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工具中航油巨亏分析
1997
2001
2002,200
陈久霖成为中航油负责人,公司在他领导 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 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并很 快垄断了中国国内航空油品市场的采购权 两度被新交所 评为“最具有 透明度的上市 公司奖”
。一举将沉寂多年的中航油(新加坡)带
出困境,两年内就扭亏为盈,并成功实现 公司的战略转型。
• 2004年第二季度,第二次挪盘
买入先前卖出的看张期权平仓,为了弥补资金损失,卖出 更多的看张期权。
• 2004年第三季度
重复先前策略进行第三次挪盘,在这愈演愈烈的期权投机 过程中,国际油价从不到30美元涨到50多美元每桶。 股份
最终,中航油无力支付巨额保证向集团求助,出售中航油15%股权得1.08亿美元全部用 于保证金支付但后来为了避免拖垮集团公司,决定将全部盘位斩仓,损失达5.5亿美元。
思考启示
.
严格执行企业 内部控制,减 少代理成本 建立健全金融 期货交易制度 和风险管理制 度
国有企业境外参与金 融衍生交易要提高警 惕
改革大型国有企业 用人制度,培养优 秀高级管理人才
中航油事件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衍生工具,而是现代国际金融市场所要求的管理和监控的质量
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减少代理成本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源自大缺陷部门控制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委员 会
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机制
• 部门控制
• 中航油的交易员没有遵守《风险管理手册》规定 的交易限额,也没有向公司其他人员提醒各种挪 盘活动的后果和多种可能性,风险控制员没有正 确计算公司期权交易的收益。
• 2004年5月到11月长达7个月的时间内,中航油共 支付3.81亿美元由不断新增的损失引发的保证金 。为了支付上述追加保证金,甚至动用了董事会 和审计委员会明确规定有其他用途的货款。而且 挪盘从未经董事批准甚至向董事会汇报
LOGO
中航油巨亏案例
ThemeGallery
小组成员:张瑞 王昕 彤,王欣冉
中航油巨亏事件
案例背景
事件回顾
案例分析
思考与启示 T
Company LOGO
结论
一案例背景
公司介绍
主要人物
国际行情
公司简介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 公司收购另外两家 合作伙伴在中国航 空油料运输(新加 坡)私人有限公司 的全部股权。
内部控制机制
• 风险管理委员会
•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时,风险管理委员会 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 ,也没有设置准确的限额,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 交易。在挪盘期间,未提出建议,斩仓止损。
内部控制机制
• 内部审计
• 中航油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没有定期向审计委 员会报告,而且报告内容重复,敷衍了事。内部 审计部的报告使人错误的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措 施运行良好
缺乏专业知识,盲目轻信
• 非专业的投资机构,缺少必要的人才,技术与模型支持,中航 油竟然选择了无限风险的卖出期权进行投机交易,而且头寸 大得惊人。 • 管理层缺乏对衍生工具的基本了解, 风险意识不强。中航油 CEO 陈久霖的风险控制意识极为淡薄, 对于其所从事的石油 衍生品交易将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潜在的致命性危害缺少基本 常识性的预期。他曾说,“没想到后来要那么多的保证金” ,可见他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风险一无所知。 • 当发生亏损后, 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没有当机立断地斩仓或 买入看涨期权以对冲风险,减小损失, 而是选择挪移盘位。在 形成巨大账面亏损后也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止损, 而是一味指 望集团公司的援助, 导致贻误时机, • 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是,引狼入室,将公司机密完全泄露给 竞争对手。不仅如此,中航油还犯了偏听轻信的错误,仅凭 杰润公司一家之言就草率决策,最终落入对手精心设下的圈 套之中。
巨亏原因分析
出发点错误,一味逐利,本末倒置
缺乏专业知识,盲目轻信
.
内部控制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我国金融衍生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出发点错误,一味逐利,本末倒置
• 衍生品作用主要分为利用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运 用风险投机获得收益两种.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并 没有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只是风险与收益在投资 者中的再分摊与再分配,是交易双方博弈的过程 ,如果想获得投机收益,就只能通过承担更大的 风险. • 作为油品贸易为主业的中航油,不应该有利用衍 生品投机交易赚取收益的贪念.如果以套期保值为 出发点,企业不需要对市场有任何预期,只要能 防止不利损失即可,套保的结果也可能是企业在衍 生品市场亏损了,但可以被现货市场的盈利所抵 消,端正出发点就能正确理解盈亏.
