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自我认识

第二章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自我认识

也称光环效应
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可能被他的某种突出的特点所吸引,以致忽略了其他特点或品质。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例如:
•商人:唯利是图
•上海人:善于应酬、小气
•北方人:粗犷直爽、不拘小节
•胖人:性格乐观开朗
c.调整对自己的期望、确立合适的抱负水平,区分长期目
标和近期目标,区分潜能和现在表现。
d.找到成功的突破口。(从容易成功的事情做起,积累成
功的经验,体验成功的感受,恢复自信心)。
e.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行动成功。
(2)自我中心与从中
自我中心主要表现:
a.凡事从自我出发,只关心自己,一是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不顾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难点:深度觉察自己关系中的认知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一节认知与心理健康
一、人的认知
•是指认知活动或认知过程。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包括个体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表现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
•认知过程是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瘦子:小心眼认死理
•70后:工作狂
•80后:压力大
•90后:热爱公益
三 大学生的归因和归因调适
•归因的概念
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我们通常会提出“为什么”这个行为。等到我们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
•归因的控制点
•情绪问题与认知歪曲、不合理的信念相关
列举了小故事《两个秀才的故事》加以分析了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其优化
一 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的内涵
定义(布鲁纳):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和对群体的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其优化
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提升
步骤三: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学方法及手段(请打√):讲授□、讨论□、多媒体讲解□、模型、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结合短文,谈谈你对自我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热点难点问题解析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一个比较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
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加剧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时而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自我意识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认知情境的因素
空间距离和场合背景等。
二 大学生的印象及其管理
•印象:
印象即社会印象,主要指人们利用自己得到的信息资料对一定对象形成的整体看法。
•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及调适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具有强烈的影响。又称第一印象效应。
它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有比较强的固着作用,对以后交往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特性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判断。
调适方法:
a.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b.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c.凡事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3)过度追求完美
过度追求完美主要表现:
a.追求完美的大学生对自己持过高的要求,期望自己完美无缺,却不顾自己的实际状况。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矛盾
(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矛盾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其调适
(1)自负与自卑
自负心理主要表现:
a.自我扩张、高估自我,对自己的肯定评价有 过之而无不及。放大自己的长处,缩小他人的短处,人际交往模式是“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行”。
•内控型
积极、乐观、自信,主动性强……
•外控型
依赖、求助、等待或赌运气……
•大学生归因偏差的调适
理性分析——避免基本归因错误
换位思考——调整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偏差
客观归因成败——克服自己归因偏见
觉察投射——预防虚假一致的归因偏差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提升
一自我意识的概述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或自我概念,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大学生社会认知的特征
社会知觉的三个共同特征:
(1)社会认知的选择性。
(2)社会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社会认知的投射性。
•社会认知的途径
(1)面部表情
(2)身体语言
(3)言语表情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1)认知者的因素
个体的价值观念、原有的经验和情感状态等。
(2)认知对象的因素
认知对象的特点的显著性、知名度等。
b.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过分看重,总对自己感到不满意,严重地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自信。
调适方法:
a.要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能十全十美, 一个人应该接纳自己并肯定自己的价值,不 自以为是也不妄自菲薄。
b.有正确的评价参照体系和立足点,按照自己的实际评定自己的价值。
c.制定合理的目标,把目标锁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
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识课程教案主页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及自我认识
授课时间
安排
第3、4周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
授课类型
(请打√)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双语课程□其他□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通过对个性的自我认知,使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帮助大学生清楚的理解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因效应
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事物给人留下的最后印象往往非常深刻,难以消失。对一个事物或对一个人接触的时间延长以后,该事物或人的新信息、最近的信息就会对认识和看法产生新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原来的第一印象
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作用大,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作用大。
•晕轮效应
b.超概括化和泛化
c.过分敏感、意志消沉
f.自我掩饰
g.不愿意改变,难以接受新事物
调适方法
a.对其危害有清醒的认识,有勇气和决心改变自己。
b.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无条件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所
长 ,接纳自己所短 (找优点、重温成功的经历、找他人
评价、找例外)。
二、让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知识点,,理解大学生常见的印象特征和成因,掌握大学生印象管理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正确分析和归因,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三、要求学生掌握自我意识的概述,并懂得如何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会和谐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d.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独特性。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与提升
(1)深入认识自我
a.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我
b.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
c.内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有效控制自我
(4)不断超越自我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一:导入新课
步骤二:讲授新课
b.盛气凌人,好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c.他们不易赢得他人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不和谐,易遭挫折。
调适方法:
a.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重视自己也不贬抑他人,自觉地把自己和他人、集体结合起来,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b.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估自己,多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感受 、关心他人。
从众主要表现:学习从众、恋爱从众、消费从众。
b.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不易处 理好人际关系;易骄傲,常对自己提出过高要求,承担 无法完成的任务、义务而导致失败。
调适方法:
a.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不断完善
b.要看到他人的长处,欣赏他人的独特性
c.多与他人交往,以开放的心态尊重和认真对待来自他人的反馈意见
自卑心理主要表现:
a.自我评价低
《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报告》教学案例
课后小结:从实际出发,切入学生的兴奋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学生学习之后对理想信念有新的感悟,思想境界有新的提升,教学效果不错。
•人的认知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信息与符号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动态系统。
二、认知与心理行为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认知过程决定或调节的,歪曲的认知往往会导致人得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合理的认知会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认知是人对刺激做出反应的中介
•认知对情绪和行为起决定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