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信息化国内发展现状(一)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2001年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用5-10年的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与网络连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也使全体教师都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并争取在2010年前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
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二)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国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建设、地区性城域教育信息网络建设和校园网络建设。
目前,CERNET的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主干带宽基本达到622Mbps,本科以上层次的大学几乎都已直接接入CERNET,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已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38所网络教育试点大学的网络教育提供网络支撑。
另外,很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或直接接入CERNET,或通过电信、广电接入CERNET,进而也有一批中小学直接接入CERNET。
2.中小学校园网网络环境建设据目前的估计,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近十万所,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近5000万人;拥有计算机300万台,计算机教室近15万个,建立校园网的学校近5700多所。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具有如下主要特点:大多数学校拥有计算机;现代教育设备以电脑幻灯最为广泛;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建设还不够普遍;多数学校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在50万元以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有设备不配套,缺乏教育资源库,缺乏多媒体点播功能;相当多的学校仍不能大规模上网。
(三)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1.学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从学校的角度看,庞大的资源到底如何建设?从国外资源建设的经验中发现,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资源。
一般有三种途径:第一是链接。
将学校的服务器与Internet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第二是镜像。
通过与Internet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者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
第三是自主建设和二次开发。
它必须由全体教育共同完成。
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
2.教育信息资源的分类按传统的辅助教学类型,教学资源可分为:讲解演示型、操作练习型、个别学习型、仿真模拟型、启智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
按资源应用的目的,教学资源可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图书情报信息库、管理信息库、动态综合信息库。
按消费群看,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为教育机构服务的软件、教师使用的软件、学生使用的软件、为师生服务的软件。
按产品类型,教学资源还可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等。
3.教育软件与资源的现状根据有关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学软件与资源的应用情况呈以下特点:学校运用软件或课件教学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学校使用各公司生产的教育软件较少;学校经常使用的教学软件主要是计算机学习类软件、学科辅助教学类软件、课件制作平台类软件;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丰富,目前的信息化仍不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为教师服务的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服务,另一类是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
从目前的情况看,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的软件市场要大,但从长远看,为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软件发展前景会更大。
这二类软件由于需求量大,因此,可以大规模生产,形成产品大力推广。
而面向教育机构的软件一般是以定制的为主,少量可以是产品化的。
这类软件由于系统内容复杂,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开发难度大,一般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看,它还是比较有利的。
从今后发展的角度看,网络版是发展方向,但是,就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看,单机版短时间内还不可能被淘汰,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会很大,这主要取决于我国网络化发展的速度。
(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有效措施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结于一个学校来说,建好的校园网却没人用,这无疑是校园网建设的最大失败。
无论何人,在网络性能、带宽和资源均有保障的前提下,要有效应用网络,还有三方面的因素:应用网络的兴趣和动机、应用网络的基本技能、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
因此,要让管理干部、学科教师和学生都充分使用校园网,可以从这三方面来考虑。
2.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阶段大量的实验表明,即使有了合适的软件,教师对技术也比较熟悉,教师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应用这些软件来支持自己的教学。
因此,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地使用技术,使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又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然而,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大大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教育信息产业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信息产业发展由于受我国经济教育发展水平所限,单纯依靠基础教育自身的力量和国家的投入来发展信息化教育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甚至整个社会来共同参与。
未来的方向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发挥大企业、大公司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支持一批有实力与经验的企业参与网上学校、校园网络以及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各学校的校园网和一些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
目前许多企业都已参与校园网的系统集成和教学资源或教学软件的开发,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批企业相继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校园网解决方案、教育教学支撑平台和管理平台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快会涌现出一批校园网应用服务的提供商,而校园网应用服务或教育信息服务是未来教育信息企业的主流。
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宏观来看,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将涉及到整体推进的战略目标、整体推进的内容;整体推进的保障措施的三个方面,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教育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系统的体制变革教育系统的变革有不同的层面(级别构成),分别是教室层面的变革、学校层面的变革、学区层面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首先关注宏观层面的教育体制、教育法制,而后又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及课程改革,对于中观层面的学校组织变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直到近来才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不断迁移工商管理领域的变革经验,学校的变革才开始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层面,是对微观领域的统筹,也是与更大的外界系统交互作用的界面,是教育改革由外部向内部、由宏观向学校、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换的关键层面,是教育改革走向升华和成熟的重要部分”。
以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让人们看到了它促成教育变革(学校变革)的潜力。
因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只是在强化和维护已有的体制,或仅只是少量的改进和重组。
那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将愈来愈多地挖掘教育信息化对于体制变革的促进作用。
教育信息化除了能重构教学过程从而支持教育系统的变革外,信息化环境也能直接助力于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与沟通,有助于学校开展知识管理并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教育信息化也能有效地改善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优化教育系统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创新扩散将以扩展型扩散为主要形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宝贵的、值得推广的经验与做法,但多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中国。
世界银行“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知识地图:ICT在教育中的应用》报告指出,(被调查的发展中国家)在很多地区已经有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但很少被广泛传播,没有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
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当前,人们对于技术的认识正不断加深。
对技术创新源头的理解,由原来的“科技和发明”或“市场需求”等单因素观点,逐步让位于“演进理论”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等多因素观点。
由此引发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思路,也正在由原来简单的“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转变到以“关注教育系统特征,充分考察教育系统需求、推广措施合理性、应用者特征、决策类型、关键人物以及时间特征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扩散思路上。
该思路所遵循的规律属于“创新扩散”理论研究范畴。
在国际上,创新扩散是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重要视角,也是一项前沿性的课题。
关于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创新包括具体的事物,特别是科技类产品或技术,及抽象的思维和观念;(2)创新是个体主观上的认定,它是个体过去所未具有的认知经验和行为,与时间无关;(3)创新对个体可产生认知、态度、价值取向与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创新扩散是指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迁移扩散、扩展扩散两种,而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层级扩散和刺激性扩散三种类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由点到面的整体推进的态势,已经摆脱原来的局部地区试点后,以个别、零星的“迁移型”扩散思路,转变到有目的、针对性、分类别、分层次的扩展型扩散方式。
扩展型扩散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迁移型扩散,具体表现形式既可以是类似病毒扩散机制的传染扩散(类似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可以是层级扩散(某种类型的学校或某种角色、地位的教育者对其他层次学校或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自下而上的刺激性扩散(一线教育工作者或学校受新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创新,并重新进入扩散进程)。
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呈现的扩展型扩散产生和日趋明显,是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征与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信息化的发展日益受到文化特征的影响,推广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设备、软件,还有在教育系统中形成并日渐稳定的理念、方法、模式等文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