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建筑设计部分1建筑设计说明书1.1工程概况1.1.1地理位置长岛县区位优势明显,位于胶东和辽东半岛之间,黄海、渤海交汇处,南临蓬莱,北倚大连,西靠京津,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她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由32个岛屿组成,其中以南、北长山两岛为主岛,并以大桥相连接。
1.1.2工程简介本工程为长岛戴斯酒店,项目坐落于长岛城市主干道铁岭路以南,梯形地块被赤峰路、国平路、四平路所包围。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8232.50m2,总建筑面积8560 m2,项目容积率0.47。
酒店主体共6层,裙房部分1层,1层层高4.2m,二层层高3.9m,标准层层高3.3m,建筑总高21.75m,地上停车位41个。
1.1.3设计指标⑴建筑等级:耐火等级二级,耐久等级二级,建筑装修标准为高级,集中供暖,可设阳台。
⑵垂直运输设备:两台容纳13人的客梯,速度1.75m/s。
⑶使用要求:供国内外游客暂住,需考虑无障碍设计,电子商务办公条件,召开各种会议等。
1.2总平面布置1.2.1基地形状及出入口本地块呈梯形,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铁岭路,被国平路、四平路、赤峰路所包围。
项目规划设置两个出入口,主出入口设在南面四平路,为主要人流车流的出入口,避开了主干道铁岭路大量的车流,辅出入口设在西面的赤峰路,主要为酒店的餐厅、客房货物出入口,有效的避免了人流货流的交叉,同时两个出入口的设置利于消防车辆的出入等。
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如图 1.1所示图1.1 建筑总平面布置图1.2.2主体建筑朝向酒店主体建筑位于地块的中央偏北,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同时该地区春季多西南风,夏季多东南风,强风为南风,坐北朝南利于通风,也符合中国传统建筑朝向的特点。
123道路及停车场布置道路环绕主体建筑,满足消防要求,停车场位于入口东北侧,进入正门向右拐前行即可到达停车场,停车场共有41个车位,其中小汽车停车位33个(其中有5个车位可提供电动小汽车充电),车位长5.5m,宽2.5m ;中巴车停车位4个,车位长9m,宽3m ;大巴车停车位4个,车位长13m,宽3.5m。
考虑到大中型车辆转弯半径较大,大巴、中巴车位靠近主入口。
车位布置基本满足的旅馆接待私家车出行、旅游团、婚喜宴等的停车要求。
1.2.4绿化及其他布置根据不同分区使用要求不同,将建筑物、停车场、绿化带、休闲娱乐区合理布置,使其既能满足功能需要,又能实现整体的协调美观。
酒店主入口两侧各有人工喷泉一个,体现了现代酒店的时尚潮流。
入口左侧为花园,花园内有造型别致的休息凉亭,右侧是被茂密植被环绕的人工湖,湖中有小岛,可以划船前往,在喧嚣的城市中为顾客造就了一片休息的净土。
在建筑北侧与主干道铁岭路之间种植绿化乔木、草坪等,可以起到减弱主干道车辆的噪声、吸附灰尘等功效。
同时在主体建筑周围利用建筑阶梯形退让出的空地布置绿化带。
项目内道路路灯全部为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且与屋顶的光伏方阵联网形成更加稳定的电网系统。
1.3建筑特点1.3.1 平立面造型由于地块呈梯形,主体建筑平面为阶梯形,立面层次鲜明,顺着铁岭路的道路方向建筑平面做了两次退让,使建筑与主干道的走向更加的和谐。
建筑的东部部分为半圆弧形,外挂玻璃幕墙,正面西侧部分为曲线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潮流。
二层以上房间外挑曲线阳台,既丰富了建筑立面又方便了房客享受阳光。
1.3.2绿色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特征之一是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技术。
而本建筑处处体现着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
从主楼屋顶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到提供电动汽车充电的停车场再到太阳能发电的路灯照明,整个项目体现了绿色节能的理念。
⑴单晶硅太阳能并网光伏系统主楼屋面建设有单晶硅太阳能并网光伏系统,既有效利用太阳能资源又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的规定。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很有发展潜力的能源开发领域,但其较高的成本阻碍了太阳能光伏技术的普及应用。
近年来太阳能光伏技术发展很快,其初始投资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光电转换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为太阳能光伏系统在本旅馆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基础,屋顶建设的光伏方阵,可为酒店的照明等提供部分用电,有效的利用了太阳能资源。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在我国已能商品化生产的单晶硅、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分别为12%~13%和4%~6%,多晶硅太阳电池也有少量试生产,效率为10%~12%,单晶硅光伏电池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
尽管光伏瓦(太阳能光伏电池与瓦材的复合体)和光伏防水卷材(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与防水卷材的复合体)等建材型光伏系统是国家倡导发展的新型屋面材料,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性,本项目选用钢支架的普通单晶硅太阳能光伏系统。
最近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于2013年1月1日发出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文指出“积极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太阳能资源适宜地区应在2015年前出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的强制性推广政策及技术标准,普及太阳能热水利用,积极推进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研究完善建筑光伏发电上网政策,加快微电网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稳步推进太阳能光伏在建筑上的应用”,本项目很好响应了发改委与住建部的号召。
由于光伏系统所提供的电能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本项目中的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并网型系统。
