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雨润国际物流中心项目
2#地块道路工程
路基强夯施工方案
编制:
复核:
日期: 2014年6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
1.1 编制说明
在认真学习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施工场地的特点,结合我标段的施工实力、技术力量、机具配套等多方面因素,编制本方案,以满足施工需要,确保强夯工程安全、高效、高质的完成。
1.2编制依据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青岛雨润国际物流中心二期地块设计图:道施-01~07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工程概述
青岛雨润国际物流中心二期地块道路工程位于规划路2号路以南,规划5号路以东,工程主要范围为内道路设计,设计为沥青混凝土道路。
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为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以及部分路段行车道范围内采用强夯处理方案。
2.2夯击参数
1)强夯采用二遍点夯一遍满夯的顺序。
点夯夯点梅花形布置,强夯控制要求每遍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控制在5-10㎝,周边土体隆起高度不大于10㎝,达到要求后进行下一夯点。
第二遍夯点与第一遍夯点交错布置,第一遍点夯与第二遍点夯间隔时间不应小于7天。
点夯完成后进行满夯,夯点搭接0.25 D。
满普夯完成后以压实度控制质量,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大于等于130KPa,并检测土基的回弹模量大于30MPa。
2)夯锤质量为150KN。
落距7-13m,锤径2.0m,单击能1000-1500KN·M。
第三章施工准备
项目经理部组建强夯施工班组,施工人员5人,同时配备专职安全员、技术员定点指挥施工作业。
计划投入施工机具:带自动脱钩落锤装置的宇通25T液压履带式强夯机一台,同时佩带普夯锤。
推土机、平地机各一台,自卸汽车等。
第四章施工方案
4.1强夯施工流程图
4.2施工方案及主要事项
4.2.1试夯
在已碾压整平的施工场地内选择一块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试夯区,面积500㎡,以检验设备及夯击能是否满足要求,确定强夯处理的施工工艺;
满夯夯锤重量选择为150KN,直径2. 0米,夯锤落高最高为7-13米,单点最大夯击能为1500KN·M。
夯击就位时选择场地较为平坦的地方安放,确保机械施做时正常运行,满夯时由专人指挥夯锤的起落,夯锤初始落距以8米开始试夯,做好周围安全警示标志,夯锤落下后如出现倾斜情况及时回填片石调整夯锤,待起落正常后提升落锤高度至10米。
现场技术员测量每次夯锤落距、夯锤下沉深度、周边土体隆起高度,做好记录,待达到最后2击夯沉量平均夯沉量控制在5-10CM,停止夯击,记录单点夯击次数。
根据试夯测量数据,绘制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保证土体竖向位移达到最大以及横向位移为最小值,进而确定全面夯击时夯锤落距、单点夯击次数等技术参数,为后续工作做指导。
4.2.2 强夯方案与夯点布设
在路基行车道范围内布设夯点,采用两遍点夯一遍满夯。
同时做好点位点号记录。
用白灰圈做好明显的标示。
强夯区域周边做好施工警戒,由专人巡视。
夯点布置如下图:
第一遍强夯点采用梅花式布置方式,纵横向间距为5.5米,单击夯击能采用1000-1200 KN·M,每点3-5击。
第二遍强夯点采用梅花式布置方式,纵横向间距为5.5米,与第一遍夯点交错布置,单击夯击能采用1200-1500 KN·M,每点3-5击,由试夯确定。
第一遍点夯与第二遍点夯间隔时间不应小于7天,具体视孔压消散时间而定。
点夯完成后进行满夯。
满夯单击能量用1000 KN·M,击数2-3击,夯点搭接0.25 D。
4.2.3强夯收锤标准
1)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控制在5-10CM。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多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发生起锤困难,建议夯坑深度不大于0.8米。
4.2.4强夯施工注意事项
根据试夯得出的经验数据参数,做好施工安排,满夯结束后,整平碾压回填至设计标高。
强夯注意事项:
2)夯击前应检查锤重与落距,夯完之后复核夯坑位置,发现偏差及时调整,保证夯击点偏差不大于5㎝;
3)强夯机械起重机臂杆部设置防止落锤时机架倾斜的辅助装置,配备自动脱钩装置。
