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初步设计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初步设计

xx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初步设计说明书建设单位:编制单位:xx年xx月目录第一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1)1.1项目所在县基本情况 (1)1.2项目区基本情况 (1)1.3项目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析 (3)第二章项目建设目标与总体思路 (9)2.1建设目标 (9)2.2总体思路 (9)2.3技术路线 (12)2.4项目采用主要工程工艺及技术参数 (13)第三章建设内容和规模 (30)3.1建设规模 (30)3.2主要建设内容 (33)第四章水质保障 (69)第五章实施效果监测方案 (73)5.1监测原则和目标 (73)5.2监测方案 (73)5.3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方案 (74)5.4监测经费 (74)第六章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 (76)6.1 环境保护 (67)6.2水土保持 (79)第七章劳动安全、卫生防护及消防 (81)7.1劳动安全卫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 (81)7.2设计依据 (81)7.3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82)7.4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安全卫生措施 (82)7.5消防 (83)第八章工程实施进度计划 (84)8.1 工程实施进度计划 (84)8.2 保障措施 (86)第九章投资概算 (87)9.1工程概况 (87)9.2编制依据 (88)9.3其他费用 (89)9.4投资概算 (90)第十章效益分析 (94)10.1环境效益 (94)10.2社会效益 (94)10.3经济效益 (95)第十一章运行保障 (96)11.1组织保障 (96)11.2 运行管理制度 (96)11.3 维护保障 (99)第十二章结论 (100)第一章项目区基本情况1.1项目所在县基本情况1.2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位于xx区xx镇xx河以东区域,xx河是xx镇的主要河道,从南往北纵贯其中。

项目区北抵xx开发区、南至xx、东至xx、西至xx 河主河道堤岸,主要涉及xx村、xx村、xx村、xx村和xx坪村等5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项目区近似长方形,区内东西宽4.1 km,南北长9.8 km,总面积约40 km2。

项目区总人口12093人(常住人口8350人),其中,xx村、xx村、xx村、xx村和xx坪村人口数分别为4124、1128、2085、2240和2116人。

项目区地势自东向西倾斜,由丘陵、岗地过渡到河流冲积平地。

在项目区东部,连贯的丘陵山地形成与外界的分水岭,北部和南部分别以赵家冲和xx为主,随地势东高西低特点,形成相对封闭东西走向的集水区,因此,整个项目区自身具有相对独立、封闭的小流域特征。

项目区河网密布、水系复杂,河流水系主要由xx河上游及其7条支流组成(都是自东向西汇入xx河),境xx河主河道全长7.36 km,7条支流总长为38.5 km。

从北至南7条支流分别为赵家-林家冲、城镇生活污水横向水系、谷家-张家冲、五斗-李家冲、xx、xx和xx支流。

该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富,雨热同期,但降雨年际、年内变化都很大。

多年平均降雨量1324.7 mm,年降水量最大值2020.4 mm(1954年),最小值926.8 mm(1972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18倍。

年内降水集中在4~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3.2%。

区内成土母质以第四纪红土为主(占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岗地和丘陵低山。

项目区总面积约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1450亩(人均耕地面积1.77亩),山林面积22000亩,水域面积3600亩,居民生活区及其它用地占13500亩。

项目区是典型xx湖特色的农业区,主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

耕地中19670亩为水田(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盛产优质稻米。

水稻种植生产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主要以双季稻种植为主,种植面积14000亩,单产在400 kg左右,单季稻单产比双季稻高,产量在550 kg左右,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区内畜禽养殖业较发达,存栏生猪17400头、鸡20000羽,牛存栏量50头。

区内总水域面积3600亩,其中水库面积1400亩,池塘面积1300亩,沟渠面积900亩,分别占总水域面积的38.9%,36.1%,25.0%。

1.3项目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析1.3.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项目区现有耕地主要种植单季稻和双季稻,使用肥料以化肥为主。

单季稻平均施肥量氮肥为15.3 kg/亩(折纯)、磷肥7.7 kg/亩。

双季稻亩均施肥量为氮肥为14.7 kg/亩(折纯)、磷肥4.7kg/亩,周年氮肥使用量接近30 kg/亩。

施肥方式仍是传统人工施肥为主,次少量多,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通,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肥料利用率,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耕地质量下降,也向环境排放了大量的氮磷,已造成周边河道水体污染、水质严重超标。

同时,为了保证农作物产量,农药的使用量也居高不下,周年亩均农药使用量达到了1 kg/亩,过量用药造成水体、土壤、空间的污染及超量残留,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造成农业环境污染。

1.3.2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养殖废弃物和废水资源化利用率低:项目区现有8家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包括100-500头生猪存栏量养猪场3家、500-1000头生猪存栏量养猪场3家、5000头、9000头生猪年存栏量养猪场1家,每年产生的大量养殖废弃物包括固体废杂和废液处理率较低(30%左右)、管理初放,废水回用、资源化利用率很低。

