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技术・检测早期梅毒螺旋体感染的4种方法比较ComparismofFourKindsofMethodsinDetectionforEarlySyphilisInfection张永乐,章松平,马兰,时代强,郑爱媚ZHANGYong—le。
ZHANGSong・ping,MAI_am,SHIDai—qiang.ZHENAi—mei[摘要】目的探讨检测早期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最适方法。
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快速血清反应(RPR)法对102例早期梅毒患者、30例非梅毒患者的分泌物、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感染(11P)检测,比较4种检测法灵敏度及特异性。
结果102例早期梅毒患者FQ.PCR检出92例(90.20%),TPHA检出86例(84.31%),TP-ELISA检出88例(86.27%),RPR检出70例(68.6%)。
30例非梅毒患者FQ.PCR和TPHA检测均(一),TP-ELISA检出1例(+),RPR检出6例(+)。
结论早期梅毒患者诊断首选FQ.PCR进行分泌物或溃疡创面渗出物检测TP.DNA,其次选用TPHA和TP—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RPR在梅毒感染早期检出率较低,易出现漏栓现象。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血清反应[中图分类号]R7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089(2008)02一0118—02为了提高早期梅毒的诊断率,笔者采用4种不同方法对102例早期梅毒患者和30例对照者进行临床检测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102例早期梅毒患者为2006年2月一2007年1月本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者,所选病例外生殖器均有典型硬下疳表现,且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出梅毒螺旋体,经临床确诊为早期梅毒患者,其中男52例,女50例,平均年龄30岁。
30例对照者来源于本院2007年1月~2007年2月产科住院患者。
1.2试剂仪器rQ.PCR试剂购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TPHA试剂为Et本富士株式会社提供,TP・ELISA试剂购于广州中山生物,RPR试剂购于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ABl7900核酸自动检测仪,美国BIO.RAD伯乐酶标仪,芬兰原装Proline移液器。
1.3方法102例患者和30例对照者同时对其分泌物及血清采用FQ.PCR、TPHA、rI’P.ELISA、RPR4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患者用无菌棉拭子取溃疡或糜烂部位分泌物,对照者取尿道口或阴道口分泌物,分别置于无菌试管备用。
同时采集全血2mL离心分离血清备用。
VQ.PCR检测向无菌棉拭子标本中加入1mL生理盐水振荡1rain,转入1.5mL的离心管中,13000r/rain离心5rain,弃上清,向沉淀物中加入核酸提取液50灿振荡混匀5s,100℃干浴10rain,转入4。
C放置30rain,13000r/rain离心5rain,取上清2斗L进行PCR检测,扩增条件为93。
G2rain1个循环,93℃45s、55℃60s40个循环。
血清TPHA、TP—ELISA、RPR的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I.4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14[作者简介】张永乐(1976一),男,陕西省安康市人,医学学士,主管检验师,从事临床分子诊断研究工作。
2结果2.14种检测方法的结果RPR检测检出率分别与FQ-PCR、TPHA、TP.ELISA3种检测法比较x2值分别为14.5l、6.34、9.11,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rQ.PCR、TPHA、TP・ELISA、3种方法检出率比较x2=1.608,P>0.05无统计学差异,见表l。
2.24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见表l。
FQ—PCR的敏感性、特异性比其他3种检测法高,TPHA、TP.ELISA的敏感性、特异性比RPR检测法高。
表1102例患者和30例对照检查者4种检测结果比较例注:敏感性=梅毒患者阳性例数/梅毒患者总的检测数,特异性=非梅毒患者阴性数/非梅毒总数。
3讨论RPR检测法是一种将牛心磷脂抗原结合在标准的活性炭上,因梅毒患者血清中含有抗类脂抗原的抗体(反应素),这种抗原与梅毒患者血清中反应素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通过观察是否有凝集颗粒来判断是否存在梅毒感染。
因白蛋白对胶体颗粒有保护作用,形成亲水薄膜,胶体颗粒受到保护失去吸附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可能导致不能形成较大的凝集颗粒,血清中如果出现白蛋白多于球蛋白时将会出现假阴性反应,同时梅毒患者血清中抗类脂抗原的抗体产生在梅毒感染3~4周后才出现,在此前检测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反应。
这也正是早期梅毒患者RPR阳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早期梅毒阳性率68.60%,与文献报道一致…。
同样在很多疾病过程中机体也会产生抗类脂抗原的抗体旧J,此时如果与牛心磷脂抗原结合也会出现凝集阳性反应,此时就需要排除相关疾病。
TPHA检测是间接血凝法测定人血清中梅毒螺旋体的特异性抗体,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强的特点,被称为梅毒的确诊实验旧J。
TP.ELISA为双抗原夹心法,同时检测IgM/IgG抗体,是近年来应用‘rP基因工程研制成功后建立的方法.灵敏度、特异性较高H1。
在梅毒感染早期IgM抗体最早出现,所以TP.ELISA检出率要较TPHA和RPR检出率要高,但是在lgM尚未出现时也存在漏检现象。
