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

麦当劳中的文化表达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主研:海安实验中学谭爱斌副研:海安实验中学陈小琴审核: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杭梅【理论支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积累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全球化”“本土化”“克隆”等新词汇。

2. 了解麦当劳的中外文化意义。

3.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关键语句,学习以问题带动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的阅读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问题探讨、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相结合。

2. 文本探究与练习巩固、拓展阅读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过程。

2. 学会用文化融合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为继承和繁荣本土优秀文化作贡献。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章的关键词语和语句。

2. 理解“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全球化”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1. 字音快捷.()消遣.()氛.()围炫.()耀自律.()脂.()肪赠.()送烹饪..()..()笤帚2.词义(1)全球化:(2)快捷:(3)本土化:(4)涉足:(5)复兴:(6)克隆:二、知人论世翁乃群,1948年出生,福建龙岩人,中国现代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官阶、辈份、师生、父子》、《南昆八村》》、《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等学术论文,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麦当劳的中国文化表达》选入高中课本。

三、写作背景麦当劳(McDonald's Plaza)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自1955年由创始人雷·克洛克在美国伊利诺州成立公司以来,以金色拱门下的美味汉堡和亲切的服务,立刻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现在麦当劳公司餐厅每天都在为全世界4700万以上的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今天,麦当劳在全世界拥有30000多家餐厅,全球营业额达一百多亿元,获得了世界餐饮第一的地位。

在很多国家麦当劳代表着一种美国式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早期的译名是“麦克唐纳快餐”。

1990年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1992年4月在北京的王府井开设了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麦当劳餐厅,当日的交易人次超过万人。

从1992年以来,麦当劳在中国迅速发展。

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陕西等17个省的74个大、中城市开设了460多家餐厅,在中国的餐饮业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四、整体感知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至段),第三部分(第至段),第四部分(第至段),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推动是举世公认的,也值得我们自豪。

同样,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享誉全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境外的文明、文化形式在中国大地受到喜爱、欢迎。

比如街舞、迪士科、酒吧、咖啡屋等等,而麦当劳、肯德基就是其中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外来饮食文化形式。

这就是文明、文化的全球化。

那么这种饮食文化入境后发展情况如何,让我们走进《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一起探讨一下学者翁乃群对这一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现象是如何解读的。

2.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词义。

二、合作探究1.中国人和美国人对麦当劳的看法有何不同?这表明了什么?明确:①在美国,麦当劳以“快捷”、“廉价”被大众所广泛接受;中国人则把麦当劳当作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②对于中国人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的符号意义更明显。

2.麦当劳作为一种快餐食品,为什么能在中国扎下根,深受中国百姓喜爱?明确:①麦当劳餐厅有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②温馨的就餐环境,优良的服务;③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新的行为举止;④中国人心目中的麦当劳和麦当劳的企业哲学。

3.作为一个企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麦作了哪些努力?明确:①把麦当劳塑造成中国地方企业的形象(员工大多数是中国人,制作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本地,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与地方学校和街道组织建立特殊关系,派员工帮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每天早晨还升中国国旗。

);②设置情人角和“儿童乐园”;③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

4. 麦当劳为了在中国拓展市场所作的努力中,哪些有变动,哪些保持原样?说明什么问题?明确:不变——饮食品种、服务、管理模式变——营销策略、(营造中国式麦当劳、地方企业)、中国特色明确:麦当劳的经营者主动融入中国饮食文化的积极态度。

这些改变说明,外境文明文化融入另一种文明文化时的本土文化过程,也是一种积极姿态的表现。

麦当劳在中国的销售过程中,逐渐地地方化了,麦当劳的地方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活动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用我们书本的一个词,叫作“全球化”。

【结合词义识记,引导学生概括“全球化”概念。

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述上的严密性。

并引申训练:“本土化”这个概念文中没有阐述,请你仿照“全球化”表述形式,概括麦当劳本土化的过程,给它下定义。

(参考答案:“本土化”指外来文化传入后,主动融进本土文化中,并不断进行磨合、调整、适应,最终被吸纳的过程。

)】5.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给我们以何启示?明确:要想全球化首先得本土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

三、精讲点拨1.作者说:“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化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请你以麦当劳为例,论证这一观点。

明确:麦当劳到中国后,其美国式的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让中国人耳目一新,中国顾客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它的到来,麦当劳象征的“美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人。

同时,麦当劳也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它改变美国企业的形象,推行种种营销策略,使自己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国文化”。

麦当劳地方化,实质上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和冲撞着改变。

因此说,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文化冲撞中,并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的。

2.麦当劳本土化,是外来文化冲撞中国文化的范例,历史上、现实中同样不乏中国文化冲撞别的文化的例子,试举例说明。

明确:历史上中国文化曾主动冲撞过别的文化:张謇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在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使者不停跋涉的脚步中,中国文化不断被带到了外邦,而中国文化也在交流中进步,不断升华。

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接触中相互审视,互取所需。

3.有人说我们现今的一代是由肯德基、麦当劳喂养大的一代,认为中国已经开始麦当劳化,对此,你怎么看?明确:作为一种西式快餐,麦当劳确乎已经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这是一个显然的事实,但是由此断言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乃至危言耸听地认为殖民主义卷土冲来,只不过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并没有多少经验的根据。

因为在中国,所谓中国文化的麦当劳化是与麦当劳的中国化同步发生的现象。

在中国吃过麦当劳的人想必都知道,中国人并不是把麦当劳当作一种速食快餐,他们常常拖家带口或三五成群的在那儿边吃边聊,这种带有独特的中国文化特征的用餐方式必然使得麦当劳这种起源于西方的快餐中国化,结果是中国的麦当劳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也不同于西方的原形。

同样,中国的火药、指南针,中国百姓常用的扫帚(成为一种装饰)传到西方也发生了变化。

西方的汽车、西服传到中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时,一次他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骥才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

我们接纳、融合西方的真正态度应该是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冯骥才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四、巩固检测本文是节选,有所改动。

请阅读下列的部分原文,完成1-4题。

全球化与本土化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由华琛主持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就是这一热门话题的一例。

根据上述研究,华琛编著了题为《金双拱门东进:麦当劳在东亚》一书。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阎云翔的《麦当劳在北京:美国文化的地方化》的论文便是该书的第一章。

论文讲述了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是如何在互动中将这一原本“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赋予了中国文化的意义。

北京的麦当劳成为被地方化的、中国版的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被美国大众视为出售廉价餐食的麦当劳,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

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

麦当劳也同时成为中国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幸福生活”的象征之一。

很多顾客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经验。

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的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的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参与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

中国人在接受麦当劳快餐的同时,也逐步接受伴随而来的外国餐桌行为文化。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虽然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但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加促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他们努力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

如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与学校和地方建立特殊联系等等。

总之,在中国消费者、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和店员的互动中,北京麦当劳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国文化”。

其实,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撞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

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

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文化冲撞中,并非有哪一个是完全被动的。

由此可见,“全盘西化”之说,不论对反对者或者提倡者来说,都是一种虚幻的东西。

作为生物体的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被克隆,但作为人创造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能被克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