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

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

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

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

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

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蕴,和谐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政治文明的途径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所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
坚持党的领导。

与此同时,必须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要求。

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党为民作主,向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我作主的转变;二是实现
由党直接领导,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机制来实现党的领导的功能转变。

在立法、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和人事任免等方面,要通过党自身的动作机制,综合方方面面的意志,形成党的意志和主张,再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运作机制转变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

二、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用制度实现和扩大人民民主
一是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立法和决策忠实
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使民主政治真正成为人民的公意政治和共益政治;二是制度和体制创新,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实行真实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真切地享受广泛的政治权利,切实当家作主;三是完善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共权力的人民所有性、为民所用性和公正合法性,切实成为人民实现公意、处理公务、谋求公益的工具。

三、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政治
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表现,也是人民民主政治机体中产生的自我保障机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主权者,因此必须根据人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

确认人民意志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表现人民意志的形式是宪法与法律。

按照人民的意志来治理国家,在实践中就表现为依法治国,即依据体现人民公意的法律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处理国家公共事务,谋求人民公共利益。

民主政治机制中必然生成依法治国的法治机制;把权威机构的职权和民众的权利以及取得与行使的行为,纳入体现民意的法律轨道,用法律手段遏止和防治公共权力的异化和公民权利的滥用,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民性和有序性。

四、紧紧依靠人民,培育人民的民主意识,锻炼和提高人
民的政治行为能力。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的人民民主政治。

为此,要培育和增加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平等和法治意识,制造条件让公民充分参与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政治发展的道路。

我们建设的政治文明,不是一般的政治文明,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就是对政治文明民族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定位,即必须是适应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文明。

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中国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途径和法制保障。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党的领导还是人民民主,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实施。

一方面,党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通过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来实现党的领导;另一方面,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就是人民治国、民主治国。

只有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