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作业

文学理论作业

文学理论教程论文题目浅谈言与意的关系姓名普成潇学号124030266院、系文学院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类指导教师曹静漪职称(学历)本科浅谈言与意的关系摘要:言意之辩始终贯穿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中。

中国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关于言意的文学理论,但是注重通过作品认识文学,而作品最主要展现的形式还是言。

因此言与意之间关系总是值得论证的。

关键词:文学作品的言;言作为意的媒介;言与意的关系文学作为作家本人的审美体验的在现,或是对世界得反映,或是再现历史画卷等。

存在的形式有各种各种,可以通过口头的形式、网络、印刷等为载体存在。

但都离不开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的客观事实。

[1]那么文学的语言和生活中语言有什么区别。

文学也是艺术,因此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因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因此它语言的性质也随之变化,马舍夫斯基在《艺术语与实用语》一书中做了解释:“在日常生活中,词语通常是传递消息的手段,即具有交际功能说话的目的是想对方表明我们的思想。

”再有就是:“文学作品则不然,它们全然由固定的表达方式来构成。

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特别注重词语得选择和配置。

比起日常实用语言,它更加重视表现本身。

”[2]文学是以语言为材料的艺术,文学语言虽然在很大程度与日常语言使用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但仍然还是有许多文论家对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做出了区分。

[3]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言语要清晰,又不能流于一般”。

[4]因此他主张多使用“奇异词”。

托那么存在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

托马舍夫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一种特殊的艺术性言语:“文学是具有自我价值并被记录下来的语言。

”[5]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当被作家记录下来时,显然它在生活中传递信息或是表达意愿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它是承载着作家的审美体验且还肩负着传达作家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灵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即使是一句平庸流俗的话,放到整个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作家的自我价值的感受。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结构学的内容了。

比如诗,同样的话语,不一样的排列,给读者不一样的期待。

即这样的排列让语言有了节奏,既然拥有了这样的节奏,那么读者的经验在提醒读者,就使得读者有了诗的期待,这样的语言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当然也有朱光潜先生提出的:“诗里有一个形式化的节奏,我们不能否认;不过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读者与作诗者都不应该完全信任形式化的节奏,应该设法使它和自然的语言节奏愈近愈好”。

[6]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结构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文学作品。

用结构主义的眼光来研究文学作品,就会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内在的一种限制,一种用语言构建起来结构。

这样难免视角会受到辖制。

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言并不是单纯的语言。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它的本质中少不了语言这个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中国通过作品来看文学,力求从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经验研究出文学的本质。

正如中国台湾学者王梦欧所说:“中国人不但爱好文籍而已,而且爱好具有文学性的记录。

这就说:中国人无论记录任何重要的生活行为,感情思想,都很讲究那点文学性,所以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哲理教训,生活记录,皆无异于文学作品,因此较早时期的文学批评,亦是面对着这广义的文学作品而作。

”[7]言意之辩始终贯穿中国美学,文艺理论中,这足以说明“言”在文学本体的重要性。

从作品本身研究文学,注重了语言,声音,技法,文体等形式方面的问题。

皮亚杰《结构主义》里说:“一个结构所固有的各种各样转换不会超出结构的边界之外,只会产生总是属于这个结构并保持这个结构的规律的成分。

”[8]。

而这样的起始点。

终究是以一种僵硬且不足的看法。

结构主义更多体现的文学作品的建筑构架,而言与意之间的层层传递并没有体现被关注到。

中国往往有很多关于言有意的说法,当然言意之说起于庄子。

《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尽其言。

”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得更为清楚:“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象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想;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从这些看法中可以知道,言构建象,象承载意,而意又反作用更加具体的塑造了象。

言、象、意,三者之间用互承互载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1953年发表的《镜与灯》一书中,归纳了西方文论中从古至今的四个文学理论视点,这就是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要素。

