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论证思路及例题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具体分析议论文某个文段或者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2.了解议论文的结构与论证思路的关系,熟悉一般答题格式。
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论点
例题:①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
②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③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
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
④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⑤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问:请你简要分析上述文字的论证过程。
解题分析:
(3)解决问题(结论):得出什么结论;强调什么中心论点;号召人们什么;补充论证了什么。
B、
论点在开头:
格式: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最后得出……的结论。
论点在结尾:
格式:首先举了(引了)……例子(名言)(从正反两方面),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了……的观点)
例题: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正由于课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问:说出论证过程
例题:要不耻下问。
〈〈论语? 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
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
自古以来,有成就
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会谈到“不耻下问”。
我国南北朝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
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
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象小学生那样,拜
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
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
④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
⑤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⑥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2011年河北)
说出本段的论证过程:
(1)、概括解题思路
分层次——找观点——辨方法——学模式
(2)、答题模式:
首先,
接着,
,
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
②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
③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
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2011年安徽省)
(6)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
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
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
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
⑴提出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这一观点。
⑵举了家庭生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
⑶引用古人的观点来告诉我们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始终,我们一定要珍惜。
参考答案:本段文字首先提出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这一观点,接着举了家庭生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最后,引用古人的
观点来告诉我们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始终,我们一定要珍惜。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师范读书时,正由于课外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才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人生观。
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事评论,令满座皆惊。
这些不正得益于课外阅读吗?)高尔基说:“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一级,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概念。
”文学使人聪慧,历史使人博识,哲学使人善辩……)总之,读课外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举毛泽东课外阅读进步书刊,确立伟大人生观的例子,论证读课外书可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接着,用高尔基的话论述书籍对人类的伟大作用。
最后提出,课外阅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形成正确人生观。
外
)满目疮痍。
他们往往把旁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把旁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痛苦,整天处于一种极不舒畅、极不安宁的景况之中难以解脱,无来由的恨是他们唯一的心理活动。
试问,这样的人生尚有何乐趣可言?)更有甚者,读者熟知的“三国”故事,其中就有周瑜因妒而气死自己的例子。
虽然这种极端并不多见,但嫉妒伤身确是事实。
)至于由嫉妒引起的不良行为,诸如造谣、诬陷和打击,更是可能触犯刑律,其下场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
说说第4段文字是怎样证明本段
先摆出本段论点: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
然后用喻证法将嫉妒比做毒虫,论证了嫉妒会损害人们的心理健康;再举周瑜因妒而气死自己的例子,论证嫉妒确实伤身;最后列举因嫉妒而害人的例子,证明了嫉妒害人也损己。
•首先指出“不怕”的精神历来被人赞颂,接着举出野牛的例子论证“怕”会输得丢
人的道理。
最后由牛及人进一步论证“怕”才丢人的道理。
答题示例:
首先提出“从一个人与人如何交往,尤能看出他的做人”的观点(1分);接着举出孔子做人最强调一个“信”字的例子正面阐述(1分),再从做人不诚信的危害进行反面论证(1分)。
(语言表达通顺(1分)没涉及具体内容只给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