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辨证用药 注意剂量 注意疗程 辨别溶媒
规范操作
输液器具
皮肤试验
皮试是使用最广泛的筛查过敏体质的手段,使用
其可以判断因潜在半抗原或完整蛋白质引起的过
敏反应。 如青霉素有很强的致敏性,采用皮试方法,阳性 不用药,阴性可用药,使过敏反应减少。
皮肤试验
药品 皮试阳性率 皮试阴性者致 人群中致敏率 敏率
卫生部全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班
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吴嘉瑞
(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背景
1999~2006年,全国中药注射剂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30%,2008年销售排名前十位中成药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 了其中的六种。 截止2009年,中药注射剂产业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每年有4亿人次使用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抗肿
规范操作-配液、滴速
配液时应注意药液配制顺序、加药方法,尤其
2.1%(7/347) 15.4% (62/402)
黄芪多糖粉针
12.3%(55/448)
清开灵粉针剂
3.0%(4/132)
0.4%(1/224)
4.5% (6/132)
清开灵注射液
7.6%(10/132)
0.4%(1/224)
9.1% (12/132)
双黄连注射液
5% (8.3%)
0.9% (2.6%)
新中国成立后,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4年
12月,武汉制药厂对柴胡注射液进行了重新论证
并批量生产,成为新中国大批量生产的第一个中 药注射剂品种。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我国陆续研制成功了茵 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
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瘤、抗病毒以及一些急症的治疗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
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讲座背景 2001-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频繁 出现中药注射剂(8个品种);2006年,鱼腥 草注射剂因严重ADR被暂停使用。 截止2009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整体中药 病例报告的72.64%,其中严重不良反应占中药 严重病例报告的76.57%。
热证误用温热药物,易导致耗损阴津;
寒证乱投寒凉药物,易导致损伤阳气。
辨证用药
双黄连注射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清宣风热。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适用于病毒及细菌感染的上呼吸道感 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辨证用药
清开灵注射剂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 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 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烧,以及脑血 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而引起不良反应。
辨证用药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本质的概括。如风寒表证、风热 表证、肝阳上亢证等等。
注意区别证、症、病。
中医是辨证和辨病相结合。
中药பைடு நூலகம்射剂需要辨证吗?
辨证用药
中药注射剂也是中药,也应辨证。临床中, 辨证失误、用药不当,甚或不经辨证、随 意滥用,是导致中药注射剂ADR原因之一。
•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数量多,多用
于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用于耐西药的细菌及病毒
感染、不耐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
• 如双黄连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 、穿心莲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②补益类
• 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虚证。 • 如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 芪扶正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鹿茸精注射液、
辨证用药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证:恶寒喜暖、面色白、四肢不温、小 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或紧。 热证:恶热喜凉、喜渴冷饮、面色红赤、 四肢灼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红苔 黄、脉数。
辨证用药
• 康莱特注射液
•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消肿散结。适用
于不宜手术的气阴两虚、脾虚湿困型原发
性肺癌及原发生性肝癌。配合放疗、化疗
8.6% (31/360)
谨慎用药
一般情况,不首选注射剂
双 黄 连
双花
连翘
黄芩
无毒
ADR
静脉注射
谨慎用药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无毒
严重ADR
注射给药
审慎配伍
国家ADR监测中心调研显示:
合并使用抗菌药物的高达 82.79%; 合并解热镇痛药的超过25% 6种以下——58%
6-10种——32%
2009年,国家启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
讲座背景
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达69万余份,中 药占总报告的13.8%,其中中成药占99.7%,中
药注射剂占50.9%,饮片不足0.4%。
中成药报告数量排名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 射剂有17个品种。 中成药的严重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占87.2%
• 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 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易在消化道失活。如某些动物药成
分以多肽为主,口服存在胃肠道失活和难以通过生物膜吸
收等问题,如静脉注射,则具有可靠的药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优势特点
• ③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患者处于神昏、
惊厥等状态或存在消化系统障碍均不能口服给药。采用
注意疗程
说明书上一般有给药的疗程,临床遵照执行时
也要把握“中病即止”的原则。 中药注射剂的优势在于快速取效,适用于急症 处理,对于慢性病证,风险比口服用药大。 因此,病情缓解后,可改用口服制剂,避免长
期使用注射剂带来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辨别溶媒
溶媒是小容量中药注射剂输入静脉的载体。药液被溶媒溶 解或稀释时,药液内微粒会剧增,而不溶性微粒可引起静 脉炎、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局部组织坏死等。溶媒的选 择对于保证药物成分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 射液、华蟾素注射液等宜选5%葡萄糖注射液(5%GS) 复方苦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双 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宜选用0.9%氯化钠(NS)。
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对中期晚期肿瘤患者
具有一定的抗恶病质和止痛作用。
辨证用药
• 参附注射液
•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
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感染性、失血
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
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
等。
辨证用药
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苔白,大便溏薄,
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气阴两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 燥,烦渴欲饮,午后潮红,小便短少,大 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等 为常见症的证候。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给药途径
• ③局部病灶注射:将中药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病变 部位,如银黄注射液注射于眼部,治疗病毒性结
膜炎。
• ④穴位注射:少数中药注射剂可以穴位注射,如 复方当归注射液小剂量穴位注射,对各种急慢性 劳损、关节疼痛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①清热类
注射用脑心康、肾康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③活血类
•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心肌 梗死、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 • 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 射液、香丹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脉 络宁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④抗肿瘤类
辨证用药
• 黄瑞香注射液
•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
寒止痛。用于风寒湿邪浸袭而致的风湿性
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及坐 骨神经痛等病症。
注意剂量
中药注射剂有其安全用量范围,随意加大剂量也
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医务人员应对剂量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应严格按 照说明书推荐或规定的剂量给药。 中药注射剂的量效关系和最佳剂量的确定需要药 效、药代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对肿瘤的治疗侧重于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机体免 疫力两方面,作为抗癌的辅助治疗药。 • 如艾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
消癌平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猪苓多糖注射液
等。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临床分类
• ⑤祛风类
• 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 如穿山龙注射液、当归寄生注射液、丁公藤注
射液、黄瑞香注射液、雪莲注射液、正清风痛
11-20种——9%
合并用药 情况普遍
20以上——1%
审慎配伍
* *
穿心莲
审慎配伍
莲必治
穿琥宁
炎琥宁
审慎配伍
中药注射剂宜单独使用,说明书上也要求避免与 其它药物混合静滴,但两组或两组以上液体序贯
静滴的情况还较普遍。
确实需要两组或两组以上液体治疗的情况下,需
适当间隔一定时间,防止两种药物在血液中混合
中药注射剂使用沿革与现状
给药途径
• 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
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四种。
• ①静脉注射:静脉注射主要有静脉推注与静脉滴
注两种形式。静脉注射起效迅速,常用于急救。
• ②肌内注射: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一般 在臀肌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量一般为1-5ml。
注剂型。
剂型变化:2ml/支——10ml/支,50ml/瓶, 100ml/瓶——20ml/支; 发展到鱼腥草素钠、合成鱼腥草素钠、新鱼腥草 素钠等多个制剂品种
鱼腥草注射液事件
1988年-2006年5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 收到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258例。
名称 总例数 严重病例 死亡 过敏性休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