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近年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及分析

我国近年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及分析

5.部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商品出口比重有所下降 通过对2007年~2010年一季度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的比重分析(见表3),2009年起我国对焦炭、钢材等生产能耗高、对 环境影响大的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下降。
6.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比重有所下降,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比重有微弱上升。加工贸易方式 出口商品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但2001年~2007年间,我国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比重,除2004年有微弱提升外,其他 均呈下降趋势。虽2009年及2010年一季度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有所上扬,但总体衡量均保持下降趋势,且从2008年 起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比重已低于50%。反观,一般贸易及其他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比重,在近10年期间总体有 所上升,但增幅比例不大。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 份 中国 日本 东盟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14.98
13.93
11.55
30.37
28.04
14.54
14.44
7.78
26.97
35.71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第三,在初级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总体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 源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摩根 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日前发表《中国降低商品消耗》的经济评论称:2005年中国不但跃升为全球最大 的铜、镍和锌耗用国,它的大宗商品Delta值(工业原材料消耗增长相对于世界其它地方的增长)更是令人吃惊, 其中,铝用量增长占了全球铝用量增长的50%、铁矿石占了84%、钢品是108%、水泥115%、锌120%,而铜用 量增长是惊人的307%。对于占全球GDP仅约4.5%的中国经济而言(按现行市场美元汇价计算),其超高的大 宗商品Delta值影响力之巨,令人难以置信。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进口结构基本上是以技术密集型设备为主,出口结构则是以劳 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基本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状况。本文选取日本(发达国家)和东盟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两个国家(或地区),来考察我国在两者间的贸易模式。在图5-1中我们可以看 到,在自然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类产品中,中国、日本和东盟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有 着明显差别: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中,东盟处于明显的优势,日本处于劣势,而中国则从弱的比较优势逐渐转 变为劣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中国处于明显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从本世纪初开始有逐步下降趋势,而日本和 东盟则基本处于劣势;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日本的优势很明显,东盟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要弱于日 本,中国则处于劣势地位,但从本世纪初开始,这种劣势正逐步有所改善,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密集型产品仍是一大出口项目,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呈现出极
大竞争劣势的态势 近年来,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阶段及产业战 略的需要,初级产品的出口仍然是一大出口项目,并且出口量保持惯性增长。 从2001年~2010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商品TC指数可以看出(见图3),2003年以来,我 国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TC指数取值一直位于(-0.3)以下,呈现较大竞争劣 势,2007年起,该指数取值已低于(-0.6),呈现出极大竞争劣势。资源密集型产品出 口仍然以附加值低、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的食品、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 有关原料为主。
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我国出口贸易的很大部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近10年内,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出口贸易比例一直在50%以上。虽然近几年,随着 国家政策的调整,民营企业凭借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在出口贸易中完成比例 迅速上升,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稳坐我国出口商品企业的龙头位置,本土企业的竞 争力有待提高。
内容概要
1. 进 口 贸 易 部 分 2. 出 口 贸 易 部 分 3. 近 年 发 展 趋 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小,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为稳定,初级产品进口占20%,
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80%左右, 1985年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创历
史新高,达到87.48%。而初级产品的进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4.加工贸易方式仍占有最大出口比例,加工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加工 程度低,加工贸易方式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是我国出口商品中占有比例最大的贸 易方式。结合进出口情况分析,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大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加工程度浅,由于研发、设计、品牌等均由外方控制,我方只从事低端加工贸易,收 取加工费用,产生了“量多价低”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导致的贸易摩擦问题 也时有发生。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机械 年 及运输设备进口在制成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 份
第二,进口商品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从表1-1的统计数据 198 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比重 5
略有上升,而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却明显下 199
2001年的90.10%上升到2009年的94.75%,其间2007年该比重达到94.95%,至2010年一季度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也已达 到94.45%。
4.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有所上升,传统出口优势产业仍占有相当比重仅分析2007-2010 年一季度我国主要出口商品(见表3),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在出口商品总 额中已占据半壁江山,高新技术产品未成为出口主导产品。而我国传统出口优势产业如纺织织物、服装及衣着附件、 鞋类等仍占有相当比重。
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200 5
表1-1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单位:%
初级产 资源性产 低技术产 中等技术产 高技术产





6.72
5.59
7.31
19.18
3.50
10.16
12.52
17.03
45.93
13.41
10.65
13.59
14.94
42.05
17.42
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 1.出口商品总额不断增长,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
根据中国海关及商务部对2001年~2010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商品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除2009年外,我国出口商品 总额持续增长,2008年出口商品总额较2001年翻了5倍多,即使是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商品总额 也达到了2001年的4.5倍。 我国在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比重。如今,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达到94.5%,相比 1986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真正实现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时63.6%的比重要高出近一半。工 业制成品出口与初级产品出口接近95:5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40的平均值和发达国家80:20的平均值。
降,分别从1990年的17%和45.9%下降至2005年的7.8%和27%。 0
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13.4%提高到 199 2005年的35.7%,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这种变动趋势表明中 5
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逐步提高,从而对国外低、中技 200
术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同时也显示,随着国内产业结构 0
年 份 中国 日本 东盟
中国与日本、东盟三类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比较
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目前的贸易模式基本如下:我国与发达国家间 的分工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领域,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分工则主要集中 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在这种贸易模式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也明 显地表现出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于轻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发达 国家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和高档、耐用消费品。与发展中国家间贸 易的商品结构正好相反,即主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初级产品。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 份 中国 日本 东盟
1.8 1.6 1.4 1.21 0.8 0.6 0.4 0.2
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通过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经过一系列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资源密集型产品 比重不断下降,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持续增长;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他 贸易方式出口比重增长迅速。然而,在我国出口贸易取得极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问题:资源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劣势越 来越大,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进口居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出口贸易中商投 资企业完成的比例过大,本土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综合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在扩大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更应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出口 商品结构,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既快又好的发展。
1.进一步转变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各类商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 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中进一步降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比重,提高食品及活动物等农产品的出口比重。我国是农业大 国,应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原料型产品的出口加以限制,积极发挥农业生产的补贴及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及推广, 努力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