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

试论刘永福的历史贡献摘要刘永福是一位反帝反封、爱国爱民的大英雄。

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援越抗法,取得两次纸桥战役的胜利;保台抗日,大战八卦山,浴血台南保卫战。

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早期投身反清起义,组织黑旗军聚啸山林;中期与清廷貌合神离,一度对清廷抗旨不遵;晚年与清廷决裂,支持三那人民抗捐斗争,出任广东民团总长。

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充当台湾抗日盟主,三次拒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打击盗匪,安定老百姓;爱护战友,关心其家属。

1、前 言刘永福(1837-1917),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通过电视、电影,刘永福的部属黄飞鸿(1847-1924)的生平事迹现已家喻户晓。

但刘永福的事迹、贡献却鲜为人知。

在史学界上,权威的、专业的、研究刘永福这一人物的成果不多。

除了由于这一人物在史学界不受重视之外,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评价不一,有的评价甚至缺乏客观性、全面性,掩盖了一代大将的真实面貌。

因此,本文本着还原历史大将的真实面貌的目的,对其在反帝斗争、反封建斗争、维护祖国统一以及关注民生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力图让史学界对刘永福这一人物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

2、在反帝斗争中的贡献刘永福的一生抗击法、日两大帝国主义,在越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援越抗法、保台抗日可歌可泣的业绩,说明刘永福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1 援越抗法1873年,法国国王派遣驸马安邺上尉率“远征军”进攻越南河内,企图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然后沿红河向中国进犯。

面对法国的步步入侵,越南国王阮福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出兵协助。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欣然应诺:“中越乃属近邻,古人云,唇亡则齿寒,助越南,捍边疆,我刘永福纵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1](P57)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20余年,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2.1.1 第一次纸桥战役。

1873年12月21日,刘永福率黑旗军与越南军队列阵于河内城西纸桥,与法国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激战。

法军按照步兵战术,排好一字雁队,分前后两排,前排鹅步持枪瞄准射击,后蹲跪填装弹药,轮番射击,交替前进。

刘永福传令全军沉着应战,先派出一部分兵力,向左右两侧运动,猫腰跃进,迂回包围;接着又出动敢死队正面迎敌,接火后详装败退,诱敌深入伏击圈。

法军大摇大摆直上。

黑旗军装上刺刀,霎时间伏兵四起,杀声震天,展开惨烈的血刃战,打得法军抱头鼠窜,败不成阵。

黑旗军的先锋营吴凤典横冲直砍,如入无人之境,尾追安邺,击毙这个不可一世的战争狂人;安邺的部属百余人也成了黑旗军的刀下鬼,余部则狼狈地逃回河内。

这一仗缴获枪械百余支,弹药一批,取得“诱斩安邺,覆其全军”的胜利。

这次战役,“打乱了法国侵略者侵占越南的预定计划,推迟了他们吞并整个越南的进程” [2](P93),“使法国殖民者占领北圻的计划,推迟了足足十年。

” [3](P95)刘永福因军功卓著,被授予三宣副提督。

“中越两国人民及两国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对他在抗法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给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烈的赞扬。

中国人民称赞刘永福和黑旗军此举,‘为数千年中华吐气’,清朝政府中一些官员撰诗曰‘黑云压阵鸦军来,喋血斑斑战袍紫;视师传檄气喷薄,鬼胆先寒鬼魄褫;我不识君作何状,心知自是奇男子。

’”[4](P63)“就在今天,越南史学界的一些忠于历史的史学家在回顾这段历史时也说到:‘当时,越南人民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摆在越南人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反抗。

