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试题:00级期末答案

鱼类学试题:00级期末答案

2000级《鱼类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5%)1.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卵(胚胎)、仔鱼和稚鱼这3个发育期的统称。

2.模式标本:在原始描述发表时,由命名者于若干标本中所选定的一个标本,或记载时所根据的单一标本。

又称正模标本。

Or:供作新种根据的标本,包括正模标本、副模标本、统模标本、选模标本。

3.降海洄游:主要生活在淡水而洄游到海洋产卵的鱼类繁殖洄游。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疏带)和狭窄环片(密带)的统称。

5.食物选择指数:消化道中某种食物所占百分比与水体食物基础中该种食物所占百分比的比值,表示鱼类对某种食物的喜好性和选择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10%)1.A;2.A;3.D;4.A;5.A;6.B;7.A;8.A;9.A;10.A三、判断题(10%)1.D;2.D;3.W;4.W;5.D;6.D;7.D;8.W;9.D;10.D四、简述题(35%)1.软骨鱼类→盾鳞或无鳞;鳃孔5-7对;雄腹鳍具鳍脚;尾鳍多为歪型尾;鼻孔腹位。

硬骨鱼类→硬鳞、骨鳞或无鳞;鳃孔1对;雄无鳍脚;尾鳍多为正型尾;鼻孔在头背面。

2.合鳃目→两鳃孔在头腹面愈合成v形裂缝;无胸鳍;如有腹鳍为喉位;无鳞。

鳗鲡目→两鳃孔正常;具胸鳍;如有腹鳍为腹位;无鳞或被圆鳞。

3.①收集食性分析材料:取样→处死→生物学测定→解剖观察(胃、肠的充塞度等级)→固定样品→称食物重②计算:a凶猛鱼类K=100(S/W),b温和鱼类K=10000(S/W);总充塞指数:所有食物重量/体重,分充塞指数:某种食物重量/体重→凶猛鱼类。

4.①按主要食物的类群划分: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碎屑食性。

②按食物的生态类群划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游泳动物,周丛生物和碎屑,水生植物。

③按所吃食物类群的多少或广狭划分:广食性,狭食性,单食性。

5.第II型:P=K﹢D,K>D>0 →以补充群体为主。

特点:个体较小、生命周期短,多数种类寿命仅2-4龄,最高6-8龄→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简单;性成熟年龄多为1-3龄,繁殖力高,增殖潜力大;多属此类型:颌须鮈、蛇鮈、逆鱼、鳀、沙丁鱼等。

资源利用与保护:在水域强大的捕捞压力下,大型经济鱼类资源均衰退,但该类型仍能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水域鱼类小型化。

故该类型一般不宜作为繁殖保护的对象,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应限制以利大型经济鱼类的发展。

五、论述题(15%)1.要点。

水利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江湖隔绝→阻断鱼类河湖洄游通道,索饵、越冬和繁殖洄游不能正常完成;影响鱼类产卵场→产卵场迁移、消失、规模缩小或不能正常完成胚胎发育,产卵时间延迟;破坏水域生态系统→生活环境条件受影响等。

围湖造田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大面积减少鱼类生活水体,降低水域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破坏产卵场而使生物多样性下降,产量大幅度下降等。

2.要点。

A.分支鳍条≥7枚(若5~6枚,则侧线下弯或不完全):鲌亚科:A.分支鳍条>14枚;腹部具较发达腹棱;D.分支鳍条7枚;无须。

鳑鲏亚科:体呈卵圆形或长圆形;A.起点在D.基部下方;♀生殖时具产卵管。

鲢亚科:口腔内具咽上器官;眼侧下位;左右鳃膜相连但不连于峡部。

鲴亚科:下颌前缘具锋利角齿;D.具硬刺;咽齿主行为6-7枚;无须。

雅罗鱼亚科:眶下骨系除第4块外均不同程度地为小,无第6块眶下骨;侧线鳞常>50(草、青、赤眼鳟例外);无腹棱;咽齿1-3行。

鱼丹亚科:眶下骨系通常为大形,至少前3块如此,有的具第6块眶下骨;侧线鳞<50;无腹棱或有但不发达;咽齿2-3行。

A.分支鳍条≤6枚鲤亚科:A.具硬刺,后缘有锯齿。

裂腹鱼亚科:A.基部和肛门两则各有较大型鳞片一行(臀鳞);体被细鳞或无鳞。

野鲮亚科:左右上颌骨的背突彼此相连与前上颌骨构成内口前室;咽突特化,其后突向后扩展成平扁状;咽齿3行或2行;D.无硬刺。

鲃亚科:无内口前室;咽突简单;后突侧扁;咽齿3行;D.具硬刺或无。

鳅鮀亚科:须4对(颌须1对,颐须3对)。

鮈亚科:须1对或缺如。

六、计算题(15%)1.出现率=80÷(125-25)=80%。

2.拟鲤对钩虾竞争尖锐程度=100×0.00406÷0.7g=0.582000级《鱼类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答案一、名词解释(15%)1.Age Group:。

