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doc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登临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对两首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清作者思路走向。

鉴赏关键词的表达效果。

掌握登临诗的特点。

难点: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关系,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思路设计:一、诗歌疏通。

【入手点:诗眼(关键字词);诗人(知人论世);诗题(内容形式)】1、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2、主旨理解。

(愁:忧国伤时)3、背景介绍。

(奸臣遮贤,作者被逐)4、诗题理解。

——凤凰台(解读首联);金陵(解读颔联);登(解读颈联,总结全诗)5、手法鉴赏。

诗眼(情感主旨)——愁(缘何愁?)诗人(知人论世)——背景(如何表现愁?)所想传说(古今对照)(记事)人世无常诗题(内容形式)用典(伤古怀今)(对比)兴废由人登所见(写景)江山永恒所感(抒情)忧国伤时二、对比阅读,崔颢《黄鹤楼》。

1、稍讲解诗意。

(同样从诗眼、诗题入手理解诗歌)2、两诗异同比较。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3、评价两诗。

4、背诵两诗。

三、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总结登临诗鉴赏方法。

四、布置作业。

具体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请学生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经典人物·各领风骚》之“李白”篇。

2、搜集有关黄鹤楼和凤凰台的景点地图。

(课堂有需要的话,简单手绘)3、课前播放《黄鹤楼》MTV,带学生进入情境。

二、导入新课。

第五单元是按亭台楼阁意象编排在一起的古文和诗词。

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人重要的生活空间,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志的重要场所,他们留下的大量诗文,同历史故事一起,不禁为亭台楼阁平添了文化底蕴,而且能引发我们对宇宙、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比如,在《阿房宫赋》中,作者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借古讽今,警示唐统治者,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通过快哉亭命名的由来,阐发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的观点。

黄庭坚《登快阁》,作者了却公事后登快阁玩赏,表达了归隐江湖的愿望。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看在这一首登临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呢?三、理解诗歌。

1、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2、看注释,疏通诗意。

(点同学)游:翔集、遨游;自:独自、徒劳;埋:掩埋;成:变成;中:从中间。

(疏通语序:白鹭洲中分一水,青天外半落三山)为:因为。

(语序:不见长安)3、理解诗歌的主旨。

(1)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问:作者的情感是什么?【答案:愁】(归纳:读出了作者的情感)(2)“愁”这个字,它在全诗是最关键的,即本诗的“诗眼”。

那我们以后理解诗歌或文章,都要抓住“诗眼”(板书),因为它是全篇情感主旨所在。

a)缘何而愁?(不见长安)【借代】b)为什么见不到“长安”?(浮云蔽日)【借代、比喻。

】(准备:典故出处)”李白为什么就因为浮云王安石《登飞来峰》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遮眼而愁呢?(身份、地位不同)(3)理解诗歌,还要了解什么?(板书:诗人)也就是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李白,看校本教材《各领风骚》之李白篇;背景:看课文注释1)背景:“浮云蔽白日”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

李白心雄万夫,本想大有作为,无奈得罪高力士等人,被流放,不得重用。

登上凤凰台,眼见江山陵夷,感慨国难未已,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望帝乡而不见,乃触境而生愁。

读了诗歌,我们知道作者登高的感受是“愁” ,但是这个愁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凭空一下就出来的,总要有所铺垫,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愁绪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再读诗歌。

4、鉴赏诗歌。

我们读诗歌,最先入眼看的是什么?(板书:诗题)本文的诗题是什么?一个“登”(板书)字包含什么内容?登临诗一般会涉及哪些方面?——【登临所想,登临所见,登临所感】从表达方式看,分别以【记事、写景、抒情】为主。

好,大家再歌,找出本中分照的句。

(1)作者登高所想到的,是哪几?(前两)1)看首,照了中的什么?【“ 凰台”。

】看注:凰台。

是借什么起?【】凰是什么的象征?(吉祥、祥瑞),当年凰台上凰在此翔集,而今呢?(“ 去台空江自流”。

)先用了什么手法?【古今照】本你出了什么感?(⋯⋯)你是通哪些感受出来的呢?那本的关是什么?【空、自】有什么作用?当年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盛;如今去台空,六朝繁也一去不复返了,以凰之来去,寄予王朝衰之感。

【通“空” ,慨的流逝,六朝繁不再。

】好,流逝,道化的是“ 去台空”么?有什么呢?【人事迁】2)写“人事迁”的是哪一?()与中的什么照?【金陵】金陵:今南京,古又称建康、建。

六朝(吴、晋,以及南北朝中的宋、、梁、,些朝代治的加到一起才270 多年,政更迭繁)古都。

看注:吴花草。

晋代衣冠。

用了什么修辞?【借代。

】另外想古人的事迹,故事,叫什么?【用典】大家,此表达了人怎的心情?如何表出来的?【关:埋、成】心情:【吊古今。

】手法:前后比,表【人事已非】的今昔之感。

吴花草:美盛景物←→幽径:凄凉景致晋代衣冠:美盛人事←→古丘:凄凉景致吴国昔日繁的廷已荒,晋的一代流人物留下的只是荒冢,威不再,烜赫久,人在感慨的无情,古今,息人世的无常。

