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发展史
朱丹溪《丹溪心法》亦把癫与狂分成两组精神病目:“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癫者神不守舍,狂言如有所是,经年不愈,心经有损,是为真病”。这就为以后区分癫狂痫分为三类打下基础,在治疗方面,丹溪创立了“活套疗法”,以情胜情,似现代精神疗法,是朱丹溪的伟大创举,他同张从正二氏首创痰迷心窍学说,可谓是中国医学心理治疗之先驱。
古代文明:
史前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公元前400年—公元476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价值观:英雄史观
古希腊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医学之萌芽始于西元前四世纪,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主张精神疾患有如其他身体疾患一般,因自然因素所致,同样需要医疗处置,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创立四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痰四种液体,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空气和水一样。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不调和,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即会呈现如谵妄、忧郁等精神症状,且对应癫痫、歇斯底里症等。比如抑郁症就是由于过多的黑胆汁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所引起的。
随着基础医学,如大脑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积累,德国的格里辛格在1845年发表专著,极力主张精神疾病是器质性脑病变的结果,是器质性病因论的代表人物。
1845年第一本有关精神疾病的教科书问世。
现代
时间:20世纪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
个人中心主义
进步论
先锋精神/新之崇拜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秦汉时期
时间公元前220∼公元265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汉朝是中国医学发展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约西元150∼219年)的两本名著《伤寒杂病论》及《金匮要略》,极注重临床变化,是最早出现精神官能症药物治疗法的书籍。自汉朝后,中国传统医学之精神病学理论与临床始趋于完备。
多元价值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德国的克雷佩林以临床观察为基础,认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建立描述性精神医学的基础,被誉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使他有勇气澄清当时一片混乱的精神病学问题,提出精神疾病可以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别都有自己的病因、特征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典型的病程经过和病理解剖所见,以及与疾病本质相联系的转归。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价值观:人本史观
在文艺复兴时期,癫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经验。一方面它是世界的一部份,另一方面它又如麻疯病一样,常常被摒弃于社会之外,
精神病人虽然有别于常人,但并未被视为一种疾病;疯人常成为取笑揶揄的对象,然而却没有被鄙视,反而往往会被认为是上邀天宠的一群,可以和常人以外的世界接触,以天真的眼光,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他们的疯言疯语有时会被视为充满智慧的说话,疯癫比理性更接近快乐、真理,比理性更接近理性。譬如在滑稽戏、悲剧或绘画里,他们往往不仅仅是揶揄取乐的对象,更是「真理卫道之士」,用毫无理性的疯言疯语,道出了存在的虚无,癫狂成为一个令人迷惑的形象。
宋元时期
时间:公元960∼1368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宋代的医学承袭唐制,回复到阴阳五行说,祝由术饮符水的方式普遍存在民间。宋初,中医曾有使用持续睡眠法治疗精神病患的记录,与近代西方学者研究成功的治疗观点,颇有相似之处。宋代医学开始分科,陈自明(西元1190∼1270年)在《妇人良方大全》中,即对胎产精神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已有初步之确立,比十九世纪西洋学者之发现还超前六个世纪。元朝的医学承袭宋朝,将中国医学分为十三科,祝由术被提升在十三科之列,须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行医。较具代表性的金元四大家是刘完素(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和朱丹溪(滋阴派)。其中刘完素(西元1110∼1200年)曾提出「火」的观念,认为身体机能的亢盛或发烧现象,常出现于感染性精神病之中,而应以降心火治疗之,也是最早提出精神病病理理论的学者。
1955年美国国会通过精神卫生研究法案,设立精神疾病联合委员会。
1963年更通过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改革对精神卫生的照顾型态,乃精神医学第三次革命。精神医学的第四次革命开始于本世纪七○年代以来的生物医学发展。
1975年,美国国会制定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之修正案,将小孩及老人列为特别需要服务的对象,药物滥用、酒瘾者及出院的精神病患,皆纳入优先服务的群体。
同时期,柏拉图更主张精神错乱者之行为,应有法律保护而不受制裁。
西元前二世纪罗马的俄斯克利皮亚多兹对错觉、幻觉、妄想等临床症状多有描述,且采用职能治疗及音乐治疗等较为科学和人道的方法医治病患。
中世纪
时间: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价值观:神本史观
公元3世纪后,古罗马文化逐渐衰落。
中世纪,西欧医学沦为宗教和神学的附庸,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周朝将「医」字改为「医」字,其意义即为应用药酒来治疗疾病。
春秋战国时代,卓越的代表人物扁鹊提出生病不是鬼神降灾所致,而主张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的理论,对精神病的病因探讨有一定影响。从他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六不治。其中明确地提出,信巫不信医的人没办法治好精神病,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鬼神,提倡科学的态度,对当时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客观理性史观(德)
