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2019

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2019

后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相对 停滞。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城市的空间结构,整体上具 有传统建筑区域、殖民区域以及两者混合区域 等多种类型,整个城市呈现出多区拼贴的特点, 反差与对比度比较大。
依据其形成背景的不同,可分为几大类地区:
第一类是中心老城区。
第二类是商埠区或租界区。
• “闾左”:身份卑贱者,“豪右”:富贵之家。
二、汉唐:里坊制
• 先秦文献无“坊”名,都称“里”,有时称 “闾”或“闾里”,汉袭秦制。
• “坊”这个名词用于城市,可见西汉长安。 不过当时正称仍为“里”,隋初开始改“里”为 “坊” 。
• 汉唐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里” 或“坊”,并且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住区 空间结构。
2015年9月,成都就提出“大成都建小街区”的概念。
从2015年12月起,包括中心5城区和高新区、天府新区 等在内的九大片区,将按照“窄道路、密路网”的标准 打造成一种开放式的街区模式。
根据当地规定,街区单元尺度不宜大于200米×200米, 街区单元规模约50亩左右;道路网密度宜不低于 10km/km2,道路宽度宜不大于25米;公共交通方面,实 现公交站点半径300米基本满覆盖。这种街区模式被成 都称为“小街区规制”。
第11讲 中国城市社区的变迁
什么是社区?
社区,是指在城市一定区域内建筑 的、具有相对独立居住环境的大片 居民住宅。
历史上的城市有社区吗?
一、先秦:闾里制 二、汉唐:里坊制 三、两宋:街巷制 四、元明清:胡同与四合院 五、近代:里弄与骑楼 六、当代:封闭大院到街区制
中央的最大目的在于“治堵”和“防堵”。
2016年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 作的若干意见》印发,描绘出了“十三五”乃至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城市发展规划的新“蓝图”。
《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来我国新建小区要推广 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 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 路公共化。
• 普通的里门一般规模不大,难以容纳驷马高车的 通行。
• 《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 于公,其闾 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 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 必有兴者。’”
• 高官贵族所居之处则里门宽敞,可驱车直入。如 万石君石奋,父子五人二千石,“徙居陵里。内史 (石)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 庆恐,肉袒谢请罪”(《石奋传》)。
一、先秦:闾里制
(一)井田制
《 周 礼 • 小 司 徒 》 : “乃经土地,而井 牧其田野;九夫 ( 100 步 ×100 步 ) 为井,四井为邑, 四邑为丘,四丘为 甸,四甸为县,四 县为都,以任地事 而令贡赋。”
“井田制”对我国古代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居住形制产 生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传统居住社区的原型。
内城为京师八旗户口的聚居区,而外城则为汉人及其他 民族百姓的聚居区。居所距离权力中心越近,社会地位 越高。
越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住宅或街巷的分布越稀疏,而 且宽大;越靠近城墙边缘则越密集,而且也越狭小。
五、近代:里弄与骑楼
租界民居与贫民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来侵略的深入,西方居住文化开始 对一些城市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类是民族工业、居住混合区。
第四类是新市区。
骑楼建筑
骑楼是沿街建筑,上楼下廊。底层沿街面后退, 留出公共人行空间。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 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主要功能
1、遮风、挡雨、防晒,营造舒爽环境;
2、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 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
疏:邑犹里也。
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司农云: 二十五家为闾。

