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最近三十年来语言性别差异研究

摘要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有关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进行历时性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最近三十年性别差异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有关性别差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它是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女权主义等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

这些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探讨了男性和女性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

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于是出现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术语:“女性语言”(women’s language)、“女性语域”(the female register)、“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与性别相关的语言”(gender-related language)等等。

otto jespersen(1922)的著作拉开了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的序幕,但继他之后的研究却大多采用了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模式。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术界才更多地采取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

正如杨永林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作为社会语言学有别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显着标志之一,在70年代风靡西方世界的女权运动的激励和影响之下,如高屋建瓴之势,一发而不可收。

”社会语言学借鉴和吸收了社会学的一些调查研究方法,对英语里的语言变体进行了科学而又详尽的分析,通过准确的数据资料直观地反映出英语性别差异的方方面面。

因此,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语言中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

二学术专著与论文综述在学术专著方面,陈原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1980)是国内第一步社会语言学专著。

陈原在“语言与社会”一章中专辟了一节研究性别语言与文化。

此外,在“委婉语词”一节中,他也对性别语言进行了描述。

除了陈原以外,陈松岑(1985)、祝畹瑾(1992)、王德春、姚远、孙汝建(1995)、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1997)、郭熙(1999)、朱文俊(2000)、赵蓉晖(2003)、游汝杰、邹家彦(2004)、戴庆厦(2004)、杨永林(2004)、孙丽霞(2007)等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以独立的章节对性别语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些著作中,赵蓉晖的《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2003)是我国第一部以俄汉口语为素材写成的关于男女言语对比的专著,它填补了国内俄汉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空白。

杨永林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2004)一书对性别差异进行了社会语言学上的分析,并着重讨论了社会学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重要文献之一。

从国内著作的研究情况来看,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尽管在不同的书籍里研究方向各有侧重,但是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性别语言是社会语言学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

在论文综述方面,中国期刊网上自1980年以来最早出现的关于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的综述文章是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1983)。

戴炜栋的论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言语中的性别差异:一是剖析女性言语的特点;二是归纳描述语言的性别歧视现象;三是分析造成差别的原因。

该文的内容和结构对后来的文章都有较大的影响。

杨永林(1991、1993)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对国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十余年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和评介,并分析了阐述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赵蓉晖(1999)以20世纪60年代为界,将语言学中的性别因素研究划分为两大阶段:零散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和系统研究时期(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

并且指出:“在研究人的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是,除了结合社会与心理因素之外,多采用了社会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这里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新型语料库的建立和计算机手段在语言研究中的采用,必将推动这项研究的开展,未来的语言、话语研究有望建立在科学的统计结果之上,使语言学走出过多依赖于感性经验的阶段。

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也一定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看来,赵蓉晖在十几年前对语言学发展的预测非常准确。

现在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更多地借鉴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而语料库的建设也使得语言学的研究更为科学和严谨。

2000年以来综述类的重要学术论文还有,苏文瑾(2000)、钱进(2004)、史耕山、张尚莲(2006)、施栋琴(2007)、赵学德(2008)等。

从国内的文献综述来看,我国学术界对于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研究的重心放在理论阐释方面,提出了一些解释性的理论,对未来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三语言性别差异的理论阐述通过阅读中国期刊网以及国内著作的相关文献,笔者总结出国内学者对于造成语言差异的原因有如下见解:覃明(1996)从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语言变异的主要原因。

李经纬(1998)从语言政治途径、社会文化途径、社会心理途径、神经生理途径等四个途径,对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苏文瑾(2000)介绍了阐释语言性别差异成因的四种理论:女性保守论、地位意识论、男性群体意识论和社会网络论,并针对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提出了三种论点:不足理论、控制理论和差异理论。

施兵(2003)概述了语言使用中性别差异形成的四种原因:入侵说、禁忌说、声望说和保守说。

邓莉(2004)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产生的根源一共总结了六点原因:1、男女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拥有的权力;2、男女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因;3、男女生理方面的差异;4、语言环境的影响;5、传统观念的影响;6、在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

钱进(2004)文中介绍了三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男女语言行为差异现象的解释:一是“女性卑微观”;二是“男性统治观”;三是“文化差异观”。

从杨永林(2004)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导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理论阐释。

杨永林在书中一共列举了十种理论:天赋差异论、个性差异论、文化阐释论、劳动分工论、男性支配论、价值体系论、语言剧变论、社会关系协变论、同等意识确认论、社团实践论。

杨永林的归纳非常全面,并在其著作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是研究本课题的重要著作之一。

施栋琴(2007)在综述中介绍了自lakoff之后影响较大的三个解释性理论: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

如此多的理论众说纷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么多不同的理论呢?首先,我们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到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交际民族志学、女性主义学等学科对于性别语言理论建构,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们看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来分析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

正如李经纬所说:“语言性别差异的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现象。

它涉及到语言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语言态度、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社会交往方式、活动范围和神经心理等诸多因素。

因此,上述无论哪一种理论都无法单独地圆满解决这一问题。

在研究语言性别差异时,我们应当采取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的实质及其根源。

”第三,语言中存在着性别差异是客观的事实,但是这并不能抹杀男女之间在使用语言方面的共性方面。

在语言使用上,更多的方面还是无标志的。

第四,国家、社会、民族的不同,会使语言性别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对这些表现形式进行理论上的阐述时,不宜照搬西方的理论,而应该根据具体的国家和社会情况对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比如,在汉语的研究中,一些引进的西方的研究成果就未必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四语言性别差异领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学者在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

尤其在近年来,随着社会语言学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丰富。

以前所进行的语言性别研究大多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而现在对更高层次的言语交际和话语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在对书面语的研究方面,尤以赵丽明(1990,2007)对于“女书”的研究最为突出。

此外,正如从上文中所列举的学术论文和研究实例所反映出来的那样,理论性的阐述比以前更加全面,研究方法也比以前更加科学。

但是笔者还是要更多地分析国内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弥补这些不足正是学术界同仁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一,国内在最近三十年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语言性别差异的文章虽多,但学风浮躁、急于求成的情况十分明显。

不少论文作者都忙于借鉴和转载,疏于理论创新,在将国外的理论与国内语言事实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二,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开展对本课题的研究,挖掘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深层机制,以期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

笔者看到,不少论文都在重复援引一些旧例,缺乏新意和原创性,而这些例证有些几十年前就都已在西方学者的文献中出现过了。

第三,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仍然集中在对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兼顾英语言性别差异的对比,但是对于日、法、俄、德等其他语种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性均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第四,在对中国境内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对汉语的研究,对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总而言之,在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中,西方语言学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对我国有着较深的影响。

尽管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来完善和丰富本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1] jespersen,: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york:henry holt and .[2] 杨永林:《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

[3]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三联书店,1980年版。

[4]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功能·称谓·性别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 戴炜栋:《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外国语》,1983年第6期。

[7] 赵蓉晖:《语言与性别研究综述》,《外语研究》,1999年第3期。

[8] 覃明:《浅析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兰州商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