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张晓琳汪洋*李爱科(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摘要:真菌毒素是某些有害真菌产生的分子质量小、化学性质稳定、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也给畜牧业和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物理、化学脱毒法存在着营养成分流失、脱毒不彻底等问题,而不能被广泛应用。
生物脱毒法不仅避免了上述缺点,还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安全环保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脱毒方法。
本文对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生物脱毒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生物脱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研究人员探求实用高效、经济可行的真菌毒素生物脱毒方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真菌毒素;生物降解;生物脱毒;微生物中图分类号:S816.17;S3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真菌毒素(mycotoxins)是某些真菌在污染谷物或者食品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其引起的中毒症状被称作是真菌毒素中毒症状(mycotoxicoses)。
目前,已经发现真菌毒素的种类达400多种,其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性质多种多样,主要的毒性作用包括致癌作用、遗传毒性、致畸作用、肝细胞毒性、中毒性肾损害、生殖紊乱和免疫抑制。
真菌毒素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及牲畜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也造成了相应的经济损失。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25%的农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约2%的农作物因污染严重而失去营养和经济价值,造成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
另外,2003年末至2004年秋,由于养猪行业大量使用发霉玉米,动物出现多种并发传染病,养殖场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
据调查,仅河南省死亡猪只就达1 000万头。
如果以平均每头100元计算,经济损失达10亿元;如果再考虑饲料转化率低下、动物药品消耗增加,则2004年中国范围仅养猪业损失就在100亿元以上[2]。
因此,如何解决真菌毒素对粮食和饲料的污染,对改善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人类食品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毒素污染饲料的脱毒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脱毒法。
虽然物理、化学脱毒法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存在操作困难、降低饲料的营养品质和适口性等缺点[3-4]。
与物理、化学脱毒法相比,生物脱毒法具有作用条件温和,对原料的感官性状、适口性等影响极小,增加原料营养价值等优点,被认为是最佳脱毒方法。
随着物理、化学脱毒手段弊端的不断出现和人们对迅猛发展的生物技术优点的认识增加,国内外利用微生物进行毒素脱毒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而且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了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生物脱毒作用除了包括微生物通过酶促反应将毒素转化成低毒或者无毒产物的生物转化作用之外,还包括将毒素黏附在其细胞壁上形成复合物而达到去除毒素目的的吸附作用,后者通常不改变毒素分子本身的结构,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本文针对饲料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对近年来国内外真菌毒素生物脱毒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真菌毒素的生物脱毒1.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AFT是一类由多种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产生的二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5],现已分离出B1、B2、G1、G2、B2a、G2a、M1、M2、P1等18种之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
AFB1广泛存在于玉米、高粱、花生粉、豆粕、棉籽粕等饲料原料中,其危害包括降低动物产乳量及产蛋量,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以及致癌、致畸和致突变。
对AFT生物降解的研究较早,已发现多种真菌和细菌都具有降解AFT的能力。
真菌中的树状指孢霉(Dactylium dendroide)[6]、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7]、寄生曲霉[8]、茎点霉(Phoma sp.)[9]、白腐菌(Trametes versicolor)[10]、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1]、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12]及食用真菌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13]都具有生物降解AFT的作用。
虽然这些真菌能够降解AFT,但是降解过程缓慢并且不彻底[6-13],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
在20世纪末,国内研究者刘大岭等[12]首先发现假蜜环菌E-2的粗酶液可使样品中的AFB1含量减少80%;随后,该真菌产生的AFB1降解酶得以分离纯化[14],其编码基因也得以成功克隆和表达[15]。
