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

一.穴位注射概述: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将药液等注射到相关腧穴或特定部位,利用针刺和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通过多种治疗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治疗效果的。

这其中既有中医范畴的治疗作用,又有现代药物学方面的治疗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至今,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其应用范围几乎扩大到临床各科的各类疾病,所用药物也几乎扩大到所有可用于注射的各类中西药
二.穴位注射效应:
1.穴位注射的放大作用:
很多实验表明,穴位对药物有放大作用。

即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或者达到同样药效时,穴位注射的剂量要小。

2.穴位注射的三重作用:
侯湘等把穴位注射的疗效过程分为。

“三重效应”,(1)即时效应,在进针数分钟及数小时内产生。

多为针刺和药物注入对局部刺激而引起;(2)慢效应,可在治疗数小时至1 d内出现,与药物在穴区进行生物化学作用有关;(3)后作用,是在前两个治疗效应基础上调动和恢复患者自身的调节功能而实现。

这种初期为机械刺激效应,通过经穴的传导得到即刻效应,中期为药物化学效应及后期的后作用效应,则使经穴与药物的综合作用得到发挥。

这就必然使穴注后疗效的有效期得到延长,使疾病在这个较长的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彻底的治疗。

穴位注射时药效的发生与持续,有经穴功能的参与和协调。

在这个过程中,经穴和药物的亲和性、归经性、直达性、趋病性、速效性及延长性等特殊功能,促成了穴注的高效和速效,在穴位注射治疗机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3.穴位注射的双向作用:
研究者发现,不同经穴对不同药物反应性不同,经穴有辨别性的接受化学性刺激的性质或者说穴位组织对注射药物有一定的辨识作用,这正是药物的归经理论表现所在。

在穴位注入有相对特异性的药物,这种药物的性味与此经穴具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即归于此经,就能显著地加强穴注药物的
效应;相反,如果注射进入的药物被识别不利时,穴组织能够减弱或者纠正这种不良效应。

穴位注射当以经络为载体,把药物运送到相应区域或部位,从而发挥药物和经穴的双向作用,使药效得到加强,并且更迅速、持久。

显药效的发生与发展有经络功能的参与和协同,有一定的循经性,遵循经穴——脏腑相关原理。

三.穴位注射与静脉注射:
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疗法可以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剂量静脉注射等强度或者更强的药效,这似乎有悖常理,推测是药效与穴效的特殊整合作用。

尤其是穴位主治作用与药物药理作用相一致时,表现出最强的穴药疗效,具有穴效药效“叠加效应”。

还有研究表明,穴位注射给药还有药效长的特点,推测缓慢吸收的药物持续刺激相关穴位,起到与针刺特定穴位类似的功效。

穴位注射药物按常理应当在血液中达到阈值浓度后才能有效,静脉注射药物无吸收过程,因此静脉注射药效快速强大。

穴位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相差很大,但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和静脉注射同样甚至更强的效果,说明其不同于一般的给药机理和途径。

穴位药效既具有药物原有药效学特性,又见效快,在未吸收或未达有效血浓度前即产生强大的药效且该药效可与无吸收过程的静脉注射相同甚至超过。

这种既快速又强大的初始药效与血药浓度无明显相关,也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无明显关系,说明穴位注射药效与经络参与有关,从穴位药效的特征中探索经穴的本质是经络研究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穴位注射作用包括针刺样作用、药物循经作用、药物与腧穴相互作用等,对其机理的研究应当继续深入。

四.穴位注射机理:
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索。

1.经络是连续液相为主的多孔介质通道,穴位给药可通过此通道发挥作用。

张维波等研究大鼠任脉组织液压波的传播,发现经脉组织能够较好地传递液体压力波动,支持经脉是一种以液相为主的连续多孔介质通道,而穴位注射的药物将通过这一液体通道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组织。

药物被约束在经脉中而不向经脉外扩散,从而保证了药物的浓度,再加上组织液沿经脉的
运输作用,药物可较快地到达病患的部位,这种传递渠道比通过血液的全身性扩散其药物作用浓度要高,其特异性好,副作用小,因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第二信使参与。

邵正一等检测小鼠内关、足三里穴位注射胰曲素后血清
cAMP、cGMP水平变化。

发现内关穴位注射药后cAMP、cGMP水平明显下降;足三里穴位注射药后cAMP水平明显上升而cGMP水平明显下降。

认为第二信使cAMP、cGMP部分参与穴位注射胰岛素时的信息传递。

3.自体血含有的丰富物质:自体血用于穴位注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相
关文献也并不匮乏。

其作用机制普遍被认为是血液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抗体、激素、酶类及丰富的血细胞,注人穴位后持续缓慢刺激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促使释放更多的免疫球蛋白,拮抗组胺,抑制变态反应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淋巴循环,调节内分泌紊乱状态,增强微循环,营养皮肤,提高抗病能力,使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起滋润肌肤到消炎、消肿、促进皮损消退,渗液停止等作用。

4.干细胞穴位注射:张哲等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穴位移植:急
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中得研究表明,经至阳、膻中、双侧心俞四个穴位注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使心肌梗死区域生长,但具体是BMSC分化所为还是通过刺激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目前尚不清楚。

但已经说明BMSC经穴位注射后是可以迁移至损伤区域的。

五.穴位的选择
杨佃会分析了国内55篇相关文献,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

详见下表:
频次
主治病症(文献数)主穴配穴总次数
足三里40 - 40 痤疮(13)荨麻疹(10)银屑病(3)变应性鼻炎(2)过敏性鼻炎(2)慢性丙肝(2)白癜风(1)肠易激综合征(1)慢性乙肝(1)肛门瘙痒(1)皮肤瘙痒(1)老慢支(1)支气管哮喘(1)湿疹(1)
曲池25 1 26 荨麻疹(8)痤疮(4)银屑病(3)慢性丙肝(2)白癜风(1)变应性鼻炎(1)过敏性鼻炎(1)黄褐斑(1)肩关节周围炎(1)皮肤瘙痒(1)老慢支(1)支气管哮喘(1)湿疹(1)
肺俞16 1 17 慢性荨麻疹(4)痤疮(3)支气管哮喘(2)银屑病(2)变应性鼻炎(2)白癜风(1)过敏性鼻炎(1)黄褐斑(1)皮肤瘙痒(1)荨麻疹(1)
血海15 2 17 荨麻疹(7)痤疮(3)银屑病(3)白癜风(1)黄褐斑(1)皮肤瘙痒(1)湿疹(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