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通过哲学思想的探讨,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原则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经典的思想魅力,提升“人性”境界。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理解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地理解中庸的精神实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中庸易中天教授在《中国智慧》这部著作里说到,法家是斗争的哲学,道家是转化的哲学,而儒家是中庸的哲学。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折中、模棱两可、保守与妥协、骑墙、和稀泥、好好先生,各打五十大板,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识中庸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2.《中庸》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大致是指,人们通过自学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人类与自然的理想境界。

具体表现为:第一、天道与人道合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

圣人本能地达到天人合一,贤人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天人合一。

第二、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仁至诚至真的,人性要达到天性。

第三、理性与情感合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理性来控制情感,就是“致中和”。

第四、鬼神与圣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包括鬼神,“人”包括圣人。

第五、内外合一。

即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知与行的合一。

三、研读中庸(一)自主学习:按照导学提示,对照课文注释,自学课文,要求能解释文中的关键词语,能翻译文中的每个句子。

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可以问老师。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也。

....,故君子慎其独...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3.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5.子曰:“好.学近乎知..修身;知所以修身,...,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6.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7.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

..之,明辨..之,笃行..之,审问..之,慎思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9.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⑴重点字词解释。

⑵翻译。

(二)概括内容要点。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三)自读检测,指名回答下列问题。

1.正音发而中节民鲜能久矣敬大臣,则不眩笃行之不可须臾离也莫见乎隐好学近乎知2.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形。

天地位焉亲亲也子庶民来百工中庸其至矣乎柔远人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的古今义。

道之不行也择善而固执之者4.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可离,非道也。

故君子慎其独也。

民鲜能久矣。

恐惧乎其所不闻。

5.指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微()中庸其至矣乎()吾尝疑乎是()好学近乎知()6.课文翻译检测:以抽签形式抽查,每次两人,一人朗读,一人翻译,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四、走进中庸1.疏通文脉。

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表现——中庸至高地位——中庸衰落原因——中庸之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

全文思路:何谓中庸→中庸的意义→中庸的原则。

2.解读什么是中庸。

⑴齐读第一章,思考: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那么,何谓中庸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过犹不及”是其精神实质之一。

⑵解析“过犹不及”。

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⑶“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

你能理解“中和”之概念吗?请从你的生活中或你了解的事例中,谈谈你的理解。

范进中举;曾国藩节欲修身。

⑷小结核心观点一:中庸,因中致和。

3.解读“中庸”的主要原则之一“慎独自修”。

⑴文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之一,“慎独自修”原则。

思考: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慎独自修?怎么真正做到慎独自修?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因为道不可片刻离开,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所以要成为君子必须重视“慎独自修”。

⑵文中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慎独自修”,思考:你还能从历史或现实中找出一两个重视“慎独自修”原则的例子吗?乡村邮递员王顺友;柳下惠;欧阳修;地下党员;刘少奇等。

4.解读中庸的意义。

⑴《中庸》这一概念在这部书里为什么要被提出?请同学们一起阅读第二至四章。

要点:①中庸其至矣乎!②民鲜能久矣!为什么“民鲜能久矣”?原因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⑵孔子为什么有中庸思想?补充: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欹器(欹qī),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

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

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

宥座之器, 即攲器。

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宋、元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⑶小结核心观点二:中庸,不偏不倚。

5.解读中庸的原则。

⑴怎样达到《中庸》?一起阅读第后三章。

三达德:好学、力行、知耻。

仁、智、勇,可达道。

九达道:治理天下国家九经。

达到“中庸”的五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达到“中庸”的态度:勤奋。

⑵解析“至诚尽性”:节选第七章节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主要原则“至诚尽性”。

思考:“诚者”“诚之者”的含义及其区别?诚,是真实不乱的意思,是天理的本来状态。

圣人的道德,和天理是一致的,不必思考和努力自然就能达到中道。

诚之,是不能真实不乱,但是希望真实不乱的意思,所以既然不能做到像圣人那样不必努力就能达到中道,就一定要坚决地守住至善的道德,是要通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完成的。

⑶小结核心观点三:中庸,力行至诚。

五、辨析中庸1.辨析:好人主义与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的来历: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2.下面现象是中庸主义还是好好主义?A、宋玉笔下东家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六、拓展中庸1.孔子在论述中庸时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

“和而不同”在现今时代的意义?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和而不同”的原则,是组成和睦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