意来源于作者本身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而作家在向读者传递意的时候,用语言来构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并不是简单地文字的堆砌。

它包含了作家对世界的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凝合。

在作家与读者隔空对话中,作家正是通过言的表达向读者传递了他的意。

此言作为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媒介枢纽。

作家创作,读者接受。

可见,文学作品的语言已然从单纯的语言变成了担负着作家审美价值的载体。

对于中国传统观念来说。

语言并不限于单纯的词汇问题,刘麟生总结了三部分:字形。

字音和字义都对文学有所影响,其中涉及词语构成的形式美、骈文的形式美等,都是非常具有中国式特色的文学形式。

[9]再有刘麟生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到:“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以真善美为归,而达到目的的方法,不外激动人心的视觉、听觉和感觉。

黑格尔所以分艺术为目艺耳艺心艺,他拿文学属诸心艺。

但是文学如何激动心灵?仍不外以文字引起人的注意或者是为听觉上注意。

中国的文字,是先以视觉感人;西方的文字先以听觉上感人。

”[10]文字,即语言,放到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它既是包含了实用语言的作用,更加上升到了艺术语言的地位。

当然艺术语言并不是单单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意境”这个概念来自隋唐时代的佛学,也杂糅了先秦至魏晋的老庄、玄学思想。

[11]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12]进行了对意境很好的概括。

意境通过什么来表现,不外乎是文字,字音,字义。

司空图在在《诗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13]那么其中的“意象欲出”就以语言为媒介为枢纽,向读者展现出作家的意境。

再有“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

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

”遍照金刚《文境秘府论·南卷·论文意》[14]意从心而发,读者与作家隔空的交流,不受时空限制,体会作家的“意”,首先就是通过语言。

因此言是意的媒介,意的枢纽,用言来连接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共鸣。

更是让读者通过言来和作家对话。

意是月亮,而言是指向月亮的手。

意对于作家来说是作品本身的精华。

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非常重视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这主要有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形态。

[15]从作家本身出现,就有了表现说,表现轮是把文学视为主体内在性的体现。

作家以自己为中心,发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是主体内在向外的展示。

而没有读者参与的文学就不能叫做文学。

文学活动需要读者的参与,离开读者,文学就不存在。

在某种程度上说,作者也是读者,是其作品的第一个读者,没有读者的接受,文学作品仅仅是潜在的作品,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作品。

[16]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体,只有在读者的心里通过想象。

再创造才能够体会诗的意境的玄妙与幽思,因而文学作品与读者共同构建最美的文学意象与韵味。

[17]从作者与读者之间构建起来的连接,也很够更好的解释文学的本质。

文学作品呈现出来,需要给予作者(第一读者)心灵的慰藉,再给读者心灵的共鸣或是安慰。

从读者的接受的角度去感悟文学意境,已经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形象和情志了。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清代的叶燮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在这样的过程中,文学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读者之于文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成为文学的决定性维度。

而读者在这样的过程中,最主要是通过言的视觉冲击来完成这一完美体验。

言意之辩,总是贯穿了美学和文艺研究。

言载象,象呈意,意筑言。

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可分。

有了言的展现,才不会让意成为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雅物。

意作为那颗闪亮在文学作品中月亮,总要通过言来进行完美的阐释和连接。

参考文献[1]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2]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艺术语与实用语[M](1989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9,83~84[3]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7[4]亚里士多德·诗学[M](1996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0[5] 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诗学的定义[M](1989年版)北京:三联书店,1989,84~85[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1980年版)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219[7]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27~28[8]皮亚杰·结构主义[M](1996年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8[10]刘麟生·中国文学概论[M](1985年版)·,北京:中国书店,1985,1~4[11]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71[12]王国维·人间词话[M](1980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71[13]司空图·诗品·缜密[M](1979年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05[14]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M](1975)·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129~130[15]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9[16]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9[17] 阎嘉·文学理论基础[M](2005年版)·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4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