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作文专题训练一、引用与行文(一)读片断,分析引用在行文中的作用1、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借古代著名史官周任的话批评冉有和季路没有阻止季氏将攻打颛臾的失职行为,给自己的立论提供了权威性的理论根据。
2、谐趣往往是通过对客观对象故意夸大或缩小、扭曲或延伸来表现的。
请请看老舍的《记懒人》:“懒人的妈妈怀了他一年半,因为懒得生产。
他的生日,没人晓得;妈妈是第一个忘记了它,他自然想不起问。
他的妈妈后来也死了,他不记得怎样将她埋葬。
可是,他还记得妈妈的面貌。
妈妈,虽在懒人的心中,也难免被想念着;懒人借着酒力叹了一口十年未曾叹过的气;泪是终于懒得落的。
”(张凌《艺术要多点幽默》)——这里的引用生动具体地论证了作者关于谐趣的定义。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话是有道理的。
有的书必须多读,特别是学习古典文,那些范文最好是能够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
(吴晗《谈读书》)——引用在这里起到点明论题,说明论点的作用。
4、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悠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那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借引用讽刺沽名钓誉之途,论述生动有趣,简洁明晰。
5、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讲真理埋没。
(唐弢《琐忆》)——以引用指出谣言和毁谤的危害性,说理深刻,发人深省。
6、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春天吧!(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引用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抒发了浓烈欣喜的的情感,极有感染力。
7、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
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引用敌论,设立供批驳用的靶子。
8、这些文言文星罗棋布在中国文学史上,按出世年代列序,时间跨越2000余年!20多个世纪多么深长的一条通衢正道!这条大道上驶过秦王扫六合的战车,帝王封禅泰山的仪仗,曹操大举南进的千里舳舻;走过移山的愚公,解牛的庖丁,奚落孔子的丈人,“鸡鸣狗盗之雄”的孟尝君,“一岁犯死者二焉”的捕蛇者;小驻过“庶竭驽钝,攘除奸凶的”孔明,探询“洞在清溪何处的渔郎”;有过“调素琴,阅金经”的陋室,“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项脊轩,“斫其正,删其密”的病梅馆;至今依然挺立着“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的石钟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岳阳楼,“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醉翁亭……应该说,长达20多个世纪中中国不同时代的苍凉歌哭,仍在这些文章中遗响。
帝王、将相、诸子、游侠、迁客、骚人、隐士、奴婢,都有其相应的安顿处。
9、“‘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生生不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
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爱情友情,去‘领取而今现在’。
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第8句连续引用名句构成排比,指出学习文言文对于继承文化遗产提升人的素质的重要作用;第9句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颐的词以及古楹联,文采飞扬,给人以深度感、厚度感,增强文采。
——引用使文章内容丰厚、语句典雅,概括力强。
(二)、小结:引用的修辞功能很强。
用之于说理,它可以点明论题,确立观点,充当论据,或者用来做批驳的靶子,与正面的观点进行对照,使事理表达得鲜明、深刻、简洁、有力,生动而富有说服力。
用之于说明叙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用之于事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可以收到亲切动人、含蓄深刻、启发联想等表达效果。
二、引用与构思巧引名句构新篇作文有鲜明的个性,才有可能在成千上万的高考考场作文中鹤立鸡群。
巧引名句构新篇,是一种能使作文具有鲜明个性的快速谋篇方法。
这种方法,可称之为“引用构思法”。
众所周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引用,可能是一种论证方法,可能是一种说明方法,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
而引用构思法,指的是在作文过程中,巧引歌词、俗语、格言等,帮助快速拟题、构段、谋篇的方法。
引用构思的具体方法如下:一、借引用拟题。
二、借引用构段。
三、借引用谋篇。
先说说借引用拟题。
1、其一,直引式。
直引,即直接引用。
一位记者有感于年关将近时送礼车辆骤增,纷纷驶向某省城有关部门送礼的不良社会现象,撰文加以批评。
作者给文章取的标题是《猪呀羊呀送到那里去》,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和幽默感,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原歌词后一句为“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
《横看成岭侧成峰》(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标题)、《生命“诚”可贵》(2001年高考考生作文标题)、《明明白白我的心》(2001年高考考生作文标题)、《一句话一辈子》(2001年高考考生作文标题)等也是直接引用名句作为标题的。
其二,化引式。
化引,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更动了原句个别字词的引用法,它相当于辞格中的“仿拟”。
