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宪法学比较宪法学是现代宪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比较方法分析不同国家宪法现象的独立的学科。
在价值与事实、规范与现实、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冲突与融合中,人类将更加珍惜通过长期的宪政实践所积累的经验。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从宪法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制度、宪法运行等方面对当今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既注重于对主要国家宪法中共同内容的介绍,更着力于对有关国家宪法的不同规定及其实践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对比剖析,突出了不同国家宪法内容的差别及其宪政实践的特色,有助于认识和感悟当今世界各国宪法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性,加深对宪法学课程中所学一般知识与理论的理解。
时事分析:附1:美国“9·11”十年附2:微博言论及其界限附3:梅普组合新时代?附4:英国最高法院两周年附5:美国总统为何多是法律人?附6:救援中的日本自卫队附7:悦悦事件的比较思考附8:没有宪法的国家附9:人类性别、公民身份与权利保障附10:残疾人火车票半价的思考附11:居民身份证法修改附12:公务员招考中的歧视现象附13:从防艾到少数人权利保障附14:普京的选择:权力还是人民?导论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性质(一)比较宪法学的概念对于比较宪法学是属于宪法学的一门学科,还是属于比较法学的一门学科?在学术界也是存在着争论的。
1、“宪法学”+比较→宪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宪法学是研究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比较宪法学则是从比较对照的角度加深对宪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的科学。
2、“比较法学”+宪法→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宪法或比较宪法学,是比较法的一个部门,它是对作为各国根本法-----宪法或首要部门法进行双边或多边的研究。
这两种意见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比较宪法学研究的方法与对象的特点。
总的来看,以研究对象的一致性来看,比较宪法学与宪法学有着很大的关联;从研究的方法与原理来看,比较宪法学又是比较法学的一个分支,要遵循比较法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则。
(二)比较宪法学的性质1、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比较宪法学2、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宪法学二、比较宪法学在我国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宪法学首先是从西方国家中发展起来的。
运用比较方法探索宪法发展规律,是宪法学理论研究中常见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1890年布戈尔(Burgess)所写的《政治科学与比较宪法》米尔恩的《宪法的国际化》、罗文斯坦的《比较宪法学总论》等(一)清末立宪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实行新政立宪1905年清廷的“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二)民国时期王世杰的《比较宪法》(1927年)王世杰、钱端升合著的《比较宪法》1936年版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还有程树德的《比较宪法》(1931年)、丁元普的《比较宪法》(1931年)、章友江的《比较宪法》(1933年)、周逸云的《比较宪法》(1933年)、费贡的《比较宪法》(1933年)、马质的《比较宪法论》(1948年)等。
(三)新中国成立后1.在制定1954年宪法时期,围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开始了对外国宪法的研究,并在学术研究中进行一定范围内的比较宪法学研究。
除了参考苏联宪法、东欧宪法外,还参考了旧中国宪法、法国宪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
2.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宪法学进入了其“曲折发展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停止时期”,比较宪法学研究没有得到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
3.1978年后,中国宪法学进入了恢复与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修改1982年宪法前后,比较宪法学的研究价值与成果受到普遍关注,学者们也开始自觉地运用比较研究来思考中国宪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比较宪法学的目的与意义1.服务型。
2.交往型。
3.文明型。
4、理解型。
四、比较宪法学的内容、体系1.比较宪法学的基本范畴2.制宪过程的比较3.宪法文化形态的比较4.宪法文本、语言、结构的比较5.宪法诉讼形态的比较6.对世界政体模式变化的比较五、比较宪法学的学习方法1.掌握外语,为独立看阅相关语言国家的资料打下语言基础。
2.要紧密结合外国宪法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3.要紧密关注外国宪法知识及其实践的最新变化、最新发展。
4.要将中国宪法放在世界范围内:在研究、比较的过程中对中国宪法文本及其实践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宪法概念一.宪法的概念一定的宪法概念是特定宪法观的产物,宪法概念的成立与演变是受宪法观的支撑的。
(一)西方国家的宪法观1.实证主义的宪法观2.决断主义的宪法观3.整合主义的宪法观(二)我国的宪法观1.宪法是根本法:2.宪法的阶级本质:二.宪法的功能(一)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在于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免受国家权力侵害提供有力的保障。
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特点:(1)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性(2)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整体性(3)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发展性(二)作为调整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律,其功能也在于直接调整国家机构之间的权力关系。
案例: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关于总统是否必须签署联邦法律的决议1998年4月6日《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07规定:“如果俄罗斯联邦总统自收到联邦法律时起的十四日内将其驳回,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得按照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的程序重新审议该法律。
