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编号:jy20140201项目负责人:廖新元参与人员名单:何云富、肖奎兴、左永胜李成松、高昌明、杨通书饶高琼、艾如青、邱瑞伦孙维莲。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景阳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高效课堂是从学生出发的教育。

从学生出发,也就是要从学生的权利、兴趣、基础、能力出发,变教中心为学中心,这个变化很耐人寻味,它的基本隐喻是:1、捍卫学生学习的权利;2、为学习提供一切必需的条件;3、一切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

高效课堂的核心教育思想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它的目标和追求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建设未来!1、学习兴趣是人生学习的起始动力,为终身学习提供心理支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社会自然人在世界之林中要生存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创新。

新的基础教育课改核心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个核心目标的实施与完成,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广义)的激发和培养为前提。

所以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求知欲,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当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就能使其整个认识活动活跃起来。

兴趣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这时,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吃苦受累,被人强迫的事,而是来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是一项充满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达到“乐学――学乐”境界。

2、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是外在乐趣,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主动发展,就必须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好学、乐学、善学,激活学生思维,体验学习乐趣,形成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潜移默化)。

3、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

”智力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学习,它是一项高度智力化的脑力劳动,它要求学生同时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专心致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地提高。

这种积极脑力劳动本身就是对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锻炼,并且,学习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大脑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也就越大,相应地学生智力的被开发程度也就越大。

4、学习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广泛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广泛的学习兴趣会推动学生广泛地猎涉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从而使他们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潜移默化,融合百家,自成一家。

既丰富了知识又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

积极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开阔视野中,明辨是非,识别真假,分清美丑,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浓厚的兴趣会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更重要的是,广泛、积极、浓厚的兴趣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充实、有意义,还能够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变得高尚,心理变得健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教育理念有:“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的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这些教育理念的变化都充分说明了现代教育教学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兴趣、情感、信念的培养和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份。

兴趣是人们从事或探究某种事务活动的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源。

而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自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或技能的心理支持平台,同时也是一种自发的、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情绪体验和内部动力。

动机是直接激励或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它是在人的生活活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和满足各种需求而产生的。

人的绝大多数动机都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动。

无论是物质的需要或精神的需要,只要它以意向、愿望或理想的方式指向一定的对象,并激起人的活动时,就可构成活动的动机。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1、教育心理学理论从信息论、控制论、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无论人们进行什么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必须有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心理活动要有效地进行,又必须保持一定的“觉醒水平”。

觉醒水平表明大脑神经细胞处于一定能量状态,它可以吸收、分析、判断、储存信息。

这是心理活动的最起码水平。

在学习活动中。

觉醒水平表明大脑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抑制状态。

这样,神经纤维通道的有关部分就保持高度畅通,因而“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在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

从心理活动的视角看,这种最佳状态只有在兴趣浓厚,情绪热烈,聚精会神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在强迫、压制,程度不同的苦恼和烦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有关学习的神经纤维通过信息的传输是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的。

因为上述干扰(紧迫感、苦恼、烦燥)必然会使神经细胞中应当抵制的部分变为兴奋,应当兴奋的部分则受到抑制。

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脑力劳动,要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需要较好的智力,还需要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以及顽强的毅力,自信心等性格特征。

2、学习心理学理论学生贪玩好动、记忆力强、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遇事总好问个为什么?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积极主动参与并能获得心理感应。

快乐教育理论:人类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

快乐是人与外界事物或与他人处于和谐境地,使人处于超然自由的状态。

而快乐的情境常常伴生兴趣,兴趣使人产生接近或愿意接近事物(的情感),产生钻研、探索、创新的愿望,从而又孪生快乐。

也正因为这样,快乐为智慧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情感背景。

在实践中,一旦兴趣衰退趋势出现时,由兴趣引起的快乐情感状态对维持兴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维护、激活作用,用快乐的松懈活动解除兴趣集中带来的紧张,用快乐的向往提供兴趣再生和巩固的动力,而这种效应是一切学习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认知方面的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情感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在学生兴趣、态度和自我观念中体现出来的。

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得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

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学习,消极的情感态度会防碍学生的学习。

苏霍姆森斯基教育思想也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知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出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

提高课堂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为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服务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六、实验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

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实验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现状与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本课题以个案分析和问卷分析为主,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七、研究过程(一)通过调查找出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课题组成立后,我们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和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

广泛查阅资料,初步掌握同类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另一方面,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方案、规章制度的制定,实验经费的预算与落实,确保课题实验研究正常开展。

其次,我们实验教师每学期都要制定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进行实验小结,并把它们纳入到教师年度考核中。

第三,我们从调查学情入手。

确定6个班的36名学困生(学习失趣),长期跟踪调查他们的学习行为、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兴趣。

调查结果表明:“学困”原因是受家庭影响的4人(父母在外打工靠寄读或是单亲家庭);受社会影响的5人(进网吧打游戏或打工也能挣钱思想影响);受智力因素影响的2人(生理障碍);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25人(想玩、不想学,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

他们中间有兴趣特长的35人(这些兴趣特长都不稳定,不突出)。

然后我们针对这36名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在:1、逃避学习。

不愿上课,上课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

2、焦虑过度。

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3、注意力分散。

学习动机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

4、厌倦、冷漠的情绪。

5、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

6、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二)通过研究、归纳、总结得出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纯的策略实验教师主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调查研究与个案分析。

(1)调查学生喜爱的学科,从学科的内容、性质上找途径。

我们对全校1305名实验学生统计得出:喜欢语文学科占86%、数学82%、自然98%、社会90%、体育100%、音乐100%、美术100%、劳动98%,心教97%、活动课100%。

这组数据说明了:那些趣味性强、娱乐性大、活动性强的学科学生喜欢上;那些知识性强、思维密度大的学科,学生兴趣不太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