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究语言与性别差异关系摘要: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男士和女士使用的语言存在某些差异,某些词语女性使用会很正常,但是如果有男性说出来,我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如女性常用的“讨厌”一词。
除个人因素外,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因素。
可见,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反映出社会规范,这引起语言学家极大关注。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社会地位众所周知,男人和女人生理上的差异与生俱来,我们称这种区别为sex。
但在社会生活的相互交往中,这种差别又会受到文化、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的从生理角度进行区分,因此“性别”这个词随之诞生了,也就是gender。
它通常用来形容不同或相同的性别。
在日常交流中,由于受到不同性别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影响,异性在交流中经常出现困惑或是无法理解的状况。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语言使用者出于社会、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考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语言现象。
本文将通过语言这面镜子,透视一下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言语交际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差异(gender difference),从而提高我们对性别语言的认识,防止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语言性别歧视。
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性别这一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丹麦著名语言学家Jespersen(1922)在他的著作“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中介绍了女性语言,他列举了男性和女性使用的不同语言,并且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和性别成为了语言学中的一门独立分支。
之后开始被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交际研究者所重视,例如: Lakoff的“女性语言”( women' s language ) , Crosby &Nyquist的“女性语域”( the female register ), Kramer的“性别语言”(genderlect)和Mulac et al.的“与性别相关的语言”( gender –related language)等。
从文字表述上看,这些术语的侧重点是关于两性语言的结构特点。
随着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多的语言学家把这一差异应用于动态研究中——语言交流,如德博拉。
坦嫩的流行著作《你误会了我—交谈中的女人和男人》等,则更有效地通过两性语言的差异来理解交谈中所带来的影响。
一、语言结构的差异社会语言学家Trudgill曾说过男人和女人使用的不是两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这种不同仅表现在词汇层面(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speak different languages. Rather,they spok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the same language—the differences were lexical only.)而我们发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出现在词汇的选择上,也包括语音和句法方面的差别。
1.语音层面的性别差异Trudgill在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对某中学的男女生的双元音进行了比较,发现男生的发音接近标准的比例低或者一个都不标准。
另外他在1974年在底特律等地中做过一个关于元音r (rhotic)发音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该市男女两性在这一点上存在差异。
性别上层中产阶级下层中产阶级上层工人阶级下层工人阶级男性66.7 52.5 20. 0 25. 0 女性90. 0 70. 0 44. 2 31. 7 表1美国底特律市黑人男女元音后r发音情况比较(Trudgill 1974: 44) 提到语音差别,我们更容易想到尖锐的女性声音和低沉的男性声音,或是演讲时,典型的语调差异。
其实男女两性在语音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包括音色( timbre)、音速(tempo)、共鸣音(resonanoe)、音量(volume )、音域(register)、音延(pitch range)和节奏(rhythm )等特点,受话人能大致了解发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情况。
由于这些特征具有明显的话语指示作用,因而在语言实践中,人们往往能闻其声而知其性。
Margaret Thatcher就曾因声音与英国首相的地位不相匹配,被建议音调宽度变窄,减慢速度,从而能够使听众感受到她语言的权威性和独断性。
2. 词汇层面的性别差异首先在话题的选择上,就体现了“男女有别”这一观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男性的兴趣话题与女性完全不同。
女性偏向于讨论男性、衣服和女性本身;而男性更喜欢互相讨论金钱、生意、娱乐和其他男性。
在一项针对大学本科生的研究中,发现男性群体讨论竟争,运动,身体进攻;而女性群体经常讨论自身、感觉、与其人他的关系、家庭。
话题选择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女性和男性经常使用的词语范围存在差别。
其次在感知方面,女性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远远超过男性。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Lakoff(1975)认为,mauve, beige, ecru, aquamarine 以及lavender这些单词仅限女性使用,很少被男性使用。
这是因为女性情感细腻,可以耐心细致描述某种颜色的程度,所以出现了这些女性专用的颜色词语。