采用并网型系统与市政电网配套使用,系统不必配备大量的储能装置,降低系统造价使之更加经济,还增加了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项目在设计及建造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光伏方阵的影响,其中部分措施与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相同。
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JGJ 203 - 2010的相关规定介绍本项目针对光伏方阵的建设采取的相关措施:①在有人员可能接触或接近光伏系统的位置,设置防触电警示标识。
②为了提高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光伏组件安装支架采用自动跟踪型可调节支架。
③考虑到长岛属于多雪地区,冬季光伏组件上的积雪不易清除,在光伏组件之间设置扫雪通道。
④进行光伏系统与建筑的同生命周期设计,预埋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与主体结构相同,避免光伏构件更新时对主体结构造成损害。
⑵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系统本项目主体建筑屋顶半圆弧部分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建立集中供热水系统(采用集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和集中的贮水箱供给一幢或几幢建筑物所需热水的系统)为客房提供热水。
太阳热水器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开发,已是目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太阳能热水器技术成熟也是本项目采用的重要原因。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034 - 2005中1.0.3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5.3.3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部位,应设置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设施。
根据规范的相关规定本项目在结构设计及后续的建造施工过程中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①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传递荷载及作用,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将屋顶上人屋面的活荷载设为3.5kN/m2;②由于长岛县四面环海海风较大所以在主体结构屋顶结构层上现场施工混凝土支座、埋设预埋件并做防水处理,防水层铺设到混凝土支座和预埋件的上部,而不是采用一般常见的后加锚栓连接。
③考虑海风的强腐蚀性,混凝土基座顶面的预埋件,在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前涂防腐涂料,并妥善保护。
待热水系统安装完成后预埋件与支座之间的空隙采用细石混凝土填捣密实,既能减弱海风对预埋件的腐蚀,又能增大连接刚度。
④支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钢支架与建筑物接地系统做可靠连接,有效防止雷电破坏。
⑤主体结构屋顶周边建有1.30m高的女儿墙,可以有效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意外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
⑶花园式种植屋面一楼裙房屋顶为花园式种植屋面,由于长岛县四面环海海风较大,所以没有在主楼屋顶上建造花园式种植屋面,仅仅选择了南面朝阳的一部分一楼屋顶,背靠主体建筑能够有效的减小风力,充足的阳光、相对舒适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更好的成长。
此屋顶花园既为前来消费的顾客打造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又能起到了保温隔热作用。
根据《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07花园式种植屋面为用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绿化,并设置园路或园林小品等的种植屋面。
种植土厚度应根据植物种类按表1.1选用表1.1种植土的厚度建筑屋面种植宜选用改良土或无机复合种植土,故本设计中采用700mm厚的轻质无机复合种植土。
采用轻质种植土可以有效减少屋面荷载,种植土下面用聚酯无纺布作为隔离层,使土中多余的水可以滤出来,进入再下面一层的陶粒层中,最后通过屋面排水系统排出来,防止积水。
种植屋面防水层的合理使用年限不应少于15年。
采用二道或二道以上防水层设防,最上道防水层必须采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防水层的材料应相容。
植被层应根据屋面大小、坡度、建筑高度、受光条件、绿化布局、观赏效果、防风安全、水肥供给和后期管理等因素选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强的植物;不宜选用速生乔木、灌木植物;乔木、大灌木高度不宜大于2.5m,距离边墙不宜小于2m。
根据《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 - 2007中5.1.10 :种植屋面配套设施的相关规定本项目采用如下措施:①滴灌水管等设施,铺设在防水层之上。
②屋面周边有1.3m高的女儿墙,墙上安装有0.8m高的安全护栏。
③本花园式种植屋面安装有照明设施。
⑤新移植的植物采用遮阳、抗风、防寒和防倒伏支撑等设施。
1.3.3无障碍设计建筑内设计无障碍出入口、无障碍通道、门、无障碍楼梯电梯、无障碍客房,无障碍厕位,满足残疾人的各项要求。
⑴无障碍出入口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规定,建筑主入口为无障碍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坡道长度6900mm,高度450mm,坡度为1/15,坡道两侧设有安全阻挡设施,控制轮椅小轮和拐杖不会侧向滑出坡道,方便残疾人的进出。
⑵无障碍通道、门室内走道净宽度为2m,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1.2m;无障碍通道上有高差时,应设置轮椅坡道;固定在无障碍通道两侧的墙、立柱上的物体或标牌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m ;如小于2m时,探出部分的宽度不应大于100mm;如突出部分大于100mm,则其距地面的高度应小于600mm ;平开门开启后的净宽度不应小于800mm;无障碍通道上的门扇应便于开关且与周围墙壁有一定的色彩反差便于识别。
⑶无障碍楼梯根据规范无障碍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宜采用直线形楼梯,本项目中没有曲线形楼梯;②公共建筑楼梯的踏步宽度不应小于280m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160mm ;③不应米用无踢面和直角形突缘的踏步;④在两侧均做扶手;⑤踏面平整防滑或在踏面前缘设防滑条;⑥距踏步起点和终点250mm设提示盲道;⑦踏面和踢面的颜色宜有区分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