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中学提前招生选拔考试语文试题

温州中学提前招生选拔考试语文试题

温州中学提前招生选拔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70分钟)
A.我们知道过去的是冬天,漫长、可怖。

我们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残害。

B.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振撼了。

C.譬如在园中最为落漠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D.惊蜇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二、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件事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
...名.的瓦片。

B.2002年2月17日,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杨阳喜获冠军,实
现了中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真是大快人心
....。

C.周氏兄弟情同手足
....,周作人刚到北大上班,突然得了麻疹,高烧不退。

鲁迅以为他得了猩红热,急忙帮他去找医生。

D.“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受教育。

三、将下面打乱的材料,按照序号整理成一段思路通顺完整的话。

(3分)
①散文更难说。

②我读过不少散文评论,能说到点子上的,总是不多。

③这恐怕就是
散文写作的基本规律。

④可是要写好,比任何文体都难。

⑤这不是评论家们的无能,而是说,散文由于它“散”的特质,确实很难把握。

⑥许多人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越写越难写。

⑦散文难写。

⑧同样,看似谁都可以来说两句,但你会发现,其实说不出什么。

⑨看上去人人都能写,一点也不神秘。

序号: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6分)
小重山
吴淑姬
谢了荼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景的?各以1个意象为例进行说明。

(2分)
2.词的下阕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愁”?(2分)抒情主人公为什么而愁?(2分)
五、文言文翻译。

(10分)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4个小题。

(16分)
雨和瓦
苏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

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上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

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

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

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

请想像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像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

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

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自己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

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棱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

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

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

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

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
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选自《视野》2003年第10期)
1.文章开头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描写“20年前的雨”的?表现出少年时期的“我”对雨的何种感情?(4分)
2.从全文看,“我”对“雨”和“瓦”的关系有哪些认识?试分条陈述。

(4分)
3.本文写对“雨与瓦”的回忆,为什么还要写“隔着雨帘,我看见了母亲”“正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写得很温润,很怀旧,很伤感,带着南方小镇特有的潮湿气息和鲜明的童年受伤情绪。

B.作者引用聂鲁达的话由对“雨”的描写过渡到对“雨与瓦”的描写,并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

C.“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其实两者都是受害者。

D.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极为真切,语言华美而柔软,比喻、拟人贴切而逼真。

E.在本文中,作者并不仅限于给我们提供一种生活的浪漫枝节,而是指向了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即要传达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分)
刘谦在今年春晚的表演结束不久即遭揭密,引发了拥护与反对的论战。

论战高潮发生在韩寒与刘谦的博客“隔空喊话”过程中,韩寒发表博文《把魔术演成话剧》,认为“刘谦带了一个诈骗团伙来,演了一出话剧。

”刘谦发表博客《非专业批评请走开》,暗带嘲讽“不了解魔术的本质与存在意义,就自行定义”的行为。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