如果在重新审议时,联邦法律未加任何修改获得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各自院三分之二多数投票赞成时,俄罗斯联邦总统得在七日内签署和公布该法律。
”三.宪法规范的效力(一)宪法的效力――宪法与国际条约宪法与国际条约之间如果发生冲突,该如何解决?1.条约优越说。
2.宪法优越说。
3.折中说。
第二节宪法基本原则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二)基本人权原则(三)法治原则(四)权力制约原则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一、一般意义上的宪法基本原则(一)人民主权原则1、主权理论首创者:法国人让·博丹:主权具有最高性(不受外来权力限制)、永久性(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权力)、不受限制性(不受法律约束)。
修正者: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集大成者: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从社会契约的角度论证了人民主权理论。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理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一定的差异:1.逻辑立论的不同。
2.对“人民”的界定不同。
3.人民主权的政治体制的不同。
2、人民主权原则的宪法形式表现一是,宪法序言中表现的人民主权原则二是,宪法规范体现的人民主权原则:第一种是,宪法规范直接确认、明确宣布主权属于人民。
第二种是,间接宣布主权属于人民。
3、人民主权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一是,人民主权的所有和行使的问题二是,人民主权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人权原则世界各国体现基本人权的形式:1.以人权宣言为序言,同时规定一定数量的公民基本权利:2.序言中确认基本人权原则,然后在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具体规定:3.宪法中专列一章(节)确认基本人权原则:4.并不规定基本人权原则,只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基本人权原则适用的问题:1.如何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
2.如何处理基本权利之间的冲突。
(三)法治原则宪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2.法治在宪法中的体现:一种:在宪法序言中明确宣告为法治国家。
一种:在宪法正文中明文规定是法治国家。
一种,虽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样,单从其它内容、文字可以推敲出宪法以法治为基本原则。
3.法治原则适用的相关问题:一是,后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的借鉴与移植问题。
二是,法律与习惯规则之间的关系。
(四)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分权制衡原则和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监督原则的总称。
1.分权理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近代分权理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2.权力制约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一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二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权力监督关系二、代表性国家的宪法基本原则(一)日本宪法的和平主义原则一、序言中表明的和平宪法二、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的战争。
三、为达到放弃以国家权力发动战争的目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布包持陆海空军即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2、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执行问题。
3、宪法第9条与修宪争议。
(二)英国的议会至上原则第二编宪法诉讼制度一、违宪审查的模式:(一)立法机关审查模式:英国优点在于,能实现宪法监督的最高性、全权性、附属性和一体性(第482-483页),保证了其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的最高地位,实现了违宪审查的权威性;由于其最了解立法原意,也能充分实现审查的准确性。
然而,缺点在于代表机关的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也影响了进行立法是否违宪审查的实际功效。
(二)普通法院的审查模式:美国1.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案例: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个判例开创了司法机关审查违宪法律的先河。
马歇尔在判决中所阐述的宪法理论影响了整个美国的宪法发展史。
在该案中,马歇尔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与精湛的法律技艺,将复杂的政治斗争化解为法律原则的斗争,以政治上法官任命的失败为代价赢得了确立司法审查原则的胜利。
2.美国普通法院违宪审查的基础美国各种社会因素互动整合的结果。
(1)分权制衡理论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2)各州违宪审查的实践是违宪审查制度的社会基础。
(3)判例法与先例拘束原则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制度基础。
(三)专门机关审查模式:法国与德国规范法学代表凯尔森奥地利最早在1920年设立了宪法法院。
德国宪法法院违宪审查的特点:1、违宪审查权限于宪法法院所享有。
2、违宪审查程序的启动不以争端为前提条件。
3、宪法法院的受案范围比较宽泛。
案例:德国的“西南重组案”(BverfGE1,14)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源于1799年宪法下的“护法元老院”。
法国1958年宪法案例:法国的“结社自由决定案件”二、宪法监督模式的移植与发展:以韩国的经验为例第一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第一共和国时期1948-1960年)第二阶段:宪法法院模式(第二共和国时期,1960-1961)第三阶段:最高法院模式(第三共和国时期,1961-1972)第四阶段:宪法委员会模式(朴正熙执政的第四共和国时期1972-1980、全斗焕执政的第五共和国时期1980-1987)第五阶段:宪法法院模式(1988――至今)《韩国宪法法院法》明确规定了宪法法院的职责:1、根据普通法院的提请,进行法律、法令违宪与否的审查;2、弹劾案件的审判;3、涉及解散政党的案件的审判;4、涉及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与地方自治团体之间以及地方自治团体之间权限争议的案件的审判;5、宪法诉讼的审判。
第三编国家及相关制度一、政权组织形式政治思想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政体进行了探讨和分类,比如亚里士多德、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布丹、以及洛克等,基本上都是遵循的以执政者人数为标准对政体进行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