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
据说今年将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但是大家知道厄尔尼诺现象是什么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神童”或“圣明之子”。
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
他们发现,如果在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比往常格外温暖,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怪现象发生。
古印第安人出于迷信,称这种反常的温暖潮流为“神童”潮流,即“厄尔尼诺”潮流。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大范围、长时间、不同断的异常增温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源自西班牙,意即“圣婴”。
厄尔尼诺现象常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
秘鲁渔民最早注意到由于海水水温的变化影响了正常的鱼汛,就根据这种现象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这一特点,称之为“厄尔尼诺”,意思是“圣婴降临,情况有变”。
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时间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月份。
一般认为,这一海域的水温比正常温度高出0.5℃以上就可以判定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大面积的海水温度增高,造成东太平洋上空水蒸气量加大,西向信风减弱,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常态,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反常。
1997年厄尔尼诺现象为第14次,它始于3月份,突出的特点是来势凶猛、发展迅速。
1997年11月中旬,日本气象厅厄尔尼诺监视预报中心宣布,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温度垂直分布图的颜色越来越红,其面积也越来越大,水温正在不断升高。
11月份洋面平均水温比平常年份高出 3.3℃,是本世纪以来的最高纪录。
该中心认为,太平洋赤道附近东部地区发生了本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
在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
赤道表面东风应力把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在西太平洋堆积,从而使那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升高。
而东太平洋在离岸风的作用下,表层海水产生离岸漂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质量辐散,海平面降低,下层冷海水上涌,导致这里海面温度的降低。
上涌的冷海水营养盐比较丰富,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鱼类的繁盛又为以鱼为食的鸟类提供了丰盛的食物,所以这里的鸟类甚多。
由于海水温度低,水温低于气温,空气层结稳定,对流不宜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雨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由于海水温度高,空气层结不稳定,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厄尔尼诺暖流,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称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西北季风不但消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
这股悄
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
对于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
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国际气象界对厄尔尼诺现象和由它引发的气候变化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减少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会改变全球的气候,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季风区,由于厄尔尼诺使得太平洋东部的冷水变成暖水,使得太平洋偏东信风强度减弱,使得原本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向东流动,使得西部表层海水厚度和暖水层厚度都有很明显的降低,这会使得流经在暖水层上的西南和东南季风强度减弱,使得南亚季风区出现明显的干旱,而东亚季风区由于东南季风变弱,使得北方地区无法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而出现夏旱,而南方长江流域,因为东南季风长期徘徊在这使得该地出现洪涝。
然后由于大气环流的改变,使得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区域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
从降雨情况来看,一般会导致东南亚干旱、澳大利亚干旱、印度干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过多)、中国(北方少雨、南部多雨)。
从气温来看,夏天导致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美洲干旱,巴西中南部高温。
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以上,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厄尔尼诺,简单的说是一个气候现象,它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郑飞说,人们关注厄尔尼诺,是因为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与太平洋表面的风向和水流方向密切相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表示,太平洋上空大气层中的东风一旦减弱,太平洋中的暖水层和冷水层就会产生变化,暖水上浮,冷水下降,表层海水温度就提高了。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是什么呢?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
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
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国际气象界对厄尔尼诺现象和由它引发的气候变化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减少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完全有可能的。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区域是东南亚、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中国。
从降雨情况来看,一般会导致东南亚干旱、澳大利亚干旱、印度干旱、巴西(北部少雨,中南部降雨过多)、中国(北方少雨、南部多雨)。
从气温来看,夏天导致印度、东南亚、澳大利亚和中美洲干旱,巴西中南部高温。
影响较大的几次厄尔尼诺现象
ENSO规模显著的年份:1790-93、1828、1876-78、1891、1925-26、1982-83、1997-98
规模较小的年份:1986-1987、1991-1994、1997-1998、2002-2007、2009-2010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ENSO现象,是几个世纪来最严重的一次,太平洋东部至中部水面温度比正常高出约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亿美元。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说,1997年~1998年度的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气候最严重的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南太平洋东部地区和南美洲的中部。
全球大部分热带地区出现降雨量明显异常。
智利北方的沙漠地区一年中几个月连绵阴雨。
六、七月间的暴雨使厄瓜多尔、秘鲁和智利不少地区受灾。
自6月以后,巴拿马出现了持续的旱情,巴拿马运河供水紧张,航运受到影响。
地处北美洲的墨西哥太平洋沿岸,从6月起飓风活动加剧,10月上旬“保利娜”飓风的能量和破坏力之大超过以往纪录,造成20多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有25万人受灾。
在亚太地区,东南亚、南亚及澳大利亚1997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情,其中一向雨水丰沛的印尼旱情为近50年问所罕见。
印尼发生1000多起森林火灾,持续数月不息,这和当地严重的旱灾直接相关。
在非洲中南部,旱情异常严重。
欧洲也出现了罕见的暴风雪、暴雨和干旱。
据说,1998年中国特大洪水的发生也有厄尔尼诺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极端气候灾害,二是农作物减产。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玮说,每当厄尔尼诺年出现,常是高温和旱涝肆虐之年,我国1972年全国大旱和1998年的特大洪灾就与当时的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
“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偏暖,就会向大气释放热量,它放出一个单位,大气就要增温3500倍,所以说一般厄尔尼诺年一发生,整体上全球的温度要上升0.1摄氏度,因此,
今年夏季的‘热’应该是可以预见的,冬季也容易出现暖冬。
”丁一汇说,此外,厄尔尼诺发生之后我国雨带会往南退,退到长江流域、华南等地区,容易发生北旱南涝的状态,“相信近两个月我们已经明显体会到了南涝”。
丁一汇指出,国际上最近有个统计,厄尔尼诺发生的时候大概要造成全世界四大农作物:玉米、春小麦、冬小麦、水稻当年减产2%左右,这对全球农作物价格将有显著影响,因此资本市场对其十分敏感。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世界上至今尚无定论。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由大气层或是海洋运动周期性变化而成;其二认为,厄尔尼诺现象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某种对应关系;其三是说,厄尔尼诺现象与太平洋海底地壳的活动如火山、地震等有关。
另外,也有人指出,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于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目前国际气象界对厄尔尼诺现象和由它引发的气候变化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减少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巨大损失是完全有可能的。