大量养殖废弃物直接排入周边沟、渠、塘、库,最后随地表径流流入河流。

当地的畜禽养殖业对周边水体已造成了污染,项目区内部分支流水系受养殖污染已变得水系黑臭,严重危害周边居民的健康(图2.1)。

特别的是,项目区大部分养殖户环保意识淡薄,对畜禽粪污分离、沼气池建设、干清粪处理设施建设、有机肥生产和利用、沼气农田利用等循环农业意识淡薄,技术缺乏。

图 1.1 项目区养猪污染直接排放1.3.3地表径流污水等问题项目区常住人口8350人,按居民排污系数16.4 g COD/(人·天)、5.0 g N/(人·天)和0.44 g P/(人·天),计算项目区居民生活年排放49.98吨左右COD、15.24 吨氮和1.34 吨磷。

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生活污水基本直排,已直接造成地表径流水体污染。

多数村庄周边渠道、小水塘等污染较重,整体环境质量差,治理需求明显(图2.2)。

考虑到分散生活污水排放仍是区域水体氮磷的来源之一,实施污水的集中处理与农田回用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氮磷资源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图1.2 项目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项目区沟渠塘系统发达。

自然型的“土砌”沟渠逐渐被整齐划一“三面光”的混凝土结构所替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沟渠的自净功能,农田排放的营养盐通过已基本失去自净功能的沟渠直接排入河流,继而进入受纳湖区,从而为湖体的水环境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沟渠塘河密布以及水利水文特点,改造现有的“三面光”的混凝土沟渠为生态沟渠,建设有效的生态拦截系统,实现面源污染的过程控制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1.3 项目区“三面光”硬化沟渠1.3.4项目区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研究项目区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是禽畜养殖业、农田排放和居民生活。

根据项目区常驻人口数和畜禽养殖量,结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畜禽养殖量与猪等当量换算比例,项目区粪污排放量(包括畜禽养殖粪污以及生活污水)折合为20316头生猪当量。

从表1.1中可以看出,COD排放总量为750.6 吨/年,氨氮排放总量为63.9吨/年,总氮排放总量为125.4吨/年,总磷排放总量为18.4吨/年。

该流域面源污染以畜禽粪污排放为主,其COD、氨氮、TN和TP污染负荷均是最高,分别为452.4、44.9、98.1和19.0吨/年,占总污染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57.7%、69.0%,76.5%、86.5%。

1.3.5其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项目区雨水丰富,年内降雨集中在4~9月,特别是5~6月的降雨量接近全年总降雨量的3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冲毁河岸,造成水土流失,也存在部分沟渠沟头前进,沟面扩张,沟底下切等现象。

尽管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3%,但也存在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及采伐地,出现荒山、荒坡、荒沟、轮歇地与残林、疏林等问题,引起水土流失。

另外,项目区内一些坡耕地和退耕的陡坡地周边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图1.4)。

图1.4 项目区的水土流失现象1.3.6突出问题总体来看,项目区畜禽养殖分散、养殖废弃物多数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且通过沟、渠、塘、库最后流入xx河,因此,项目区养殖污染增加了地表径流污染风险。

其次,项目区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养殖污水都没经过有效处理、大多直排进入就近水体,进入地表径流。

因此,项目区地表径流污染压力很大,在项目区以地表径流污染治理为主,重点开展受畜禽养殖、居民生活、农田排水影响严重的周边污染水体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3.7各水系污染源类型xx镇境xx河主河道全长7.36 km,本治理项目区主要由xx河上游区域7条独立的支流组成(都是自东向西汇入xx河),7条支流总长为38.5 km。

从南至北7条支流分别为xx、xx、xx、五斗-李家冲、谷家-张家冲、城镇生活污水横向水系和赵家-林家冲支流。

本次治理按照这区域7条独立支流所涵盖的污染源进行分类治理,各水系污染源类型及分布如表1.2和图1.5所示:图1.5 项目区的污染源分布情况第二章项目建设目标与总体思路2.1建设目标依据国家部署的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专项的要求,基于流域全覆盖性综合治理观念,结合项目区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坚持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的原则,应用生态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新型技术体系,以xx省xx市xx区xx镇所处的xx河上游典型小流域(总面积近60000亩、耕地面积21450亩)为项目区,根据流域农田和径流水系分布特点,在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位建设农田面源污染和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工程体系,结合养殖场固、液排放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程、养殖场周边环境的污染径流水系治理工程、湿地植物资源化工程等,以及工程实施效果在线监测系统,构建主要农业污染源全覆盖性且工程精准、高效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并探索其有效管理运行机制,为xx湖流域地表径流治理为主的农业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具体目标:项目区内化肥农药减量20%以上,畜禽粪污、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排放量分别减少40%、30%和30%以上。

2.2总体思路本方案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总体目标,以流域为单位,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地定养、种养结合、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净化、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采取“源头防控为主-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的总体思路,采取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工程建设与技术基础相结合,重点治理和综合防治相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恢复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排,探索经济高效治理模式,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可持续农业发展,实现预期的治理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