4)夯击锤设置2个排气孔,保证通气畅通,以利于夯击时空气排出和减小起锤时的吸力。
5)强夯过程中,严格按规定和统一表格记录每一夯点的夯击过程的施工情况。
每夯一击均需用水准仪测出夯击点的夯沉量,每次测量时塔尺应位于
夯锤正中位置。
6)当夯坑周边隆起时,应在夯点收锤时测量记录隆起量。
7)强夯施工时要切实注意安全,有专人统一指挥机台作业,夯击时所有人员应退至安全线外,各种机械设备施工前认真检查,确保性能良好,并有熟
练的机械手操作。
8)强夯时夯坑用石渣回填,发现坑底倾斜,及时整平坑底。
9)强夯应避免雨季施工。
4.2.5施工检测
满夯施工完成后,立即用推土机整平,可以用压路机碾压,在夯后2-4周内
请专业检测单位进行静载试验和重型动力触探检测,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大于等于130KPa,并检测土基的回弹模量大于30MPa。
第五章质量保证措施
5.1针对施工中的施工重点和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活动,确保该项工程质量符合技术标准。
5.2技术及组织措施上严格把好五个重点环节。
5.2.1测量关:
5.2.1.1组织全体测量人员在施工现场交接好平面控制点和水准基点,并实地复测、计算、检查是否无误。
5.2.1.2在确认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无误后,根据施工需要布设测量控制夯点及范围。
5.2.1.3作好各测量记录:在复核测量和各部的施工测量放线中,均做测量记录,签字齐全,并附有必要的施工简图。
5.2.2技术关: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施工中的工序技术标准,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5.2.3试验关: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加强施工过程中自检工作,确保产品质量。
5.2.4操作关:严格按技术规范和有关施工操作规程,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各工种必须持证挂牌上岗,严禁无证操作。
5.2.5检查关:积极配合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和质检站的工作,虚心接受质量监督检查,切实做好“自检”与“终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查制度。
5.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做到安全、文明生产。
努力实现施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愈来愈使施工生产有秩序、有节奏的向前发展。
5.4充分利用晴天多完成任务,延长作业时间。
5.5充分发挥设备能力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劳动力,均衡组织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5.6强夯施工作业,必须高度重视:
严格按夯点间距布置放线,夯点误差小于5㎝。
准确量测夯锤提升高度,确保夯击能达到设计要求。
夯击时,夯锤对准夯击点位置。
夯点应有明显的标记和固定编号。
按确认的单点夯击能进行每个夯点的夯击,并记录每次夯沉量和总夯沉量,严格按收锤标准进行施工,遇特殊情况立即研究解决。
详细做好各夯点的夯击次数、夯沉量、夯击能等现场记录。
及时总结上一遍夯击的经验教训,为后续施工提出参考意见,使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第六章安全保证措施
6.1强夯施工应有固定的作业班组,现场管理和施工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坚持班开夯前应进行安全教育。
6.2施工前应在强夯区采取隔离措施,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6.3起重机操作室挡风玻璃前,应设防护网遮挡。
6.4确保强夯设备使用中安全可靠,防止起重机吊臂在强夯时突然释重而产生后倾,当起吊过重时,宜在起重机上附加门架或支撑架,避免前倾。
6.5夯锤起吊后严禁操作人员从夯锤下方通过。
当夯锤上升接近脱钩高度时,起重车司机要注意观察,夯锤脱钩起重车要停止卷扬;夯锤脱钩如发生故障时,起重指挥人员必须立即发出信号,并将夯锤降落,判明原因后再进行处理。
6.6强夯一段时间后(一般在1000次夯击左右),起重机应进行保养,要检查机械设备、动力线路、钢丝绳磨损等情况,并着重检查调整回转台平衡钩轮与导轨的间隙,避免加大平衡钩轮的冲击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