在汉语中,我们也发现,女性会用到“玫瑰红”、“粉红”、“桃红”、“朱红”、“大红”、“猩红”、“土红”等等词语来准确具体地描述红色,而男性一般会总称为“红色”。
虽然男性在词方面不敏感,但是他们在机械和引擎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
另外,除颜色词外,女性常被发现过多地使用一些带有自夸意味的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
女性常说It was so interesting; I had such fun.而男性则常用very, utterly, really来加强语气。
美国语言学家Bloomfield(1933)认为像“goodness ”, “gracious”, “dear me”这样的感叹词大部分存在于女性语言中。
Kramer (1974)也认为像“oh, dear”这样的词汇不话合男性。
3. 句法层面上的性别差异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男女两性在句法结构选择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男性喜欢直接表明对事物的看法,因而常选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以表达命令和要求的口吻;相对于男性的直接表达,女性更倾向于婉转间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她们常常使用疑问句、带商量口吻的祈使句或反意疑问句。
如:They caught the robber, didn' t they?反意疑问句的使用,一方面表示不确定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缓和语气、调节会话、表示困惑等功能。
这里我们引用Holmes ( 1984)关于反义疑问句功能及男女两性使用其概况的一个调查。
在随机抽取男女各100人中,经过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使用反意疑问句比男性多。
功能女性% 男性% 表示不确定35 61 调节会话59 26 缓和语气 6 13 表示困惑一一总数51 39 表2反意疑问句的功能及男女两性使用情况(Holmes 1984a: 54) 二、语言结构外的差异语言结构外的性别差异较语言结构差异更为抽象,但在交流中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DeborahTannen的《你怎么就是不明白》(You Just Don't Understand)一书解释了异性交流中总会出现误解与矛盾的现象,以其独特的眼光看出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导致男女之间许多矛盾与冲突中的罪魁祸首,该书成为1990年全美最畅销的书。
如果我们理解了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交流时能多从对方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1.交流的内容Tannen把语言交流内容分为信息交流(report talk)和情感交流(rapport talk)。
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使人得知某一信息、看法、意见和观点。
情感交流则更侧重维护交流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交流中的信息是次要的。
男性谈话侧重前者,而女性多属于后者。
这也是为什么男性谈话的信息量丰富,话题多宽泛,喜欢交谈一些抽象的观念性的话题,如政治、经济和宗教等问题,而女性话题狭窄多谈及与个人相关的事情,如子、食品、健康、邻居、家务等。
这种情况不仅与从事的工作性质有关,也和世俗的传统有联系。
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关念“男主外,女主内”也是造成这种话题差异的原因。
2.交流的方式Tannen认为女人在语言交流时注意彼此间的关系,她们在谈话时的中心并不是自己,所以她们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会不时询问一下对方的看法,或停顿一下,给予对方说话的机会。
因此,女人不太习惯在对方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看法时找到恰当机会插话。
总的说来,女性在交谈中比男性更抱合作的态度。
通常人人都有说话机会,大家轮流讲话,很少个人独揽发言权。
在讲话前,女性总是先提及别人讲过的话,并将自己打算要说的与前面所说的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保持了谈话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相比之下,男性在交谈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意识,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展开谈话,有较强的话题垄断欲,总想主导和控制谈话的内容和发展方向,不肯轻易让出话语权。
因为他通常把会话视为一种自我表现活动,希望通过会话来显示自己的能力、知识和才华。
3.幽默Lakoff认为幽默应属于语言结构上的性别差异,还有的人认为它更应该归类于言语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因为幽默不单是词汇、语调、句法上的性别差异,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操纵能力以及他的思维模式。
对于幽默,人们对是对男性抱有更大的期望,这一词语更多用来描述男性特有的品质,女性在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去感受幽默,而非制造幽默。
三、语言与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这里我们仅对社会因素近行讨论。
首先,文化教育。
每个国家都有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不同的标准。
以中国为例,女性自小就被父母教育到要听话、服从,严格遵守社会规范。
男性始终被告知须具有男子汉气概,要善于并勇于挑战。
这样,表现在语言上男性较多使用命令句、陈述句,它体现了生活中男性教育所宣扬的威严与果断;对于女性而言,疑问句的使用则是谦虚的表现。
其次,社会地位。
自古以来,男性就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当前,从政界首脑的男性数量,到家庭中父亲的绝对地位,男性都被赋予的权利的象征,而女性的社会期望则定格为贤妻良母。
最后,性别歧视。
男女社会地位不同的背后渗透着一个社会标准,即对男女言谈举止有着不同期望值,也就是所谓的性别歧视。
虽然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社会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