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指出了花生种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常年连作、施肥方法不当与肥料单一、播种粗放、连年自育种且种子不处理、地膜薄且质量差,并从合理耕地与施肥、精选良种、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破膜放苗、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以期指导花生大田生产。
关键词花生种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常年连作
目前花生地多为重茬地,常年连作现象比较普遍。
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病残体,导致花生叶斑病、茎腐病发生较重,受害后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超过30%。
同时,多年重茬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土壤养分平衡失调,致使花生发生营养障碍,产生缺素症,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
1.2施肥方法不当,肥料单一
许多农民图简单,起垄前在垄中心开1条沟,将全部化肥一次性施于沟内,大大降低了肥料当年的吸收利用率。
与其他作物不同,花生荚果具有较强的吸收功能,肥料过于集中,不利于荚果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另有不少使用机械播种的农户,利用机械上安装的施肥器,在播种的同时将全部或大部分化肥施在垄上2行花生中间。
此种施肥方法不仅降低了肥料当年的吸收利用率,而且由于垄中心的肥料离荚果较近,局部浓度过高,易导致花生后期烂果。
此外,农民在施底肥时往往重施化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加之花生田多为旱薄地,立地条件恶劣,土层浅、结构差、肥力低,导致土壤越种越贫瘠,满足不了花生生长发育需要,从而影响单产。
1.3播种粗放
播种粗放主要表现在:①垄距过宽或过窄,窄的不足70cm,宽的高达95cm 以上;②垄过高或垄面呈弓型,导致垄面变窄,垄上行距变小,植株部分果针顺垄坡下滑,不能正常入土结实;③大小行分布不均,垄上2行花生相距太近,使垄上小气候变劣,不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而垄间行距过大,植株在生育中后期不能正常封垄,导致光能浪费。
1.4连年自留种,播种不处理
目前农民对小麦、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不惜花钱购买优种,而对小作物如花生等则优种意识显得非常淡薄。
据调查,有80%的花生地用种是连年自留种,由于多年种植,致使种性变劣、混杂退化,产量低、品质差。
许多农民播种前既不晒种、粒选,也不进行药剂拌种,致使幼苗生长不整齐、不健壮,病虫鼠害发生较重。
1.5地膜薄,质量差
“八五”初期,我国推出厚度为0.004~0.015mm的超微膜,这种厚度的地膜虽然成本进一步下降,但其主要农艺性能受到一定影响。
据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试验,在膜厚幅0.003 5~0.012 5mm范围内,薄膜增温、保湿和控制无效果针的能力,随厚度的减薄而降低。
另外,许多小型地膜厂家生产的地膜质量不达标,甚至是劣质产品,不仅降低了地膜的主要农艺性能,而且影响覆膜质量。
因此,从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考虑,建议生产上使用0.006~0.007的微膜。
2解决措施
2.1合理耕地与施肥
整地质量要求高于陆地花生,深翻耕匀。
要求做到厢面平整,无杂草和粗大土块等可能刺破地膜的杂物。
有机肥养分含量齐全,肥效缓慢持久,它能随着花生的生长逐步分解发挥肥效。
增施有机肥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
因此,在施底肥时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以全程施肥效果最好,结合耕翻施入。
2.2精选良种
宜选用早中熟、大果型、产量潜力高、品质优的中花5号等品种;以食用或加工食品为主的选用早熟、中果型、食味品质好的中花7号等品种;丘陵沙土地、花生连作种植、青枯病疫区宜选用中花6号等抗病品种。
播种前要进行精选种子:剔除已发芽、变色、霉烂的种子,并搞好种子处理,用铝酸铵拌种,2g铝酸铵拌1kg花生种子,以提高发芽率。
2.3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春播地膜覆盖栽培花生的播种期比当地陆地播种提前10~15d左右。
春播大花生适宜播期为5cm地温稳定在15℃以上。
播种时土壤墒情必须充足。
播种深度3~4cm为宜。
密度应视土壤肥力和品种而定,一般肥力较好的土块,中熟大粒花生在13.5~27.0万穴/hm2左右,中早熟中籽粒花生在15.0~16.5万穴/hm2左
右,基本控制在15cm×27cm为宜(垄作)。
水肥条件好的地块适当密些,旱薄地适当疏些。
2.4破膜放苗
播种后10~15d花生会陆续出苗,在子叶出土并张开时,或子叶未出土但可见真叶时,要用手指或刀片正对幼苗处将地膜开1个十字形小口,引苗出膜,然后在开孔处用细土封严膜口。
开孔放苗不宜过晚,尤其要防止阳光强时发生膜内高温烧苗。
2.5田间管理
①防治病害。
一般田块当植株叶斑病病叶率达5%~10%、高产田自始花开始时叶面喷施多菌灵+代森锰锌混合液,连喷2~3次,间隔10~15d。
②防治虫害。
7~8月份注意防治棉铃虫为害;结荚后注意防治蛴螬、金针虫为害。
7月中旬,如发生虫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
③适时防徒长。
覆膜花生高产田由于水肥条件较好,前期生长发育快,中期生长旺,结荚初期易发生徒长现象。
当花生主茎高达40~45cm时,应用750g/hm2多效唑对水750kg/hm2喷洒,但要避免喷洒在果针上。
2.6适时收获
一般收获时间应掌握在植株顶端生长点停止生长,顶部2~3片复叶明显变小、变黄,中下部叶片大部分脱落,80%的荚果网纹清晰,剥开荚果果仁饱满充实,种皮呈现粉红或桃红等品种固有色泽时为宜。
收获后应在大田就地分散晾晒7~10d,第3天时翻动茎棵1次,确保水分达9%以后方可贮存。
早熟品种花生也应在满足其生育期后7~10d内及时收获,避免种子打破休眠,在土中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