其是就“ 去台空”一意思一步。

前两是作者登高(所想)到的,从表达方式是(事),运用()和(用典)手法,在(古今照)中,( 古今 ) ,慨(人世的无常)。

( 2)前两写到登高所想,慨人事已非,往下却笔一,接着描台上所的景,由古今。

作者“登”高,(所)的景物是什么?(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洲。

)两句向来人所重,你看它好在什么地方?(提示:所写景色有何特点?全有何作用?)——若若(半半)、气象万千、雄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

写景,揭示江山永恒,前两事,慨人世无常,两相比,暗寓【“ 由人” 】。

如此,站在台上,看到金陵三山一水,极目西眺,安不可,自然而然引出尾,抒自己【国】的情。

5、歌理解后,就比容易了, 2 分,背本。

6、当堂操,加巩固。

背完了诗歌,是不是真的就懂了呢?我们检查一下。

现在请大家试从关键词、艺术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主旨情感的理解等方面(注意,请一定围绕一个角度集中展开)对本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200字左右)教师示例:本诗首句通过想象写凤凰在此聚集,笔调清逸,但是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从空寂的台下无声地流过,一个“自”字,就有江山依旧,岁月难再的意味。

颔联引发了作者的吊古之思,六朝古都繁华不再,“埋”、“成”,在古今对比中,表现出人事已非的凄凉。

然而自然江山是永恒长存的。

一个“半落”,写出了青天外三山若隐若现,弥漫于烟雾之中的雄伟,一个“中分” ,道出了白鹭洲被两股水流环抱的景象,气象壮丽。

然而半壁河山已落入胡手,原因何在?一个“蔽” 字,就把奸臣当道阻隔贤臣的黑暗点出,作者登台极目西眺,长安不可“见”,自然引发忧国之“愁” 。

本诗用字看似随手拈来,却是字字锤炼,饱含作者之情,恰到好处地寄托了作者之意。

7、小结。

鉴赏诗歌,主要从那几方面入手,现在大家心中都有一点概念了吧?抓诗眼,也就是关键词。

抓住诗眼,顺藤摸瓜,把作者的思路理清,内容自然明了。

另外,像登临怀古这类诗,一般作者登高必远望,必有所联想,必有所感怀,所以,鉴赏登临诗我们可以抓诗题疏通思路。

接下来,我们来对比另一首诗歌,看看用这个方法是否行得通。

四、对比阅读。

李白狂傲不羁,但是他也有感叹别人才华的时候。

《唐才子传》记载,有一回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但见崔颢之作《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认为自己无法超越崔颢,就没有题诗。

传说未必是真,但李白的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理解本诗。

(1)、抓诗眼。

【愁】(2)、缘何愁?【日暮乡关何处是?即“日暮怀归” 】“关”者,为出入必经之所,“乡关”意为回乡的路。

(3)、那作者是如何表现这愁的?看诗题:登临黄鹤楼,作者是从那几方面着眼烘托愁绪的?(传说和写景)板书:传说景物触景情感抒怀(思乡)意境渺远1)、介绍黄鹤楼。

在今湖北武昌之黄鹄矶上,背依蛇山而俯瞰江、汉,目极千里而巍峨壮观。

相传仙人王子安驾鹤至此,又得三国蜀汉之费文伟在此乘鹤以登仙,故得其名。

2)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3)本诗和李诗前两联都着眼一个“空”字,二者有什么不同?李诗是借吴晋繁华湮没,抒发一种兴亡之感;崔诗则写白云黄鹤,给人一种渺不可知的感觉。

4)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

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 、“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黄鹤”、“凤凰” 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

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韵律流畅,音节优美,朗朗上口。

2、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A、内容上的异同B、结构上的异同C、语言上的异同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E、风格上的异同(当然,比较阅读,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鹤” ,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一种愁思。

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3、评价两诗方回《瀛奎律髓》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甲乙”。

著有《沧浪诗话》的严羽:“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第一”;著有《删订唐诗解》吴昌祺在评论《凤凰台》时也说它“岂能比肩《黄鹤楼》”;南宋文学家刘克庄貌似公允,在《后林诗话》中以“真敌手棋也”论之;而今人张孟麟先生则直言不讳,提出了“李诗超过崔诗”、“崔不如李”的“新颖”立论。

请问你的看法是什么?(或者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参考答案:(1)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不过,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

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的只是个人羁绊异乡的羁旅愁思;而《登金陵凤凰台》则能在面对三山一水之时抒发的是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