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醛氧化制醋酸的基本原理
乙醛氧化制醋酸基本原理
一、反应方程式:
乙醛首先氧化成过氧醋酸,而过氧醋酸很不稳定,在醋
酸锰的催化下发生分解,同时使另一分子的乙醛氧化,生成
二分子醋酸。
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
CH3CHO+O2 CH3COOOH (1)
CH3COOOH+CH3CHO 2CH3COOH (2)
在氧化塔内,还进行下列副反应:
CH3COOOH CH3OH+CO2(3)
CH3OH+O2 HCOOH+H2O (4)
CH3COOOH+ CH3COOH CH3COOCH3+CO2+H2O (5)
CH3OH+ CH3COOH CH3COOCH3+H2O (6)
CH3CHO CH4+CO (7)
CH3CH2OH+ CH3COOH CH3COOC2H5+H2O (8)
CH3CH2OH+ HCOOH HCOOC2H5+H2
(9)
3CH3CHO+3O2 HCOOH+ CH3COOH+CO2+H2O (10)
2CH3CHO+5O2 4CO2+4H2O (11)
3CH3CHO+O2CH3CH(OCOCH3)2+H2O (12)
氧发生反应生成1mol醋酸。
CH3CHO + 1/2O2 CH3COOH
44.05 16 60.05
1000 X
X=1000*16/44.05=363.2kg
即每1000kg乙醛需耗363.2kg纯氧(254.3Nm3)。
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采取氧气稍微过量,以提高乙醛的利用率。
使用纯氧氧化的装置,一般氧气过量5-10%,使用空气氧化的装置过量还要大些。
但氧气过多也是有害的。
一方面增加气相反应的危险性,因为气相中含醛超过40%,含氧超过3%就有爆炸危险。
另一方面造成乙醛深度氧化,使甲酸增多,影响产品质量,给后处理带来困难。
另外由于每个副反应几乎都伴有水的生成,使氧化液中总酸含量下降,水分含量升高,催化剂活性下降,从而影响氧的吸收。
在生产中,一旦醛氧比失控,要恢复正常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因此,实际操作时要根据中间分析结果严格控制醛氧配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醛氧配比是指纯氧,在比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氧气中氧含量波动实际上改变了醛氧配比。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及时注意氧气的氧含量,以便求得正确的醛氧配比。
6、气体分配
实际生产中,氧气或空气是分段进入氧化塔。
内冷式氧化塔分4-5节进塔,外冷式氧化塔分2-3节进塔。
塔内乙醛浓度是由下数第一节开始逐渐递减的,因而产生了第一
节进氧量大于其他各节进氧量的分配方案。
但是,对于采用新鲜锰的流程,进入氧化塔的是Mn++,尚无催化能力。
第一节进氧量过大,就容易进行无催化的不定向氧化反应,导致副反应加剧,而影响收率。
同时,氧气分布除了考虑传质因素之外,还要考虑传热因素。
因为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进氧量过于集中容易造成局部过热,同样加剧副反应。
因此,氧气分布以均匀为宜。
第一节在催化剂尚未活动时,进氧量稍微小一点;末节乙醛浓度很低,进氧量也不宜太大。
7、原料纯度
对氧化反应有害的杂质有水、氯及铋、镁、锌、钡、锡、钠、铅、汞等金属离子。
水与催化剂作用生成无活性的过氧化锰水合物,使催化剂中毒。
原料乙醛中含水量应小于0.4%。
当氧化液中含水量达4%时,氧化速度明显下降,冰点难以提高。
