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我们现在有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有无人机、工业机器人,还有快递机器人等很多种机器人。
将来机器人老师能否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我认为是可以的。
因为人们可以把许多老师的经验汇聚到机器人老师这里来进行教学。
但是机器人不能代替人,人是有精神的,是有情感的,是有哲学头脑的。
人的精神情感、哲学加起来,使得这个人可以用最小的能量做出最好的事情。
所以我们现在要培育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要他们汲取外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
所有这些驱动,是我们“人”区别于机器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编自褚君浩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材料二:一方面,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都需要加强。
另一方面,大家更为担忧的是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对此,不少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忧,“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
人工智能能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备课等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们的答卷,分析出错的规律。
这样教师就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情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思想体系等工作上。
不过,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以上这些改变将促进个性化学习。
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通过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虚拟助教也可以实现快速测评。
这些都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摘编自陶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材料三:国际上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未来360多种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对各行各业进行排序,结果显示教育职业排名很靠后,教师被替代的可能性仅有0.4%。
这说明了教育的特殊性,教师拥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
但是如果充分考虑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影响,这一情况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
若智能化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个性化,那将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
可以大胆预测,若干年后,如果研制出像智能助理这样高度集成的、个性化的机器人,教师队伍将会面临另外一番景象,可能很多教师可以被取代。
当然,这个取代不是绝对的,人机结合可能是智能时代的普遍形式,人机结合的教育可能是未来教育的普遍形
态。
当机器能思考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1)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
在一个快速变化、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里,机器学会了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将难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2)提出问题的能力。
机器不难提出一些基于经验的简单问题,但是短期内还很难替代人提出深层次的尤其是由好奇心和兴趣驱动的问题。
(3)人际交往的能力。
机器与机器的交往主要通过机器语言实现,人际交往的核心素养主要基于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对他人情感的判断能力。
(4)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很大程度体现在方法论的创新上,而机器学习的方法、规则目前看都是人为规定好的,很难超越自我、实现自我创新。
(5)谋划未来的能力。
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如何平衡,是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已有的很多问题,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是对未来未必能够做出很好的判断。
(摘编自杜占元《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
4.下列对材料中“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因为人们可以把许多老师的先进经验都输入到机器人老师那里来进行日常教学,所以作者认为机器人老师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工作。
B.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备课等许多重复性的工作时间,还可以收集学生的答卷,并分析出错规律,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C.教育具有特殊性,教师有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独特性,因而在未来,教师这一职业是完全不会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
D.社会在快速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进步发展,因此学生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否则很难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机器人目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机器人是没有精神情感和哲学头脑的,机器人是不能代替人的。
B.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C.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可能,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可以实时分析大量数据,提供新的内容或指定的学习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反馈。
D.人类智慧的重要体现是平衡现实与未来,虽然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无法对未来进行谋划。
6.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述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应拥有怎样的品质与能力。
( 6分 )
4.C
5.D;
6.①挖掘自己的潜能,拥有健康的身心,汲取外界养料,修炼内在素质,凝聚驱动力量。
②培养创新力、创造力,培养综合素质和情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完善的思想体系。
③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谋划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