例如,为了鼓励男子汉们认清形势,多读好书,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一位作者将俗语“无毒不丈夫”的“改为“无读不丈夫”,轻轻一改,引为标题,妙趣横生,增强了吸引力,让人过目不忘。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四川省2001高考满分作文)、《牛毛出在羊身上》、《同学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标题均运用了此法。
借引用构段,指的是引一名言总领全段。
例如:智效民《透视学界官本位》的第二部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学界屈从于官场的另一表现,是许多官员在课题研究或各种学术活动中还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先说课题研究。
学术研究本来是一种私人性很强的创造性劳动,只有经过学者的多年积累和学界的薪火相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现在的情况是,学术界在经历文革浩劫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之后,本来应该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了,但是却又面临着新的浮夸,新的跃进。
许多单位和地区,真正有学问或潜心做学问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提出的课题却越来越大。
那些贪大求全、急功近利的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或者捞取向上爬的资本,也起着呼风唤雨、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一面批条子,拨经费,一面当主编、当顾问。
至于这些课题的价值如何,可行性怎样,却不闻不问。
所以我担心,在他们“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后,也许会因为灾梨祸枣而留下骂名。
“需要补充的是,权钱交易也正在以赤裸裸的方式在学术界进行。
有些地区和单位已经形成一种规矩:只要有人搞到研究经费,就可以按一定比例抽取佣金;与此同时,只要大权在握者能给批钱,他就不仅能当主编,还会拿到比例很高的回扣。
以学术的名义干这种勾当,一有优厚报酬,二可附庸风雅,三是比较安全。
倘若条件具备,又何乐而不为?“说完课题研究中的黑幕,再看看学术活动中的猫腻。
学术会议本来是学术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的目的在于沟通学界信息,交流学术心得,激活学术灵感。
然而如今有的学术会议却不是变相的公费旅游,就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点缀。
把学术会议当作点缀,也是官场的一大发明。
有意思的是,会议的规格和经费,也要看出席会议的最高长官而定。
除此之外,上级领导对学术单位的印象,也往往取决于他们在媒体上露面的频率。
于是,努力在媒体上混个脸儿熟,也成了许多学术官员的重点工作。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唐代司空图《诗品》,原指语贵含蓄;智效民《透视学界官本位》引用此句为题统领第二部分,机智地曲解了原意,辛辣地讽刺了某些官员不写一字却尽得好处的不良现象。
借引用谋篇的方法有四种,第一,引一言统领全文,第二,引数句分领各段,第三,暗引式,第四,散引式。
原高中课本第一册中《琐忆》一文用的是引一言统领全文的方法。
作者先引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广有影响的名言,然后,围绕后一句写了四件事,紧扣前一句写了三件事,赞颂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操。
1989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某生用引数句分领各段写法,分小标题写,第一部分小标题为“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写初聚),第二部分小标题为“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写助人),第三部分小标题为“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写战胜学习中的困难),第四部分小标题为“留下脚印一串串”(写思考)。
这样构思,分开看,是借引用构段;整体看,是借引用谋篇。
文章构思新颖,充满灵气,获得了高分。
暗引式、散引式例见下文。
话题作文可以运用不同文体,引用构思法则恰恰适用于多种文体:第一,议论文。
例:打开心窗自古,人就是一种群体动物,个人离开社会,似鱼儿之离开大海,无法呼吸;人自蜷于室,不与人往,似鸟之囚于笼,无法获得更广阔的天空;人只知孤芳自赏,傲视环球,似蛙之居于井,无法想象世界的广博……——打开心窗,学会共处,成为我们人生答卷中必做的一道关键试题。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不可否认,这世界天才是有的,但毕竟是少数。
而那些自命不凡,只知闷头独自搞“创作”的三家村的老学究却不乏其人。
真正的创作,成绩是“独学”而能成的吗?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自己摸索固是根本,“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却是捷径。
作家,文艺工作者创作最重要是寻找创作的源头——生活,人民大众的生活!毛泽东早就提出“向群众学习”的口号,要求文艺工作者学会与老百姓共处,因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正是活生生的创作材料。
然而,现在各阶层特别是某些学生、干部、作家,大概是对自己太有自信了吧,闭门造车,从未想到过学会“与人共处”,那么其学习,办事的效率及创作的真实性就不禁让人怀疑了,还哪谈得上广博广闻呢?送人玫瑰,手中常留芬芳怎么学会共处呢?我觉得人与人共处的前提是真诚,揭下自制的面具,折除自筑的心的围墙,用真诚来换取真诚吧。
打开心窗,自然会迎来友谊之光。
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你能理解许多,也能感悟许多,更能得到许多。
不是说“送人玫瑰,手中常留芬芳”吗?不是说“盲僧点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吗?不是说“耕耘的是真诚,收获的是友谊”吗?用一份爱心,面对这个世界,对你,对我,对大家。
共处并不难。
退一步,海阔天空学会共处,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