——《周礼·地官司徒》
里的建制
里的建制在于强化对编户里民的管理, 维护社会的治安,体现国家的权力。
• 《管子》:齐都城邑中的聚居管理机构为 “里”,里的编户“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即每 里辖50户。 • 《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也”。
上海的里弄文化
里弄的类型: 新老石库门、广式房屋、新式里弄、花园里弄、
公寓里弄。
老上海的记忆:“亭子间”、“客堂间”、“厢房”、 “天井”以及“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 家房客”等。
花园洋房
初期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大面积, 法国文艺复兴式。
中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初:仿古典式、 西班牙式、英国式、混合式、现代建筑式。
标准的四合院基本上由以下三大建筑部分所组成, 即前院、中院(分为东西两部分)、后院。
(三)满汉分隔制度
清朝“满汉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反映到城市居住环境 中来,就形成了等级居住结构。
满族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汉族官僚多接近前门, 而皇帝大部分时间在西郊诸园,王府及高官的住宅向西 城集中。
何谓街区制?
它实际上是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 路网密度较高、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
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得城市生活更便捷、 交通循环更通畅以及使得文脉得以传承。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在西方国家,城市通 常采用街区制的规划建设方式。
成功的案例:成都
六、当代: 封闭大院到街区制
现状:
机关大院或大型社区
中国绝大部分城市目前所采用的“院落式”、 “封闭小区式”的建设模式,大马路、大广场、 大社区、大循环,规模过大的院落把城市割裂开 来,形成一个个封闭的单元。
对策:
打开封闭格局,建设城市“毛细血管”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 网系统。
• 坊内辟巷道与干道联络,巷的支道叫做“曲”。 里内的居民,皆比户相连,列巷而居,井然有序。
• 《三辅黄图》卷二载,诸里“室居栉比,门巷 修直”;《蜀都赋》云:“比屋连叠,千庑万室”。
• 住宅排列之整齐,使得言某里某门即可知其详 细住所。如有一简文曰:“张公子所,舍在里中二 门东人。”
• 隋朝大兴城由宫城、 皇城、外郭城三部分 组成。 • “城”中无居住 区,权贵府邸全部纳 入廓的范围中。 • 外郭城约占全城总 面积的88.8%,居民 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 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 计的一大特点,不同 于汉长安。
“闾左”“闾右” 贫富分隔 or 混居
• 《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 《汉书·食货志》:“发闾左之戊”,颜师古注: “闾,里门也,言居闾门之左者一切发之。”
• 《汉书·晁错传》:“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 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 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 籍者,后入闾,取其左。”
里的管理
• “里”是封闭式的。“里域不可横通,闾閈[hàn] 不可以毋阖”,有“里尉”掌管里门钥匙,设“闾有 司”监视出入,反映了闾里的形制特点。 • 只有“甲第”,才能“当道直启”。 • 一般居民不许临大街开门,出入都须经里门。 • 秦以前,里就设有专职监里门的人员。汉因秦制, 里设“监门吏”。
相对于唐代,宋人对于里坊的概念变 得漠然,而更多的是以街巷的名称来 标示地理位置;同时,东京的街巷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性,具备了更强 的经济活力。
——梁建国《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 《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厢制
厢是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机构,其任务是“止令 分地巡逻,治烟火盗贼公事”。
(二)乡遂、国野体制
周朝王城及四郊为“国”,分设若干“乡”,四郊以外 的地区为“野”,分设若干“遂”,自乡遂向下层层建 制,至闾里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每个闾里掌辖25家。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 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
——《周礼•大司徒》
(三)闾里制
里宰,掌比其邑 之众寡,与其六畜 兵器,治其政令。
厢的办事衙门,称厢公事所,设巡检使一员,为该 厢官长。吏官有街子、都所由、行官、厢典等。
厢官的设置大致以所辖坊数和户数的多寡而定。
厢下还设有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相当于现在的 派出所。东京“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 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收领公事”。
陈振《略论宋代城市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厢坊制到隅坊 (巷)制、厢界坊(巷)制》,《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租界除了沿街兴建各种商业建筑外,在街道的后面也修 建很多密集的居住建筑,特别是里弄式房屋;外国人及 中国上层统治阶层也建造不少花园住宅。
周边破产农民涌入上海等城市,成为无产阶级和廉价劳 动者。他们在工业区附近空地建造一些简陋的临时性棚 户——“贫民窟”,或在原有房屋中增加阁楼,建筑密 度及人口密度均较前提高很多,卫生条件更加恶化。
四、元明清:胡同与四合院
(一)胡同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宅第、院落、 房屋连接而成,是一排排宅第的 间隔带,既可采光通风,又使得 出入方便,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 的主干道间的脉络。
胡同不仅是交通的衢道,而且是 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 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元大都的大街以南北走向为主干,表现东西走向 的街大多属于“小街”,也就是胡同。
三、两宋:街巷制
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 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制”结构。
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坊门”与 “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
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 市结构的新格局。
以“行”、“市”为中心的 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 “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