利益史观
唯物史观
17—18世纪,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扩散。西方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医学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束缚。精神病人不再与魔鬼有关,精神病被看成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1792年,皮奈尔和图克亦分别在法国和英国各地大力倡导,引发精神医学史上首次革命运动,使中古以来的巫魔想法终告结束。法国大革命以后,皮内尔第一个被任命为“疯人院”院长,他去掉了精神病人身上的铁链和枷锁,把他们从终身囚禁的监狱生活中解放出来,把“疯人院”变成了医院。从而使医生有可能观察研究精神疾病的症状及变化,使当时法国的精神病学有了显著发展。
金元时期,各家对精神病均有论述,李东垣将精神病人的言语障碍分为狂言、谵言、郑声三类,辩证较详。刘完素《河间六书》多喜为癫,多怒为狂,喜为心志,心热甚则多喜为癫。怒为肝志,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对癫狂之辩证又有新的创见。张从正首创癫狂“痰迷心窍”之论,形成对癫狂病因病机论治之传统之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
精神病人被送进寺院,用祷告、符咒、驱鬼等方法进行“治疗”。此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魔鬼与精神症状关系的“专著”。中世纪末叶,精神病人的境遇更为凄惨,比如他们的躯体被烙铁烧炙,舌头被长针穿刺,理由是必须要用苦刑来驱除躲藏在他们躯体内部的魔鬼。美其名曰:惩罚其肉体,拯救其灵魂。
文艺复兴
时间:公元1400年—公元1600年
美国精神医学之父—若胥是杰出的人道主义者,在新旧时代间扮演着转型期角色,在其努力下,美国第一所公立精神科医院于1773年在维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成立,即今日所称之东部精神科医院。
1814年希区将疗养院改成医院型态和体制,开始聘用受过训练的女性人员照顾精神病患。迪克斯更极力改善精神病患的生活问题,并在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积极募款,陆续筹建设备合格的医院提供病患服务。
晋、唐五代时期
时间:公元265∼960年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
晋朝道教兴起与唐朝佛教传入,神力介入均影响医学发展,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退行时期。但在隋末,巢元方等人(公元610年)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一书,却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中医极重视「气」,认为七情六欲全受「气」之影响,气与血不可分,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在《诸病源候论》中更强调气血不足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将精神疾病基本上按内、外、妇、儿之临床特点进行划分是古代正统医籍中。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热病发狂记述颇多,对热病或传染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描述甚细致对治疗和预后也有较深的创见。后者在癫狂的基础上提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奔豚气: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及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食,或有不欲闻食臭食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这些临床描述颇具现代医学的癔症及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在内经“癫狂”的基础上补充了精神病的内容。
20世纪以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分别从大脑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精神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以期阐明精神现象的实质,形成了精神病学中的各种学派。
纵观目前各学派对于精神病的病因学探讨可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生物学因素,是指素质因素或内因;二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指心因和外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体型、性格、性别、发病年龄和器质性因素等。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应激的生活事件、应激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文化、移民、难民以及旅途等因素。即精神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因素在不同精神疾病中各有偏重。如某些精神疾病以某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些精神疾病以另一种因素起决定性影响,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时至20世纪,奥国佛洛伊德发动精神医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动力精神医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心理分析与自由联想。在贝尔兹的领导推动下,首次强调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之重要性。
1930年代后期,陆续有高热疗法、胰岛素昏迷治疗、药物痉挛治疗法、电气痉挛治疗法、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治疗模式。
1946年美国政府通过国家精神卫生法案并成立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提供研究经费及训练计画。
远古至先秦时期
时间:公元前2800∼前220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上古时期,医术附属于巫术内,巫师即医师,「祝由」就是巫医的简称。有关精神疾病的记载,最早约见于西元前十一世纪中国之殷代甲骨文中,已有「狂」的病名。在《诗经》、《易经》、《礼记》、《左传》中,也对精神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和预防等有片段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