氧化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氧气(或空气)夹带的水;副反应生成的水;设备泄漏渗透的水。
要降低氧化液的含水量,要从设备、工艺、操作上去控制水源。
尤其是使用循环锰催化剂时,其活性高,遇水中毒的严重性就越大。
原料乙醛中如有氯离子,能使乙醛局部聚合变成三聚乙醛或四聚乙醛。
三聚乙醛或四聚乙醛是不能起氧化反应,在酸性介质中受热后即分解成乙醛进入气相,在气相与氧气反应酿成爆炸性事故。
乙醛贮存时间过长也会部分聚合而阻碍氧化反应,一般规程规定,乙醛在低
温情况下贮存不能超过一个星期。
铋、镁、锌、钡、锡、钠、铅、汞等金属离子是负性很强的负催化剂,它能抑制过氧醋酸的生气,对反应很不利。
即使少量的这些离子存在,对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
原料乙醛中的酒精,可与醋酸反应生成醋酸乙酯,这样既损失了酒精,又损失了醋酸,还增加了分馏上的困难。
一般原料乙醛含量应控制在99%以上。
醋酸锰中常含有少量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它们的存在对氧化反应不利,应注意控制。
空气中夹带的机油会粘在催化剂表面,使其失活。
采用空气氧化流程时,应注意除油、除水工作。
8、氧化介质
氧化液的主要组成是醋酸、乙醛、醋酸锰、过氧醋酸、氧气以及由原料带入和副反应所产生的水、甲酸、醋酸甲酯等等。
其主要组份醋酸和乙醛随塔的高度而变化。
塔底氧化液中醋酸含量约85%左右,乙醛含量约10%。
随着氧化反应进行,醋酸浓度不断递增,乙醛浓度则相应递减。
氧化液出口处醋酸含量控制在95-97%,乙醛0.5%左右,水分一般为1.5-2%。
9、气液接触
乙醛氧化反应是气液相反应。
其过程是气相中的氧首先向气液相界面扩散,通过相界面再向液相中心扩散,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被乙醛吸收进行氧化反应。
氧的扩散和吸收对过程的影响很大,它与气液界
面的搅动程度、气泡大小和氧气通过液柱的高度等因素有关。
气液相界面的搅动程度与通入氧气(或空气)的速度有关。
通气速度愈快,搅动愈强烈,气液接触面大而更新快,氧的吸收率就愈高。
但是通氧(或空气)的速度并非是可以无限增加的,因氧之吸收率与通氧速度之间不是呈简单的直线关系。
当超过一定速度时,气液之间无充分接触,氧的吸收率反而会下降。
此外,速度过大将会带出大量乙醛和醋酸,造成单耗上升,破坏正常操作。
分布板、分布管的孔径和开孔率与氧的吸收率成反比。
孔径小,开孔率低,可以形成较小的气泡和较高的喷射速度,增大气体表面积和对液体的搅动,有利于氧的吸收。
但过小时将会增加阻力,使供养(或空气)压力升高。
如果孔径过大,开孔率过高,不仅会造成气液接触不良,还会加大带出的醋酸量。
在一定的速度下,氧的吸收率与氧(或空气)通过液柱的高度成正比。
液柱高,接触时间增加,提高了吸收率。
同时气体的吸收溶解与压力有关,当气体通过液柱时,在液柱的作用下,促进了氧的溶解和吸收。
当液柱超过4m时,氧吸收率达97-98%,以后虽然继续增高液柱,但吸收率并无明显变化。
所以,氧气(或空气)进入氧化塔的位置应在液面4m以下。
10、空气氧化和氧气氧化
空气和氧气都可以作为乙醛氧化成醋酸的氧化剂。
用空气作氧化剂时,大量氮气的存在,使气液接触面上形成很厚的气膜,阻碍了氧的扩散和吸收,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此外,
大量氮气排放要带走乙醛,增加了乙醛的消耗。
当然,由于放空系统有大量氮气稀释,气相安全性好。
用氧气氧化,气流速度较小,气液界面的搅动也小,对传质有利。
一般控制氧气含量为95%左右,让5%的氮气参与搅动以求得良好的气液接触。
或者在氧气中掺入一定量的空气,均能达到强化气液接触的目的。
氧气氧化增加了空分装置,能耗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