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预习、梳理教材知识点。
二、重点学习文本特征,必备知识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得出结论。
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横向、纵向。
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论点就是作者的主张、观点,有时候作者回会用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明确地将其揭示出来,有时候将其隐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
论据是作者用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要求比较强,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体系,文章中的所有观点结论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2、观点材料之间契合度要高;3、论述类为本的语言要具有严密性,如下定义要精准,做判断要有分寸。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查某个专业知识。
所以,读文的重点就是理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
读文方法步骤一:边读边标关键词(参考教材上读文示范)1.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2.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3.某些指代词;4.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5.提示信息的词;6.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义2.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
)(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2)依据关键词概括(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词句间的关系。
学会解读文本1、阅读下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章的思维结构图。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
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第1段举草婴和贺有直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
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
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2段是如何得出“匠心之道”的内涵的?③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
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
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
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第3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④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
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
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证过程有什么特点?⑤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
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
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本段作者对“离”的态度是什么?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
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守、破、离”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一段与前文是什么关系?综合以上阅读分析,画出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2、阅读下文,边阅读边划出论点,并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①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②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
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选生老病死的命运。
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关”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③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
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
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
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
16 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
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
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
④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有序。
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义。
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貴。
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⑤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
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
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
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镶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⑥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
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
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
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菜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
摘编自《<菜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序言》详细分析作者的论述思路,划出本文的思维结构图。
3、阅读下文,边阅读边划出论点:总论点,分论点。
(1)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2)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3)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4)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5)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6)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