……与阮朝可耻的投降态度相反,刘永福的农民军队从一开始就站在越南人民一边,而后来仍然忠诚于越南人民的抗法事业,这是刘永福最宝贵之处。

’” [5](P63)这是对刘永福最中肯的评价。

2.1.2 第二次纸桥战役。

1883年,法国国会拨款550万法郎作侵越经费,任命殖民头子李威利为侵略军总司令,率领法军2000人先后攻占河内和南定。

接着又分兵进犯越南国都顺化及北宁、山西,局势岌岌可危。

越军望风披靡,清军观望不前。

“据《刘永福历史草》记载,法国第二次进犯北圻时,刘永福刚好回到广西钦州故里省墓。

” [6](P97)当赶回得知法国再次入侵北圻,刘永福马上收拾行李,率领黑旗军3000人在离河内西门十里扎营,派杨著恩率右营将士赶到纸桥,兵分三路布阵。

5月19日,刘永福发挥近战、夜战的优势,诱敌深入,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先下令大刀队执行巧计引敌上钩的战术。

法军冲杀出城,黑旗军大刀队纷纷扑地卧倒,速将预备好的猪血、朱砂涂在身上,假装战死。

待法军呼啸而过后,猛然翻身跃起,使敌兵腹背受敌,陷入重围,枪炮已不起作用,被砍得人头滚地,鬼哭狼嚎。

法军统帅李威利也被大刀队剁成肉饼。

这一仗打死敌军七画将军总司令李威利和五画校官副司令韦医(注:军装袖口镶白边,画多则官大)及以下军官30余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夺得军械弹药无数。

第二次纸桥战役,再次大大助长了越南军民与黑旗军的威风,同时也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野心。

经过两次纸桥战役,法军“一闻公名(指刘永福),心胆俱裂” [7](P200),只得躲进和内城内,不敢轻易出城挑衅。

越王为了表彰刘永福纸桥大捷的军功,晋升他为三宣提督,加赐一等义勇男的爵号,其他的黑旗军将士也一一论功行赏。

刘永福所领导的黑旗军,在纸桥战役中痛歼法国侵略军,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震惊中外的战例。

刘永福抗法,实质上是“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越人民传统友谊的组成部分,是配合了越南、中国乃至亚洲反帝斗争全局的壮举”。

[8](2)2.2 保台抗日刘永福与他的黑旗军抗法归国后,清朝政府命令刘永福以帮办台湾军务的官衔赶赴台湾,帮助办理台湾防务。

此时刘永福“年过六十,十年来未曾领兵作战,自己所率的黑旗军经多次遣散,只剩三百余人,军饷、器械又一时难以筹集,但他仍然毫不犹豫地领旨渡台赴任。

” [9](P123) 1895年6月清廷秘密派员与日本办理了台湾交割手续、台湾省巡托唐景崧携子出逃内渡后,刘永福被推举为抗日盟主,成为领导台湾抗日的核心人物。

2.2.1大战八卦山。

日军占领台北后,随即南下入侵新竹。

刘永福令副将杨紫云统领新楚军会同台湾生员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领导的台湾义民军与日军相持月余,大小20余战,歼灭大量日军。

1895年8月初,黑旗军联合徐骧等义民军会攻新竹,连获大捷。

8月中旬,黑旗军和台湾义军在大甲溪一带同敌人展开激战并取得全胜,缴获敌军枪械甚多。

8月底,日军对驻守彰化城外要隘八卦山的黑旗军进行偷袭。

日军从台中出发,开抵大肚溪北岸,隔溪侦察八卦山黑旗军排军布阵的虚实。

但侦察的行动被黑旗军发现,立即发炮攻击,使得前来侦察的高官伤重毙命。

日军恼羞成怒,次日强渡大肚溪,与黑旗军在八卦山附近展开激战。

黑旗军统帅吴彭年亲率七星队——黑旗军的敢死队火速援救,但日军依靠兵力和火力的优势,将七星队包围,四面围攻。

七星队奋勇抵抗,包括吴彭年在内,七星队300余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八卦山头,实践了吴彭年“宁死不放神圣海疆台湾”的誓言。