陈久霖为所欲为
管理层个人影响力在企业内过度 膨胀,内控不力,忽略风险的行 为未能得到有效监督与纠正
外部监管默 许认可 大行方便
内部监管 不闻不问 形同虚设
利用业绩 倒逼修改 财务报表
属下员工 沆瀣一气
我国金融衍生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 风险的产生主要与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以及企 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与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 是否健全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有关。 • 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举足 轻重的影响。风险厌恶型管理层通常会尽量避免 从事投机业务而偏爱套期保值业务;而风险爱好 型管理层对于投机业务则跃跃欲试,很容易形成 赌博心态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 但关键是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 形同 虚设, 结果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所以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尤 为关键。
国有企业境外参与金融衍生交易要提高警惕
• 由于国家严格限制境内期货公司进行外盘代理,中国企业 参与国际套期保值只能借助外资投行的渠道,这样其交易 资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就完全暴露在国际资本的 视野中,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被动。
三 案例分析
三 案例 分析
中航油期 权交易过 程分析
巨亏原 油分析.
中航油期权交易过程分析
• 2003年第二,三季度
中航油预期石油价格将上涨,因此在第二季度买入到期 日为第三季的看涨期权,同时卖出看跌期权,既依靠看 张期权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因为看跌期权的买方没有行 权而赚得了期权费。
• 不少对外贸易企业,甚至不少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人员对于 国际金融投资,尤其是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市场风险,以及 如何正确、稳妥地进行大规模金融投资操作不能正确、全 面地认识。对于长期浸淫其中的国际金融大鳄的危险性与 攻击性估计不足,没有对其进行防范。
建立健全金融期货交易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 参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公司要建立符合自己风险偏好的风 险管理原则,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投资者首先要明确自己对 于金融风险是厌恶还是喜好,以及厌恶或者喜好的程度,这 是投资者制度投资策略的基础。此外投资者还要能够根据自 己的风险偏好来制定投资策略.如果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就 要进行套期保值,以此降低投资风险,反之亦然。 • 期货交易是有效资本市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融衍生 工具的交易,不但给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提供了与其 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投资工具和投资策略.还给投资者提 供了改变其现有投资组合风险水平的方法,这就是期货市场 的风险转移功能。 • 期货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价格发现功能,期货市场向公 众提供了几乎无成本的未来价格预测,这是因为期货市场集 中了众多的交易者通过竞价,市场最终达到了均衡价格,为期 货和基础资产的现货交易提供了较准确的参考价格.因此,期 货市场对于稳定金融价格,预防金融风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3
陈久霖被推为新加坡中
资企业协会第四任会长
国际背景
• 美国“911”事件之后,国际反恐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2003年3月,美国不顾 联合国安理会与其他成员国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场。
• • • 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一再控制石油的出口量。而恰恰此时,中国 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的增长期。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9% 。连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提高。 美国的《商业周刊》报道中说: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是前所未有的。为保持其 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将改变世界
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用人制度,培养优秀高级管 理人才
• 国内相关金融体系并不完备,缺乏能够胜任大规模国际化 投资的相关人才,使得我国企业在处理金融投资活动时找 不到能够很好胜任业务的国内操作人员,以至于长期严重 依赖国外的操作与管理人员。不仅如此,在很多重大、机 密的企业投资决策活动中,由于缺乏经济安全与保密意识 ,往往有意无意地造成重要商业机密外泄,给竞争对手以 可乘之机。
亏损19万新元
主要人物
北京大学 东方学本科 主修越南语兼英语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硕士学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陈久霖简介
在他执掌期间,中国航油净资产由 17.6万美元增至1.5亿美元,增幅 852倍,市值超过11亿美元,是原始 投资的5022倍,缔造了一个商业传 奇,因此被称为“航油大王”
二 案例回顾
• 2003年3月底,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陈久霖认准机会, 预测石油价格上涨,在期权市场上做多石油,初战告捷, 斩获2002万美金。第一桶金中航油开始从事投机性期权交 易。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中航油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石 油期权投机活动,获得了200万美金的净利润。 •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 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中航油在新加坡交 易所主板成功上市 ,筹资6000多万美 元,成为中国首家 利用海外自有资产 在国外上市的中资 企业。
1993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 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 海皇轮船合资成立中国航空油 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 ,一度濒临破产,不到两年就
1994
根据普华对中航油事件 的第一阶段调查报告显 示,中航油最初在2002 年开始期权交易,进行 的是背对背交易,可能 是这些无风险的利益冲 昏了管理者的头脑,使 其更大胆地动用自由资 金进行期权投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