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毛小玲
(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四川617002)
摘要:《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启蒙思想已广泛传播时完成的著作。
在本书中,卢梭全新的阐述了社会契约,强调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革命性的观点。
关键词:社会契约;公意;主权在民; 民主制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最深刻、最成熟的著作,卢梭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鲜明地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战斗口号,强烈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为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
一、社会契约
契约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其内在原则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平等、自由精神。
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把契约理论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扛起“社会契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社会发起猛烈的攻击, “社会契约”成了震古铄今的政治词汇。
《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写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里表达了卢梭这样一种思想,即人一旦诞生,就获得了在世界中存在的自由,存在的展开过
程即是生存,而生存就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这种不自由的状态构成了人生存自由的"枷锁"。
[1]接着卢梭又说:“一旦它挣脱枷锁而且是正在挣脱枷锁之时,那么它就做的更对。
因为同样的权利剥夺了人民的自由,人民又凭借这种权利重新获得了自由,这就说明或者人民重获自由是正当的,或者别人根本无权剥夺他的自由。
”卢梭坚持认为,最好的国体是民主制,因为国家的主权应该在于人民。
由此,他在《社会契约论》中做出了这样一种构想,即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设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作为个体的人所不能承受的种种生存阻力之时,人类就必须改变他们的生存方式。
而在个体的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这种改变只能从共同协作开始。
但是,“每个人的力量和自由是他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不能轻易转让和放弃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系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
”[2]也就是说,不仅要从集体的角度来构建这个共同体,同时也要把道德和理性视为共同体所不能缺少的成分。
这种共同体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卢梭所谈的社会契约建立的过程,自然法精神体现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
同时卢梭认为,订立社会契约必须遵守三个原则:第一,每个人都必须转让,必须坚持“同等”原则。
对于所有的人条件
便都是同等的,而条件对于所有的人既都是同等的,便没有人想要使它成为别人的负担了。
第二,每个人必须全部转让其权利,必须坚持“全部”原则。
假如个人保留了某些权利的话,既然个人与公众之间不能够再有任何共同的上级来裁决,而每个人在某些事情上又是自己的裁判者,那么他很快就会要求事事都如此;于是自然状态便会继续下去,而结合就必然地会变为暴政或者是空话。
第三,权利被让渡给共同体,而非交给任何个别人人们都可以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
因此,根据卢梭的论述,社会契约的本质在于,“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基于这一结合行为而产生的共同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
当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当它是主动时,就称它为主权者。
”
二、人民主权
在人民主权学说的发展史上,有众多的学者论证过主权学说,包括博丹、霍布斯、洛克等,而卢梭是人民主权学说的集大成者。
在《社会契约论》里,卢梭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阐述他的主权学说,归结起来,主要有4点:(1)主权至
高无上,并属于人民;(2)主权不可分割;(3)主权不能被代表;(4)主权不可转让。
本部分主要论及其中的“主权至高无上,并属于人民”,即人民主权学说。
卢梭在书中深入地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民主制度。
卢梭认为,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去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
随后,卢梭谈到了适用民主制政府的条件:首先,要有一个很小的国家,使人民很容易集会并使每个公民都能很容易认识所有其他的公民;其次,要有极淳朴的风尚,以免发生种种繁难的事务和棘手的争论;然后,要有地位上与财产上的高度平等,否则权利上和权威上的平等便无法长期维持;最后,还要很少有或者根本就没有奢侈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卢梭理想中的永恒正义和理性王国,只能是小国政治,他所说的民主,有点像今天的直接民主形式。
卢梭始终认为主权不能被代表,“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意所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绝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因此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4]所以,他在多个场合表示不主张代议制,间接民主不是他笔下的“民主”。
笔者认为,卢梭的这个“民主”是很理想的民主,甚至可以说是很完美的民主,但是现实往往缺少完美得以存在的条件,卢梭的这朵完美的“民主”之花缺
少现实土壤,很难在现实中结果。
与民主相联系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是主权者,卢梭在第1卷“论主权者”中谈到,“为了使社会契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它就默默地包含着这样一种规定———唯有这一规定才能使得其他规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时,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句话与他的另一句名言“人是被迫自由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卢梭意识到“抛弃义务之为害别人会远远小于因履行义务所加给自己的负担”[5]所以,人会倾向于只享受公民的权利而不愿意尽臣民的义务,即会出现“拒不服从公意”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全体公民可以通过民主的形式来迫使他服从公意。
三、结语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一切面临变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应运而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宪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西方思想家、为空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提供了理论渊源。
在现代社会,在未来世界,仍有生命力。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在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实践层面上都得到过体现,我们应该加深对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解,将崇高的理想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注重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在民主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民主的方式和方法,建立成熟的民主法治。
可以说,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表达的政治法律思想,永远值得
人们借鉴。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2003.
[4]卢梭.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
[5]于风梧.卢梭思想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