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舆论环境的不断开放和电视媒体数量的骤增,电视媒体间的竞争力已经呈现出白热化的趋势;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风云突起,它们凭借着其开放性和交互性优势,正在迅速分流大量的电视受众。
现阶段,电视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有效争取受众呢?
明确自身定位,做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特色媒体,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价值传播者”的角色,使自己成为某些领域、某些理念的价值倡导者和传播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特色电视媒体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电视频道专业化。
曾经风行一时的频道专业化改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节目的类别区分上,而在国内目前这种传播网络区域化划分明显的环境下,频道专业化无疑使众多电视媒体原本狭小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因此,目前很多专业化频道出现了泛化的趋势。
而特色媒体是指形象鲜明、重点关注某些领域和话题、具有稳定精神内核的一类媒体。
相对于报纸和杂志等媒体,电视媒体在这方面较为薄弱,电视媒体往往更注重于各个独立栏目和媒体形象标志体系的建设,缺乏相对明确和统一的媒体定位和价值体系。
因此,在新形势下,电视媒体需要考虑为自己打上“标签”,明确自己的主要关注领域或话题,构建起相对统一完善的媒体理念和价值体系。
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角度来看,新形势下的电视媒体应该高度重视优质资源战略的运用,掌握自身重点关注领域内的话语权。
电视媒体间的竞争体现为注意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竞争,而归根到底,这种竞争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优质核心资源的占有和运用的竞争,资源本身也许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政策法规,也可能是品牌栏目,还可能是业界专家资源等。
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媒体,真正优质的核心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而掌握和运用好了一定的核心资源,媒体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例如央视一套对于重大政策的发布和解读、体育频道对重大赛事的转播权买断、安徽等强势卫视对于大剧的独播等,其实质都是一种对于优质资源的把控。
因此,作为一个有远见的媒体,非常有必要根据自身定位和客观环境,加强对相关优质资源的提前抢占,并通过将这些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来掌握最有力的话语权,确立自身在特定领域内的价值倡导者的优势地位。
从节目构架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应强化以品牌栏目为龙头的特色栏目群的建设,促进电视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众多电视媒体都把影视剧作为提升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对于影视剧资源的过分依赖使很多电视频道都变成了影视剧频道。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仅直接导致了影视剧资源的滥用,更从客观上抑制了电视媒体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利于电视媒体的长远发展。
应该看到,自办栏目往往能够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价值倡导职能,同时也更容易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卫视今年在加大电视剧的投入上、定位上,较其他卫视始终领先一步,红色经典独播大剧《地雷战传奇》和《红灯记》同时段全国排名第一,情感特色《人间》栏目收视率保持高位稳定,频道品牌影响力、满意度进一步扩大。
因此,相对于简单买卖关系的传统影视剧节目,以定制为主要特点的品牌栏目和影视剧(例如独播剧)正在成为强势电视媒体的长期选择。
电视媒体的晚间黄金时段正在由电视剧一枝独秀逐步演化成自办栏目与电视剧平分天下,越来越多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自办栏目在收视率和美誉度等方面全面超越了电视剧。
从报道技巧角度来看,电视媒体应该尊重和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传播规律,提高自身的引导水平,进而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同时受众的自我意识和思辨性也不断提高,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说教式、单面式的宣传报道方式难以再获得理想的效果。
这就给电视媒体的引导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所强调的,新闻媒体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电视
媒体在新形势下,能够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来挖掘讯息,本着对事实负责的态度提供全方位的讯息,以客观、思辨的方法来剖析讯息。
对于一般性的新闻报道,媒体可以多以相对中立的姿态出现,力求避免武断的、结论式的报道,将角色转为讯息的提供者,按照传播学规律帮助和引导受众自己完成分析,得出结论。
新形势下电视媒体应该提高营销意识,充分运用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特别策划。
常规节目和常规编排构成了电视媒体的常态运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区域一定时期内的媒体格局是泾渭相对分明的。
而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媒体营销则为突破常规格局提供了一种可能,对于此类事件的成功策划和编排往往可以使媒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既能够使强势媒体进一步彰显主流形象,巩固和拓展优势地位,也同样能够使弱势媒体突发奇兵,脱颖而出。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特殊平台,电视媒体可以使这种营销策划活动常规化、组织化,积极寻找最佳契机,然后集中力量,扬长避短,把自身的特色形象、品牌实力通过这样一个突破口集中释放出来,力争形成轰动效应。
传统电视媒体积极整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培养和激发观众的参与意识,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强化点对面传播的同时,有意识地强化点对点的关注与服务。
电视和互联网作为两个不同的媒介平台,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二者之间具有了越来越多的良好结合点。
互联网解决了电视资讯的时间留存问题,而电视等传统媒体不仅为互联网提供了海量权威讯息,也能够有效弥补互联网用户构成的局限性。
因此,电视媒体应密切关注新兴媒体的发展,积极整合互联网资源,通过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来实现双赢的目标。
此外,电视媒体还应该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认真总结和借鉴互联网媒体成功的经验,除了要不断强化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还应放低姿态,加大对个体、个案的关注和服务,进一步凸显电视媒体的功能性。
构建和完善日常化的节目量化评价和动态管理体系,用客观、科学、公平的规范和标准来稳定电视节目的质量,激励节目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电视节目其实就是一件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受不受消费者青睐,也就是受众的喜爱直接决定着一个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美誉度和影响力指标。
因此,我们需要转变以往那种完全跟着感觉走、跟着领导走的节目评价模式,构建一个以受众指标为主的科学评价体系。
从现实操作性来看,由于电视节目的表现好坏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结果,因此,至今尚没有真正完善的节目播前预测模型和评估体系。
但是随着定量监测数据和定性分析技术的不断优化,节目的播后评估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它不仅能够为节目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也可以直接为节目的动态管理提供直观依据,从而有力地推动电视节目的完善与变革。
总而言之,随着新兴媒体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涌现,当前的电视媒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种新形势下,一方面是电视媒体褪去了昔日神秘的面纱,内容日趋大众化、通俗化;另一方面却是电视媒体的运作与管理日渐成为一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