另外,对该脱毒酶的固定化技术和酶特性研究表明,此脱毒酶的理想反应条件是中性pH,高水分的体外反应体系,比较适合在植物油、酱油、啤酒以及牛奶等液体反应体系中进行,难以在籽实、饼粕等低水分饲料原料中直接应用[16-17]。
细菌降解AFT的报道并不太多,Lillehoj等[18]首先发现橙色黄杆菌(Flavobacterium aurantiacum)具有去除溶液中AFT的能力。
后来,Smiley等[19]研究发现橙色黄杆菌能产生一种脱毒酶,该脱毒酶通过酶促作用使AFT达到降解。
Hormisch等[20]从煤田附近污染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能够同时降解荧蒽和AFB1的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fluoranthenivorans)。
Teniola等[21]也从多环芳烃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DSM 14303和分支杆菌DSM 44556T,它们分泌的胞外酶都具有较高的降解AFB1的能力。
Alberts等[22]通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液相质谱技术,对红串红球菌降解AFB1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对AFT的消减是由于其产生的酶的生物降解作用。
另外,李俊霞等[23]以香豆素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初筛,以AFB1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复筛,获得1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该菌株对100 μg/kg 的AFB1的72 h的降解率达到85.7%。
1.2 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OT)OT是由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中的某些菌株产生的具有毒害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
OT是污染谷物食品与饲料的重要真菌毒素,共有A、B、C和α 4种衍生物,其中毒性最大、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产毒量最高、对农作物的污染最重、分布最广的是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
OTA能对肾脏和肝脏产生损伤作用,具有致畸性、致癌性和免疫毒性等多种毒性,对动物和人体健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OTA由异香豆素通过酰胺键与β-苯丙氨酸相连形成。
OTA分子结构中的苯丙氨酸基团是其毒力基团[24],其生物降解通常是将OTA水解为低毒的赭曲霉毒素α(ochratoxin α,OTα)和β-苯丙氨酸[25]。
在细菌降解OTA方面,研究显示动物的胃肠道微生物通常能有效地降解OTA,特别是在反刍动物中[26-27]。
Madhyastha等[28]研究发现,非反刍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也能影响OTA的生物降解率,OTA的降解率可能与盲肠和大肠中微生物的多少有关。
Hwang等[29]对37种细菌进行筛选后发现,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能在乙醇无机盐培养基中将OTA降解为OTα。
Fuchs等[30]筛选到1株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VM20可以降解OTA,并且通过人类肝肿瘤细胞微核试验对该菌株的脱毒效果进行了生物学验证。
Petchkongkaew 等[31]从泰国发酵大豆产品中分离到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M21对OTA的降解率达到92.5%,其中的降解产物之一是OTα,其降解机制可能是该菌株产生的羧肽酶(carboxypeptidases)的酶促分解作用。
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细菌同样具有降解OTA 的能力,降解产物为OTα和L-β-苯基丙氨酸[32]。
Shi等[33]从新鲜的麋鹿粪便中分离到的1株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CW14,该菌株不仅能够抑制OTA产生菌——曲霉菌的生长,还具有高效降解OTA的能力。
Böhm等[34]报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芽孢杆菌(Bacillus)、酵母菌(Saccharomyces)都具有一定的OTA降解能力,但降解产物的结构、毒性以及这些微生物在毒素污染饲料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某些真菌如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TJM8A8和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NRRL2710都具有降解OTA的能力[35-36]。
除了霉菌之外,Péteri等[37]发现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CBS 5905不仅能吸附OTA,还能通过羧肽酶将OTA降解为低毒的OTα。
1.3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具强烈致畸作用的生殖系统毒素。
ZEN能导致家畜生长速度下降、免疫抑制、繁殖障碍等。
近年来,对ZEN生物降解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据报道,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IFO 7063可以通过分泌碱性水解酶——泛解酸内酯水解酶,将ZEN转化成无雌激素性质的产物,水解酶编码基因zhd101也已经被成功克隆和表达[38-39]。
Molnar等[40]从白蚁的后肠中分离出了1种新酵母菌——解毒毛孢酵母(Trichosporon mycotoxinivorans),它可以成功地将1 mg/L的ZEN降解成无毒的非雌激素类化合物。
Altalhi 等[41-42]研究发现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ZEA-1具有降解ZEN的能力,编码此ZEN降解酶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也获得了表达。
另外,一些根霉菌,如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小孢根霉(Rhizopus microsporus),也具有降解ZEN的能力[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