八卦山阻击战,是刘永福领导抗日保台斗争中最为壮烈的一场战斗。

此次战役中,打死少将山根信成等高官,击毙日本号称最为精锐的近卫师团1000余人,大大壮大了台湾军民与黑旗军的士气。

2.2.2 台南保卫战。

台南府城是台湾的历史名城,刘永福的抗日统帅部就设在台南。

为攻占台南,日军以海陆军5万多人对台南形成包围之势。

日军拟定兵分三路夹攻台南的计划。

“第一路由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主力军,约一万五千人,从彰化外围出击,占领嘉义,再沿大路,从正面直扑台南;第二路由伏见亲王率领第二师团的第四旅主力约一万三千人,从基隆乘船南下,在布袋嘴登陆,沿着水路,进逼台南侧面;第三路由陆军少将山口率领第二师第三旅主力约一万二千人,从台湾南端的枋寮港登陆,然后朝西北方向进军,切断台南后路。

” [10](P170)日军的攻台南计划相当周全,但一路以来都遭到黑旗军和义军的伏兵截击。

在嘉义,刘永福推行“联庄法”,坐镇指挥各路义军协力作战,一度连获大捷,杀敌近千人,并曾一度继克复云林、苗栗,反攻彰化。

黑旗军的胜利使日寇恼羞成怒,9月向台湾增派第二师团,10月8日疯狂进逼嘉义。

黑旗军在城外暗埋地雷,炸死日军700多人。

其余仓惶溃退,半路又被伏兵截击,死伤甚众,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亦重伤毙命。

翌日,日寇用大炮猛攻击塌城墙才得以拥入城中。

黑旗军与敌人展开巷战,但终因势孤力弱被迫退守台南曾文溪一带。

10月15日,日舰进攻台南东南的打狗港。

刘永福的养子刘成良率军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后来守卫炮台的兵士饥饿不能战,被迫退守台南。

这时,据守曾文溪的黑旗军和义军将士,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台南最后一道防线失守。

10月19日,日军大举进攻台南安平炮台,刘永福亲手点燃大炮,轰击敌舰。

当晚,日军攻城益急,城内粮尽弹绝,在艰苦的恶战中,士兵饥疲力尽,至不能举枪挥刀。

当时“城府内秩序混乱,刘永福欲冲回城内,部众极力阻道:‘各路倭兵大至,此城不可守,请公去。

’刘永福仰天捶胸,潸然泪下说:‘我刘某为国为民,今日受困已到极点。

’” [11](P33)在部众的极力劝阻下,刘永福被迫撤离。

21日,台南陷落,台湾全境被日军占领。

台南保卫战虽然最终归于失败,但表现了以刘永福为首的抗日军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气概,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据日本史学家的资料记载:‘日军投入49,835人的兵力和26,214名随军夫役,付出了近卫师团长山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近卫第二旅团长长山根新成以下4,642人阵亡牺牲的代价,花了4个月时间,才勉强地占领了台湾。

’据中方估计,‘侵台日军共50,000人,因伤亡和疾病而遣送回国者达32,000人,其中死者4,600人’,比在整个甲午战争中伤亡2,547人的损失大得多。

” [12](P33)可见,刘永福为首的爱国军民,把抗日斗争坚持到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推延日军进驻台湾的计划,展现了中国军民不屈不饶的民族情操,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作出了杰出贡献。

3、在反封建斗争中的贡献刘永福自幼就生活在贫穷的环境当中,不满腐败的清政府。

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的忠君思想影响,并且因为复杂的原因曾经接受清政府的虚衔,但早期投身反清斗争,中期与清廷貌合神离,晚期则和清廷彻底决裂,总的来看,也曾经为反封建斗争作出过重要贡献。

3.1 早期投身反清斗争刘永福早期曾投身反清斗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历史事实。

3.1.1 参加反清起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白银,加重人民的负担;加上地方官吏剥削、自然灾害、战争的耗费,使得人民雪上加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