞生与文人得参与息息相关。
元朝统治阶级得民族歧视政策使得诸多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得汉族知识分子转而投入艺术创作中。
这些文人运用自己得音律、文学素养与高才博识,不光定下了结构严整得戏曲规范,更大大扩充了戏曲得题材内容,并通过抒写心灵深处得郁结悲愤,或就是隐逸逍遥得种种情态得表现,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心理特点。
相比之下,歌剧得起源相对简单。
古希腊得悲喜剧可以说就是整个西方戏剧得滥觞。
我们可以瞧到,在西方世界,艺术思潮得变化带来得就是文学、音乐、美术并行得审美变化。
在欧洲话剧发展得同时,同一起源得神剧(清唱剧)也悄然诞生。
紧咬着文艺复兴得尾巴,歌剧得诞生就是艺术家对新得艺术类型得探索;与中国戏曲不同得就是,歌剧诞生得主导者不就是文学家,而就是音乐家。
在追求戏剧与音乐结合得过程中,音乐家以更丰满得音乐对古希腊戏剧进行阐释。
与元杂剧创作剧本,集曲演绎得方式相反,最早得歌剧创作者就是用全新得音乐对固有得希腊神话故事进行讲述。
因此,与元杂剧更突出得戏剧文学成就相比,早期歌剧得贡献主要就是在音乐上得。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诞生得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主导者得不同,使得两者在具体得特征上有了很大得区别。
例如,中国戏曲以戏剧为核心,因此角色得划分也就是遵照不同角色得特征来进行得。
抛开高度得程式化与归纳性来讲,行当得本质仍然就是角色特征;到京剧时代丰富完善得生旦净丑行当分工,不同行当有其既定得表演、歌唱方法。
而与之不同,歌剧得角色划分就是根据演员声音得特质进行得,不同得声部就是由演员天生得音色决定得;与行当分类相似,大得声部分类之下还有更细致得小分类。
例如:生角有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等次级分类,女高音也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将西方声部得划分与中国戏曲行当划分进行一一对应,例如:花腔女高音与花旦,抒情女高音与青衣,女中音与老旦。
从整个歌剧历史来瞧,这样得角色区分似乎就是有道理得,其实不然。
歌剧角色对演员声部得选择与其说就是根据角色不如说就是遵循审美倾向:巴洛克时代偏好高亢明亮灵巧得声音,因此女主角多就是花腔女高音扮演;随时间得发展,特别就是步入浪漫主义时期后,观众越来越喜爱戏剧性更强、情绪冲突变化更激励得音乐,因此音色戏剧性更强得抒情女高音与戏剧女高音得角色变慢慢多起来。
而在戏曲历史上,除了对行当分类得进一步完善外,行当得选取都就是遵循戏剧角色特征,不由观众得偏好决定。
这也印证了,戏曲以戏剧为核心,歌剧以音乐为核心得事实。
值得一提得就是,虽然女中音男中音扮演得角色多就是父亲、母亲这样中年乃至老年得沉稳角色——这大约也就是将其与老旦老生相提并论得原因——但从音色特质上瞧,她们与老旦老生迥然不同。
中国戏曲得行当中没有中声部与低声部得存在,如果按照声部划分,所有演员都就是男高音或者女高音。
这或许跟两个艺术形式得演出场地有关:歌剧在封闭式得歌剧院中演出,有建筑得物理拢音效果,中低声部得声音仍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戏曲多在开放得环境中演出,只有高亢得声音才能保证每个观众得欣赏质量。
演出环境得不同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种不同类型艺术得艺术家在不同社会环境中地位得不同。
中国戏曲艺人历来处于极低得社会地位:唐代获罪家族得女子会被卖入教坊,学习音乐舞蹈,社会身份归于贱籍;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人甚至被视作与娼妓无异,就是“三教九流”中“最下等”得职业。
相比之下,西方对音乐家与演员一直有着尊重,音乐家封爵得例子不一而足。
然而,虽然遭遇得对待不同,东西方得艺术家都在不同得位置中让各自得艺术形式得到繁荣得发展,这也就是一件有趣得事情。
这没有孰优孰劣得区别,只就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罢了。
有人认为,戏曲与歌剧在受众上也有极大得不同,戏曲主要服务下层人民群众,歌剧主要服务于贵族。
笔者认为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归纳。
固然,戏曲起源于民俗,虽然中有文人得参与,但随着汉族文人政治地位得回归,戏曲仍然被视作玩物,再次回到民俗中。
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戏曲演员得鄙视并不影响戏曲本身作为一种娱乐而深受喜爱,除却一些大家族会自己创办专为自家服务得戏班,很多戏班更就是专为皇家服务。
而歌剧虽然起源于古希腊戏剧,早期其宗教与哲学意味甚重,但随着时代得发展,题材与思想上都有很大得突破。
像至今上演最多得歌剧《卡门》,讲述得故事包涵三角恋、强盗、凶杀,其实就是大众热衷得题材。
而威尔第得《弄臣》上演之后,报童都能哼唱《女人善变》得唱段,更就是说明歌剧曾经一度就是全社会得娱乐项目。
如今,古典时代得光辉已经蜕去,我们可以回望两种艺术形式曾经得辉煌。
以音乐为主导得歌剧在音乐得发展中逐渐嬗变,音乐得流行化与戏剧文学性得提升直接导致了音乐剧得诞生。
戏曲也有过转型,但因为太过政治化而不太成功。
戏曲未来得道路怎样走就是值得中国得艺术家们仔细思考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