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 论证思路(过程)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复习 论证思路(过程)教学设计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论证思路(过程)》教学设计复习内容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论证思路(过程)。

学情分析我校初三年级8个班做过两篇议论文课前检测,发现学生普遍阅读习惯较好,都有圈画关键词,只是圈画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还需要加强。

在答题方面,其中《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的两道选择题的平均分为 3.98分,《匠人与大师》一文的两道选择题为4.29分。

然而,论证思路分析题的得分情况则更令人担忧,《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一文的平均得分只有1.27分,《匠人与大师》的平均得分稍为高一点,有1.36分,其中能拿4分的同学不多,占11%,拿到0分、1分、2分的同学占了大多数。

分析原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把“论证思路”分析题理解为“论证方法”分析题;第二,没有准确理清文段的层次,没有一个同学有划分文段层次的标记;第三,理了层次,但分析不透切,表述不清晰,或表述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段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1、强化圈点勾画意识,快速把握文段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高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几段的论证思路(过程)的能力。

3、熟练掌握答题模式,增强规范答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提高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的论证思路(过程)的能力。

教学思路首先,先展示学生的阅读文章,比较学生做题时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明白考场上阅读文章时通过圈点勾画,可把文章“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快速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论证思路分析题的题型、答题思路和答案模式,按“通读、勾画、分层”,“分析、明确、概括”,“表述、规范、作答”等步骤对《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一文的论证思路分析题进行分析和答题指导,并让学生对《匠人与大师》的部分答案进行评分,从而巩固掌握的知识。

接着,通过让学生分析几段的论证思路的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题技能。

再次,进行强化训练,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答题技能。

最后,布置作业,巩固复习内容。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完成下面的课前小测试题,老师分析学生答题情况。

孩子,踮起脚尖够一够曹文轩①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

对于一般阅读大众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

因为世界并不需要有太多深刻的人。

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②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

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③现在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

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

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

如果我们不在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④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

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

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

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

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

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

这种阅读的过程是尖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

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⑤阅读行为,特别是孩子的阅读行为,当不是放任自流的。

我们应当有所安排,有所倡导,有所规约,甚至有所裁定:一些书值得去读,而一些书可少读。

孩子的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一样,它应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

介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阅读从自在状态抵达自为状态。

⑥这种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更大的愉悦。

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只满足于停留在简单轻松的层面上。

深阅读的愉悦来自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

阅读者的乐趣不仅有来自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过程中。

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带来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⑦轻而易举地获得,是一种愉悦;艰难追问与挖掘之后忽有所悟,是一种愉悦。

前一种愉悦不需要付出,后一种愉悦则需要付出。

我们究竟应当更喜欢哪一种愉悦呢?难道我们不需要思考吗?不需要对孩子们去说吗?⑧“轻而易举地获得”其实这一说法未必准确。

轻而易举倒是真的,但未必可以获得——轻而易举,常常是不能有所获得的。

唾手可得的露天矿藏是有的,但,通常情况下,矿藏都在地表之下,甚至是被深深覆盖的,是需要我们花力气开掘的。

⑨应当告诉孩子们:有效的、高质量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

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

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1、综合全文,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要针对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的现象,提出要培养孩子深阅读兴趣的培养的观点。

B、文章第⑤段中加点的“自为状态”的含义是:有专家、校方和家长介入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限定的深阅读状态。

C、文章第⑧段画线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不花气力的阅读,常常是没有收获的。

D、文章标题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作者是在社会正处于深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提出这样观点的。

2.依据本文意思,下面对“浅阅读”和“深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阅读意义而言,浅阅读可以满足一般人的消遣享乐,而深阅读可以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水准。

B.就文本选择而言,浅阅读读的是浅显的、不费脑筋的书,而深阅读读的是具有一定高度的、乃至于深奥到晦涩的书。

C.就阅读状态而言,浅阅读处在没有引导的放任自流的自在状态,而深阅读是有计划、有规约、有选择的自为状态。

D.就阅读收获而言,浅阅读能够使人轻易而举就能获得长久的愉悦,而深阅读需要花气力来获得探究的愉悦。

3.第⑥段怎样论述“有深度的阅读能给他们(孩子)更大的愉悦”?请简述论证思路。

(4分)参考答案:1、D 2、D 3、首先提出“具有深度的阅读能给孩子更大的愉悦”的观点;接着运用对比论证,比较分析“浅阅读”和“深阅读”带给孩子的不同愉悦;最后得出“深阅读”的无论哪一种愉悦质量都超越“浅阅读”的结论。

(二)匠人与大师(梁衡)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

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

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

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

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

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

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

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

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

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

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

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

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

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

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依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大师需要创造精神,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艺,不断构思新的东西。

B.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之间,大师站在“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在学科综合性运用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大师比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师要求更高。

D.大师不自持一技、不自炫一艺,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

2、综合全文,对文章内容和语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

B、第③段画线句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两者又形成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

C、第⑤段画线句是证明“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这个观点的。

D、文章用语准确,如第⑥段加点的“可能”一词,既强调了“我们”和大师之间的业绩差距,又兼顾到特殊情况。

3、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