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归经的影响摘要简要介绍中医归经,中药炮制以及中药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并根据近代研究解释中药炮制对药物成分的改变,以及对药物作用部位的改变。
关键词归经;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对归经的影响1归经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用药提供依据。
1.1归经简介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
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
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
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
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
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
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1.2理论基础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体不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
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
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1.3确定依据1.3.1药物特性:每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些医家(特别是古人)有时也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尢以五味多用。
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片面性,即便是将其特性合参时也不准确。
1.3.2药物疗效:前人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步认识到每种药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围,以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
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1.4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阴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肚经等。
1.5临床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
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不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它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
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表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1.6归经药的功用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2)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
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
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
中国名医张仲景也认为药物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或须皮去肉,或支皮须肉,或须根去茎,或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
后世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繁多,说明中国中药炮制学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制药技术。
2.1中药炮制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
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为了适应患者病情和体质等不同需要,对某些药物通过炮制来改变或缓和其性能,以达到治疗目的。
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解表作用缓和,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中药出除了通过配伍和制成一定的型外,还可通过炮制手段来提高其疗效。
如,无胡醋制增强其生物碱在水中的溶解度;蜜炙款冬花,由于蜂蜜的协同,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自然铜煅淬后,可增强散瘀止痛作用。
中医对疾病的症状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的趋向则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药物通过炮制,可引药归经或改变作用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可清上焦之实热;柴胡、香附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某些药材,体积较大,质地坚硬。
如,鸡血藤、厚朴、藿香、丝瓜络、磁石、虎骨、羚羊角、象皮等。
这些药材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才便于配方和制剂。
中药在采购、运输、保管过程中常混有沙泥、杂质、霉败品或残留非药用部分。
因此,在炮制前,必须经过分离和洗刷,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以保证临床用药剂量的准确。
如,根与根茎类药的芦头(残留茎基)、皮类药的粗皮(栓皮)、动物类药的头、足、翅等均应除去。
2.2中药炮制的作用四气五味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每种药物经过反复临床验证、系统归纳和推论而得出来的高度概括,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
中药炮制则常对药物的性味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药,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减低苦寒之性,即所谓以热制寒,可以抑制其偏,称之为“反制”;若用胆汁炮制黄连,却能增强黄连苦寒之性,即所谓寒者益寒,称之为“从制”。
升降浮沉是表明药物作用于机体时的趋向。
一般而言,辛、甘味药,多为温热药,属阳,作用升浮;苦、酸、咸味药,多为寒凉药,属阴,作用沉降。
大凡生升熟降。
故药物经炮制后,可以改变作用的趋向。
如黄柏原系清下焦湿热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就能兼清上焦之热;归经是以不同药物作用于不同脏腑经络为依据,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是药物功用与适应范围的一种归纳。
如,杏仁止咳,故入肺经;生姜止呕,故入胃经。
药材往往需要经过炮制或制成半成品后,才能方便有效地用于汤剂和其他中成药的制备,以适应临床的实际需要,发挥更大疗效。
如清宁丸中的大黄用黄酒多次蒸制之后才能供用,否则药力太猛易产生腹痛等副作用;2.3中药炮制对中药理化性质的影响中药经加热、水浸及用酒、醋、药汁等辅料炮制处理后,使某些药物的理化性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有的成分被溶解出来,有的成分被分解或转化成新的成分,有的成分其浸出量有所增减。
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中药药性与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药炮制前后理化性质的变化,对探讨中药炮制的原理和正确掌握炮制工艺,具有重大意义。
2.3.1含生物碱类药物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有似碱的性质,能与酸结合成盐,多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游离生物碱一般都不溶或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酸、氯仿、等有机溶媒,亦可溶于酸水(开成盐).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情况下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
如,草乌中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经高温处理后,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原碱,减低草乌的毒性;而对某些受热影响疗效的中药,则应少加热或不加热,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以生用为宜。
2.3.2含甙类药物甙的溶解性能,常无明显的规律,一般能溶解于水和乙醇中,有些甙也可以溶于氯仿和乙酸乙酯,但难溶于醚和苯。
因酒易溶解甙,所以炮制辅料常用酒。
又因甙多溶于水,故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以免溶解于水或发生水解而受损失,如甘草、秦皮、大黄等。
2.3.3含挥发油类药物挥发油是指经水蒸气蒸馏所得到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通常也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活性成分,大多具有芳香气味,常温下可以自行挥发而不留任何油迹,大多数比水轻,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及脂肪油中,在70%以上的乙醇中能全溶,在水中溶解度极小,常呈油状液体.在许多中药中含有挥发性的香气物质,如《雷公炮炙论》中就提到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不可用火处理,对菌陈注明“勿近火”。
2.3.4含鞣质类药物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实质上也属于甙的一种,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中,在医疗上常作为收敛剂,用于止血、止泻、烧伤等,有时也用作生物碱及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剂。
鞣质能溶于水和乙醇等极性较大的溶剂中,特别易溶于热水,生成胶状溶液,故某些含有鞣质类的药物用酒制可以增强其疗效,但用水制时应尽量少泡多润,不宜用热水泡洗。
2.3.5含有机酸类药物有机酸大多存在于果实类的药物中,低分子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制时应尽量采用少泡多润,防止有机酸流失。
药物中有机酸也可因加热而被破坏,如,山楂炒炭后,有机酸被破坏约68%,酸性降低,其刺激性也随着降低。
有些含有机酸的药物,往往和含有生物碱的药物共制,以提高其溶解度,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