IgG出现较晚,一旦出现将可终身存在。
FQ—PCR(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技术¨J,其敏感度,特异性均较高,试剂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标本(分泌物)留取无创伤,患者乐意接受,且结果报告迅速。
因在传统PCR基础上加了荧光探针,无需电泳和紫外线观察,杜绝了产物污染的来源,有效的防止了假阳性的产生。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早期梅毒患者诊断首选FQ—PCR进行分泌物或溃疡创面渗出物检测TP—DNA,其次选用TPHA和TP—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RPR在梅毒感染早期检出率较低,易出现漏检现象。
[参考文献】[1]郭兑山,郭津津,张劲东,等.梅毒螺旋体抗体ig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建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3):224—225.[2]宫晓红,张连萍,韩峰.早期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709—710.[3]王芳,成海.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2):135—136.[4]C∞troR,PrietoES,SantoI,eta1.EvaluationofmenzymeimmunoassaytechniquefordetectionfordetectionofantibpdieaagainstTreponemaPallidum[J].JClinMicrobiol,2003,41(1):250—253,[5]任广睦,王英元.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
16(4):243—245.[收稿日期]2007-07-30[修回日期】2007・10-25高频电灼联合干扰素、5一氟尿嘧啶治疗尖锐湿疣162例疗效观察祁淑英1临床资料162例患者均为女性,为2004年9月一2006年1月本科以外阴赘生物就诊者,详细询问病史,行妇科检查,取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尖锐湿疣”。
年龄17~55岁,平均36.7岁,发病部位大多数位于大小阴唇、舟状窝附近、阴道前庭、尿道口,其次为阴道壁、宫颈、肛周及直肠。
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8l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均在月经结束3—5天,采用0.5%碘伏原液消毒病灶,2%利多卡因局麻,治疗组采用疣底部注射5.Fu(上海旭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疣体部位高频电烧灼,功率为35—40w(从疣体中心至近皮肤处功率顺次由大到小逐渐调节),力求彻底消除湿疣组织,术后注射基因工程重组人a-2b干扰素(商品名:安达芬,安徽安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100万U,隔日肌注1次,连续4周为1疗程。
对照组仅对疣体进行高频电烧灼。
术后两组患者均口服抗生素5天,保持外阴清洁,两组病人均在治疗时一次性去除所有病灶,术后每个月复查,共6个月。
如有复发则重复治疗。
1.3疗效判定标准u剖治愈为病变全部消退,6个月内无新皮损出现。
复发为治疗后6个月内无再感染史,在原发皮损部位及其周边5Him内出现新的疣体。
1.4统计学处理采用×2检验。
2结果2.1治疗结果见表1。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9.97,P<0.01)。
治疗组复发的8例患者经第2次治疗后均治愈;对照组复发的24例中,1例高频电灼4次、6例高频电灼3次、17例高频电灼2次后治愈。
2.2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均有局部疼痛及轻度水肿。
治疗组使用干扰素当天有轻度发热,流鼻涕感冒症状,第2、3天逐渐减轻,以后无异常,未作特殊处理。
表1两组尖锐湿疣治疗效果比较例(%)3讨论尖锐湿疣是HPV所致皮肤及黏膜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性疣状病变,传统的治疗方法临床复发率较高。
笔者采用高频电灼治疗尖锐湿疣,探头可以直接接触疣体组织,电波能够产生瞬时高热,碳化了增生的疣组织,并破坏疣组织生长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的基底部,从面破坏疣组织的生长;面干扰素能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患者自身抗HPV感染能力,防止HPV微粒的重新感染及亚临床感染,限制HPV病毒的复制,减慢病变部位细胞的分裂速度。
氟尿嘧啶是一种能够抑制细胞和选择性作用于代谢旺盛的细胞合成的抗代谢药物,通过免疫刺激作用抑制病毒复制,氟尿嘧啶单一用药时,起效较慢,去疣效果并不理想,但防止复发,其疗效是肯定的旧J。
本研究采用5-Fu基底部注射,达到了使病损局部药物高浓度持续作用的目的,从而使尖锐湿疣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高频电配合干扰素、5.Fu治疗尖锐湿疣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孙力,丁秋允,闫立.电灼术联合消疣灵治疗尿道口内尖锐湿疣[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8):508.[2]晏洪波,刘辉,吴宁.氟尿嘧啶棉拭子预防尿道口尖锐湿疣复发[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3):197.[中图分类号]R752.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089(2008)02一Oll9—01【收稿日期]2007-06-25[修回日期]2007-09-30[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妇科,青海西宁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