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塑性材料的微切削理论
1958 年Finnie I. 提出塑性材料的微切削理论。
他认为当尖锐的磨粒划过靶材表面时,会将材料切除而产生磨损。
同时第一个给出了较完整定量表达冲蚀率与冲蚀角和冲击速度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磨损体积与磨粒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即磨粒的动能)成正比,与靶材的流动应力成反比,与冲角成一定的函数关系。
切削模型非常适用于塑性材料小冲角、多角形磨粒的冲蚀磨损,而对于不很典型的延性材料(例如一般的工程材料),冲角较大(特别是冲角α=90°)、非多角形磨粒(如球形磨粒)的冲蚀磨损则存在较大的偏差。
并且,磨粒入射速度与靶材磨损体积之间的二次方关系也不是理想数值2,而为2.2-2.4,这已在Finnie I.的有关文献中得到修正。
2、基于单点冲蚀的切削模型(绝热剪切与变形局部化磨损理论、基于应变量的模型)
Hutchings于1979 年在用钢球冲击低碳钢试验中对变形唇分析,认为在高应变率下材料将产生很高的温升,首先是使变形过程绝热化,其次是变形的局部化将形成绝热剪切带,他第一次把绝热剪切与变形局部化的概念引入冲蚀磨损过程。
3、变形磨损理论
1963年,Bitter提出冲蚀磨损可分为变形磨损和切削磨损两部分,90°冲击角下的冲蚀磨损和粒子冲击时靶材的变形有关。
他认为反复冲击产生加工硬化,并提高材料的弹性极限,粒子冲击平面靶的冲击应力(σ)小于靶材屈服强度(σs)时,靶材只发生弹性变形;当σ>σs时,形成裂纹,靶材产生弹性和塑性两种变形。
他从能量的观点出发,推导出变形磨损量W D和切削磨损量W C,粒子的速度v,冲击角度α,变形磨损系数ε和切削磨损系数Q之间的代数关系式,总磨损量为两者之和。
4、弹塑性压痕破裂理论
70年代末,Evans等人提出了弹塑性压痕破裂理论,他们认为在压痕区域下形成了弹性变形区,而后在负荷的作用下,中间裂纹从弹性区向下扩展,形成径
向裂纹。
同时,在最初的负荷超过中间裂纹的门槛值时,即使没有持续负荷,材料的残余应力也会导致横向裂纹的扩展。
他们根据冲击中接触力包括动态应力,粒子透入靶面时不产生破坏的假定,推导出的材料体积冲蚀量V 与入射粒子尺寸r 、速度v o 、密度ρ、材料硬度H 及材料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26.03.1c 58.17.32.30--∞H K r v V ρ
5、锻造挤压理论(薄片剥落磨损理论)
莱维(Levy)及其同事在使用分步冲蚀试验法和单颗粒寻迹法研究冲蚀磨损的动态过程中发现,冲蚀磨损不论冲角大小,靶材表面材料在磨粒的不断冲击下受到推挤,产生高度变形的小薄片。
形成薄片的大应变出现在很薄的表面层中,该表面层由于绝热剪切变形而被加热到(或接近于)金属的退火温度,于是形成一个软的表面层,在这个软表面层下面,有一个由于材料塑性变形而产生的加工硬化区,这个硬的次表面层一旦形成,将会对表面层薄片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在反复的冲击和挤压变形作用下,靶材表面形成的薄片将从材料表面上剥落下来。
冲蚀中表面会吸收入射粒子的动能而发热。
材料的冲蚀率决定于畸变层性质。
6、二次冲蚀理论
Tilly 用高速摄影术、筛分法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粒子的破裂对塑性靶材冲击的影响。
他认为,粒子破裂程度与其粒度、速度及入射角有关,破裂后的粒子也将对靶面产生第二次冲蚀,冲蚀的能力正比于粒子的动能和破碎程度,总冲蚀磨损量为两次之和。
此模型把冲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粒子直接入射造成的一次冲蚀(包括冲击颗粒的切削、凿削、犁沟挤压)和破碎粒子造成的二次冲蚀。
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脆性粒子的大入射角冲蚀问题。
7、低周疲劳理论
低周疲劳理论:中国矿业大学的邵荷生、林福严等人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以低周疲劳为主的冲蚀磨损理论。
他们认为在法向或近法向冲击下,冲蚀磨损主要是以变形产生的温度效应为特征的低周疲劳过程。
其材料去除机理表现为:在磨粒的冲击下材料产生一定的变形,对于脆性材料,弹性变形足够大时,会在材料的表面和次表面形成裂纹而剥落;对于塑性材料,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能,这种变形能除少量转化为材料的畸变能外,大部分都转化为热能,而大多冲蚀磨损因应变率高,冲击变形是绝热的,变形能转化来的热能会使变形区的温度上升,于是可能产生绝热剪切或变形局部化,当变形区的积累应变很大时,材料便会从母体上分离下来而形成磨屑。
该理论模型在预测粒子冲击下的压坑体积、冲蚀磨损率与冲角之间的关系以及速度指数等方面均优于现有的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