2.同物异名:同一种或亚种鱼类,因各学者命名的相异而有不同的学名的情况。

3.江湖半洄游鱼类:在湖泊中肥育或越冬而到江河中繁殖或越冬的淡水鱼类。

4.年轮: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疏带)和狭窄环片(密带)的统称。

5.成熟系数:性腺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是描述性腺相对大小的指标,可用于衡量性腺发育程度和鱼体能量资源在性腺和躯体之间的分配比例。

二、单项选择题(10%)1.A;2.B;3.B;4.A;5.C;6.D;7.A;8.B;9.B;10.B三、判断题(10%)1.√;2.√;3.×;4.√;5.√;6.×;7.√;8.×;9.×;10.√四、简述题(35%)1.鲤形目→上颌骨发达;无颌齿,具下咽齿;有顶骨、续骨、下鳃盖骨及肌间骨;第三与第四躯椎不愈合;体被圆鳞或裸露,无骨板;鳍无棘。

鲶形目→上颌骨退化;具颌齿,无下咽齿;无顶骨、续骨、下鳃盖骨及肌间骨;第二、三、四(有时第五)躯椎彼此固结;体裸露或被骨板;胸鳍、腹鳍常具1枚强大的棘。

2.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元,是最重要分类阶元。

从形态学方面来看,同一物种在形态构造上应有相同的特征,不同物种的形态特征有间断性即无中间类型存在;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配育并与其他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即同种能够自行交配繁殖,种间则杂交不育或生殖隔离。

定义:物种是繁殖单元,由既连续又间断的种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又是分类单元。

3.①采集研究鱼类年龄与生长的材料:取背鳍或第一背鳍前半下方、鱼体正中部或侧线上方中间的鳞片(不能采集侧线鳞和再生鳞);或采集其他骨片组织(耳石、鳃盖骨、脊椎骨等)并进行处理(切割、磨薄、脱脂等)。

②测量并记录:进行生物学测量并记录体长、体重、性别等生物学性状与数据。

③鉴定鱼类年龄:在入射光或透射光下,依据鳞片或骨组织上的年轮特征鉴定其年龄。

④测定生长:测定各生长年带的半径并进行生长退算。

⑤计算各生长指标:生长比速、生长常数、生长指标。

⑥建立生长方程:依据其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生长方程进行模拟,计算其各项生长指标(理论生长起点年龄、生长系数、平均渐近体长和渐近体重、生长拐点年龄、拐点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等)。

4.①广食性:杂食性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不特化。

②狭食性:多为只食植物性或只食动物性食物的种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特化。

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一般较难适应。

③单食性:仅食动物或植物中的一定类群(非一种)。

青鱼→螺类;草鱼→水草;凶猛鱼类→鱼类。

5.第III型:P=K﹢D,D>K>0 →以剩余群体为主。

特点:①个体较大、生命周期长,寿命一般在6-8龄以上,多在10龄左右→产卵群体年龄结构复杂。

②性成熟较迟,一般在3-5龄以上→种群世代更新慢,增殖潜力较小,如鲢、鳙、草鱼、青鱼、鳡、大黄鱼等。

③生命周期特别长(可达20-30龄以上)、性成熟特别迟(>10龄):鲟、鳇→间隔2-3年才产卵一次,种群增殖潜力特别小。

④性成熟晚、补充群体慢,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资源利用与保护:资源遭到破坏后种群数量一般不易恢复,是水域鱼类资源保护的重点对象。

若该类型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以补充群体和低龄剩余群体为主,年龄结构简单化、低龄化,初次性成熟年龄提前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应积极保护。

五、论述题(15%)1.要点。

过度捕捞:鱼类种群丰度下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经济鱼类比重下降和结构低龄化或小型化,低质鱼类比重上升,最后导致鱼类资源衰退和枯竭。

水域污染:包括工业污染(“三废”、石油等)、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生活用水污染(含磷等生活污水)、放射性污染(核电站等)、卫生防疫用药污染和渔业自身污染等。

对鱼类资源的主要影响是:引起水质变化,造成鱼类呼吸困难、急性死亡、畸变、内毒,损害鱼体内脏组织器官,生长受阻,毒物富集以及水域富营养化等。

2.要点。

①鳍棘:无→低等,有→高等;②腹鳍的位置:越靠前越高等;③鳞片的类型:进化顺序:盾鳞→硬鳞→圆鳞→栉鳞;④眶蝶骨:低等真骨鱼类存在,高等真骨鱼类趋向消失;⑤顶骨:低等鱼类左右顶骨紧密相连,高等真骨鱼类由上枕骨分隔;⑥上颌:初级上颌低等,次级上颌高等;⑦肌间骨:低等真骨鱼类存在且多,高等真骨鱼类无;⑧鳍条与支鳍骨数目:鳍条数>支鳍骨数→低等,鳍条数=支鳍骨数→高等;⑨鳃间隔:有→无,表示低等→高等;⑩嗅叶:低等→分化为嗅球和嗅束,高等→不分化;等等。

六、计算题(15%)1.(100-20)×80%=64尾。

2. 拟鲤对钩虾竞争尖锐程度=100×0.00406÷0.7g=0.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